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秀鹏  于洁  许晶 《断块油气田》2012,19(5):559-563
主要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等3种类型组成的输导体系,在乌夏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乌夏断裂带深部断裂系统活动期和油气运聚期相匹配,深部断裂系统是油气从烃源岩向上发生大规模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乌夏断裂带不整合结构中的底砾岩和半风化岩石孔渗性较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和油气聚集场所。乌夏断裂带连通砂体有良好的孔渗性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乌夏断裂带油气经过"断裂-不整合-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运移,形成多种与输导体系有关的油气藏,并发育了4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垦东凸起东斜坡被黄河口、莱州湾和青东三大生烃凹陷所包围,具有非常优越的烃源条件。受古近纪区域性构造运动影响,该区发育近东西向伸展断层,与区域性不整合面及古近系大规模发育的辫状河或扇三角洲耦合形成优越的油气输导体系,有利于油气在垦东凸起斜坡区的运聚。同时受不同的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影响,垦东凸起东斜坡区油气藏类型及成藏层位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南斜坡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东营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图5参15  相似文献   

4.
研究认为,高邮凹陷不同构造带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输导样式:斜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以骨架砂体为主,断层、辉绿岩变质带为辅,主要为骨架砂体—断裂阶梯状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深凹带油气输导体系以断层为主,骨架砂体与不整合面为辅,构成断裂—砂体垂向输导和断裂—不整合侧向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垂向运移聚集为主。不同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石臼坨凸起新近系油气富集区,采用应力场分析、断层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石臼坨凸起中段的断裂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中段存在构造转换带,并对沉积相的展布和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明显控制作用;NE向断裂与近NW向断裂呈网格状分布,形成了相对挤压或相对拉张的不同力学性质区带,为垂直交叉断裂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构造转换带附近易形成岩性—构造、构造—岩性等油气藏,是寻找油气富集区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唐新媛 《石化技术》2022,(5):147-149
通过对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的三个油田成藏特征的分析,认为溱潼凹陷内主要的输导体系为断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凹陷内断层与砂体所组成的不同组合样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凹陷内不同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7.
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砂层、不整合输导层,油气以横向运聚为主,主要形成背斜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奥陶系地层中发育2种运聚模式:①断层垂向输导、不整合侵蚀岩溶带横向汇聚的运聚模式;②碳酸盐岩内幕岩溶带自生自储运聚模式,形成古潜山型和内幕溶蚀型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对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输导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油气在空间输导网络中的运移机制,主要包括输导载体、输导动力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提出油气输导体系的分类命名原则为输导关键时期—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据此可以确定油气输导体系的有效性,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以及指导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为例,将其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输导体系分为3类,分别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向上—中高压—中孔隙油气输导体系、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向上—中高压—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中高压-浮力—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9.
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用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上区分出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石油。油-源对比表明,它们分别来自加扣、郭局子、大王北和车西四个生油洼隐的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根据成熟度、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每个石油族群可以分为一个或期若干个组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了义地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方向,确定了石油的运移边界。  相似文献   

10.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位于渤中凹陷北侧的石臼坨凸起在潜山继承性发育的新近系背斜上发现了数亿t的石油地质储量,而处于亿t级油气田群油气运移必经之路上的石臼坨凸起南斜坡区的钻探成果十分有限,成藏规律研究相对不足.在对石臼坨凸起南斜坡区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藏条件进行了认真分析,明确了石臼坨凸起南斜坡区的成藏规律:主要目的层系为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在具有断穿馆陶组以下断裂附近富集;石臼坨凸起边界断层和斜坡区油源断层附近是寻找新近系油气藏的有利区域;相对洼陷区具有古隆起构造背景的区域是寻找大型气藏的优良场所.  相似文献   

11.
卡塔克古隆起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塔克古隆起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三期成藏、两期调整、早期成油、晚期注气、复式聚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复杂,极大地制约了油气勘探.在前人研究塔中低凸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将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划分为断裂型、不整合型、输导层型及复合型4类,结合平衡剖面恢复,分析卡塔克隆起...  相似文献   

