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心脏骤停患者83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3例和中年组(<60岁)40例,对两组患者心脏骤停相关因素和复苏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组最常见心脏骤停原因为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窒息也是导致老年人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老年组患者死亡率(76.74%)高于中年组(50.00%),P<0.05,正常出院率(20.93%)低于中年组(42.50%),P<0.05.结论 老年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中年人低,对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以及对窒息等意外的预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心跳骤停也逐年增多。现将我院对24例老年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功14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近10年来本院收治的老年人心脏骤停患者24例,全部为男性,年龄61~81岁,平均69.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再次心肌梗死12例(50%),带状疱疹,脑出血各2例,肺癌大咯血,风心病,心脏室间隔破裂,急性出血性胰  相似文献   

3.
倪莎 《工企医刊》2000,13(2):22-22
心肺复苏是一项综合性抢救措施。我院急诊科1998年~1999年就收治的心脏骤停12例病例心肺复苏的抢救时机、程序、用药等问题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病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2岁~65岁,平均36岁。其中溺水3例,电击伤1例,有机磷中毒2例,脑出血3例,脑外伤2例,心肌梗塞1例。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表现意识不清,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血压0/0kPa。心电图或心电监护示:室颤5例,心电机械分离2例,心脏停搏5例。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     
赵湘 《健康博览》2001,(11):7-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心肺复苏术,观察组给予心肺复苏机复苏。比较两组有效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复苏有效率、出院率为35.0%、2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3.0±6.4)mm Hg(1 mm Hg=0.133 k Pa)和(91.3±7.0)%,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2±6.5)mm Hg和(77.5±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能保证恒定、连续、力量不变的按压,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循环支持效率,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出院率,此方法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用加压素或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结果研究,表明使用加压素比肾上腺素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在一天存活率效果好。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可使心脏指数及外周阻力提高,使平均动脉压上升。联用能使高血管舒张压提高显著。24小时内复苏者都恢复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心跳骤停也逐年增多.现将我院对24例老年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功1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预防心肺复苏后呼吸并发症发生和脑功能下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于我科就诊的心脏骤停患者46例,对其进行有效救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由重度昏迷的状态转为中度昏迷状态12例,由中度昏迷的状态转为轻度昏迷状态20例,恢复意识并能自主呼吸的9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的有5例。结论对待心肺复苏后的病人要悉心照顾,正确合理地用药,并防止心肺复苏后并发症出现,增强脑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ICU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抢救并进行有效地护理,探讨护理方法、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心脏病骤停患者中抢救成功的85例患者的心肺复苏护理.结果:本次研究中未发生分泌物堵塞呼吸道与急肾功能衰竭,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血肿,经手术治疗后消失,有一例患者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再次发生骤停.结论:心肺复苏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作用,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心肺复苏模拟人的概念,阐述了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综述了心肺复苏模拟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心肺复苏模拟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心肺复苏模拟人在功能、材料、力学特性、反馈指标方面的新要求,展望了心肺复苏模拟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提高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以及影响心脏骤停院前救治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对目标人群中心脏骤停病人进行院前心肺复苏术,用院前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研究调查346份病例资料。结果:按照院前心肺复苏的条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发现在呼救反应时间长短、有无旁观者参与、有无电击除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道开放后使用球囊面罩和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骤停病人在呼救反应时间小于10分钟、现场有旁观者参与复苏、早期启用电除颤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院内心肺复苏成败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影响院内心肺复苏 (CPR)成败的相关因素 ,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 86例实施院内心肺复苏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5 3 .8%和9 .4 % ;心跳呼吸骤停 10min以内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CPR、气管插管、电击复律能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 0 1;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虽能提高初期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对后期复苏及提高存活率并无帮助。结论 :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及早电击复律和合理应用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腹心肺复苏法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为临床运用腹部心肺复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全面检索经腹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取数据并使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主要为经抢救后患者的病死率,患者复苏后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平均动脉压(MA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累计受试者1 117例。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相比,经腹部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RR=0.77,95%CI:0.70~0.84)。其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的RR值为0.69(95%CI:0.61~0.79),插入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法的RR值为0.84(95%CI:0.75~0.95)。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还可增加患者肺潮气量(SMD=14.29,95%CI=10.61~17.97),增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SMD=5.53,95%CI:3.99~7.06),降低平均动脉压(SMD=-0.56,95%CI:-0.89~-0.24),并且减少了神经功能损害(SMD=-0.57,95%CI:-1.05~-0.09)。 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佳,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可改善患者通气,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CPR)初步成功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制定严密完善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作者医院近5年来CPR成功后,病情允许转送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者45例的临床资料、护理要领和心得。结果本组45例,经良好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脑功能的支持、维持,均于入急诊抢救室后6 h内转入中心ICU,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康复治疗。结论医护的密切配合、严密的护理策略预案、高质量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高效的反应机制是提高CPR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徐达 《中国校医》2020,34(8):594
目的 分析急救前移对心搏骤停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中心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诊的147例心搏骤停患,依据有无进行急救前移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74例)。对比2组救治时间和复跳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心搏骤停后首次进行胸外按压时间、心搏骤停后至医院的时间、院前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前心脏复跳率(5.5%)、院内心脏复跳率(12.3%)均高于对照组(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心搏骤停后首次进行电除颤时间、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前移可以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应当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纳络酮(naloxone)对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VF),3min后复苏,25只犬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PR组)12只,纳络酮组(NLX组)7只,正常对照组(NS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后6h的CO。结果CPR组和NLX组各有6只完成6h的观察,两组间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ROSC)无差异。CPR组的平均动脉压在复苏后4、6h低于NS组,而NLX组在复苏后2、4、6h高于CPR组,与NS组无差异。复苏成功后0—JhNLX组和CPR组的CO均低于NS组,而NLX组则在复苏后1~6h高于CPR组。结论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功能不全,NLX能改善犬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院前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抢救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平均长达14min。复苏成功率1.23%。[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是否正确密切密切相关。应该缩短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加强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提高专业人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影响心肺脑复苏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分析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并找出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及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影响存活率的有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心肺脑复苏及预后相关的因素有6个 :心搏骤停发生地点、CPR开始的时间、ROSC的间期、瞳孔、复苏后综合征、年龄等。多因素分析仅PR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筛出的因素中显示心肺复苏成功关键是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后MODS -复苏后综合征 (PRM)是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率的独立因素。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关键。心肺复苏成功后重点应放在对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支持、监护治疗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的差异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发生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7例,B组为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5例。两组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内(均≤4分钟)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A、B两组均按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对两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为55.32%;B组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24.44%。两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考虑与院内抢救条件及急救设备,高年资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