12.
成藏动力系统是油气在多种动力学机制作用下从源岩到圈闭所经过的路线。西湖凹陷是东海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基于钻井、地震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在描述流体动力场(包括地温场、压力场)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的特征。根据东海西湖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烃源岩特征以及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分布特征,运用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下而上分为4个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结果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4):364-370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4.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恢复和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裂分布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发育深部和浅部2套断裂体系,深部断裂体系和浅部断裂体系分别发育3种断裂样式。车排子凸起共经历5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挤压-逆冲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初始形成,晚侏罗世逆冲-走滑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最终定型,新近纪叠加掀斜、局部伸展控制了浅部断裂体系的形成。不同断裂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深部断裂体系的红车断裂是重要的油源断裂,低序级断层控制形成了石炭系火山岩优质储集体;浅部断裂体系使得油气向浅部层系运移调整,同时形成了断块圈闭、断鼻圈闭和断层-岩性圈闭等丰富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钻探揭示结果,分析总结了琼东南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输导体系包括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断裂型输导体系和砂岩输导体系等3种类型;成藏模式主要为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沿断裂带垂向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16.
鱼山凸起主要经历了坳陷、隆起抬升及区域披覆等三个时期的构造演化,中生代为沉积凹陷,新生代由于火山岩活动而成为凸起。鱼山凸起目前保存有厚达5000m的沉积层,这些地层为鱼山凸起提供了较好的生储盖条件。据地层、断裂、岩浆活动等资料分析,认为鱼山凸起具备了较好的生、储、盖和圈闭条件,应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7.
张育民 《石油实验地质》2021,43(6):1015-1023
利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部的中1井、顺托果勒低隆起的顺1井等钻井资料,在对多套层系的含油气性观察、成岩序列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组合和赋存状态等特征,并综合运用包括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测定、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古地温、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等技术方法及综合资料,揭示了卡塔克隆起斜坡区内多层系不同相态烃类的充注成藏—调整改造或破坏过程。研究区内主要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为410~370 Ma(相当于加里东晚期),第二期成藏时间集中在280~175 Ma(相当于海西晚期—印支期),第三期成藏时间为80~23 Ma(相当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晚期)。其中,下古生界存在3期成藏过程,上古生界有2期成藏,碎屑岩中油气充注—成藏集中于海西晚期。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是渤海油田精细化勘探的重点区域,但该区沉积环境变化较快.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石臼坨东部东营组、沙河街组等层位展开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各层位MgO/CaO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2%,说明研究区从石炭系到东营组时期的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营组为较温暖的潮湿沉积环境,沙一段与沙二段存在...  相似文献   

19.
钻井揭示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地区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储层垂向岩性为复杂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杂堆积,总体物性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厚度大但隔夹层不发育,且横向变化快,内部非均质性严重。勘探评价阶段由于海上油气田评价井数量有限,储层认识难度大。针对此类储层的精细表征,单井上通过元素俘获谱测井技术识别储层复杂岩性,并结合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完成不同岩性储层的渗透率优化解释,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划分储层岩相。同时结合地层切片演绎技术和井点岩性分布进行扇三角洲沉积期次划分,从而搭建精细地层格架。以地层格架为单元,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预测扇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并通过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多级约束建立储层岩相模型,最终通过相控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定量的储层物性空间分布。该套建模技术合理表征了石臼坨地区古近系复杂岩性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在确保等时性的同时,细化了储层层系,明确了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提高了勘探评价阶段古近系中深层复杂岩性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来源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发育巨厚的第三系沉积,尤其是SS22-1、SS17-2气田的重要发现使之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地区。综合利用钻获天然气及烃源岩地化资料,并结合深水区地质条件,分析了中央峡谷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类型、来源及运聚机理。结果表明,中央峡谷上中新统黄流组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且干燥系数高,甲烷、乙烷碳同位素较重,属高成熟煤型气;天然气轻烃参数、甲烷氢同位素组成及烷烃气碳同位素指纹均与YC13-1气田天然气相似,伴生的凝析油检测出在崖城组烃源岩中普遍发现的奥利烷和树脂化合物等特征标志物,指示这些天然气可能主要来自陵水凹陷南斜坡前三角洲背景下的渐新统崖城组煤系及浅海泥岩富含的陆源有机质;进而建立了底辟(裂隙)沟源、浮力及深部高压驱动、晚期成藏的天然气运聚模式,由此预示在深水区除了中央峡谷之外,中央坳陷的北部断坡带、紧靠崖城组烃源灶的南部低凸起也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