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迅速开展及手术器械的更新,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已在我国逐步兴起。我院2002年8月-2005年8月共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大隐静脉是最常用的移植材料.大隐静脉的获取最常用的方式是开放式获取.我科采用间断隧道式的方法,不增加手术费用和手术时间,同样达到获取大隐静脉的同时保护静脉壁不受损伤与微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浩 《江西医药》2004,39(5):338-339
随着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开展与技术的提高,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冠心病的老年人得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成为可能。我院自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伴有COPD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 对148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0例.结果 145例患者痊愈出院.手术死亡3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2年我院收治的38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围术期的临床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呼吸系统护理、循环系统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和早期康复锻炼.结果 38例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平均旁路移植2.5支,手术时间2.3~4.5h,平均(3.2±1.2)h,精心护理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对于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对患的心功能及内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患术后恢复,近几年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言,技术难度大,操作要求高。我科于2002年8月至2003年2月应用美国St Jude公司1999年9月份研制开发的主动脉近段吻合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德刚  魏民新 《天津医药》2012,40(4):408-411
1964年Garrett等[1]首先在体外循环下应用大隐静脉进行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65年Kolessov[2]于全麻开胸和心脏跳动下完成了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前降支移植术.此后的50年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成为心肌再血管化的经典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全球每年约进行160万例CABG手术,围术期病死率2%.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15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21例,记录两组临床常见并发症等近期临床效果指标。结果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在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在心律失常、住院时间、引流量、血肌酐等方面优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1)。住院期间两组死亡率均为0。结论在有适应证情况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可行,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减轻各脏器功能损害,住院时间,在临床疗效上具有优势,近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10~2006-10连续10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106根)、游离右乳内动脉(42根)、桡动脉(46根)和大隐静脉(86根),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无胸骨、前臂并发症;下肢切口感染2例,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治疗后痊愈。结论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孙笑天  庞烈文 《上海医药》2012,33(2):11-14,20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历史和现况,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术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危险因素、手术方法和预后等进行综述.结合微创手术,展望CABG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10例微创侧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会。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0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微创冠脉搭桥术,术中使用特殊胸壁撑开器游离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其中1例行大隐静脉与右冠后降支吻合及食管癌根治术。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130±13.1)min,手术出血(120~260)ml,平均(160±110)ml,无并发症。结论对前降支单支病变尤其是PTCA后再狭窄的患者选择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安全、可靠、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OPCAB)手术方法及评价其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5 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左主干病变 4例 ,单支病变 10例 ,双支病变 15例 ,三支病变 2 6例。均经正中切口行OPCAB ,人均旁路移植 2 73支 (1~ 5支 )。应用左乳内动脉 5 5支 ,大隐静脉 95支。结果  5 3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5 4例在术后 2~ 12 (平均 4 9± 2 6 )小时拔除气管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2 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常规与微创电视窥镜下大隐静脉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与内窥镜辅助下大隐静脉制备,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大隐静脉制备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36例,采用微创内窥镜辅助下进行静脉制备(微创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方法行大隐静脉制备的50例(传统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微创组术后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传统组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和切口渗出的发生率(28%)明显高于微创组(2.8%)(P<0.01).传统组慢性下肢浮肿和腿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26%和38%)均明显高于微创组(5.7%和16.7%)(P<0.05和P<0.01).微创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传统组(P<0.01).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大隐静脉制备能明显减少手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7例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单纯左前降支(LAD)病变17例,所有病例均游离左内乳动脉,不停跳下行内乳动脉-LAD端侧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07.8±25.4)min,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2~22h,平均(6.7±10.3)h,ICU驻留时间12~27h,平均(18.5±8.3)h,术后住院时间5~11d,平均(7.8±3.1)d,胸腔引流量(175±85)mL;13例患者未输血,4例输血量为200~400mL;住院费用(4.0±1.2)万元。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时间4~24个月,随访率100%,无晚期死亡病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率94.1%(16/17)。结论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无须特殊器械,操作简单,值得在基层或初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位推广。合理选择单纯LAD病变病例更能突出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的优势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的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损伤的差异。方法选择3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1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18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相似文献   

16.
何伟  刘志勇  蒋杰  周建明  陆启同 《江苏医药》2012,38(15):1776-1778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冠心病患者中,两支冠脉血管病变4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7例;均采用杂交技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吻合;其余狭窄冠脉血管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结果 21例患者共植入支架38个,平均每例心肌再血管化2.6支,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为26.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随访2-1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发作。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16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行常温非体外循环静吸复合全麻。结果 16例手术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围手术期循环功能稳定。无麻醉并发症,所有病人均痊仍出院。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樊扬名  曹静  葛建军 《安徽医药》2021,25(9):1779-1782
目的 评价分析左进胸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以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MICS CABG的冠心病病人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病人术前基本信息、术中资料如搭桥数量及术后相关资料和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总结MICS CABG的效果和可行性.结果 10例病人行MICS CABG术共搭桥23支,平均2.3支/例.且病人无术中转正中开胸、主动脉球囊反搏植入;术后转回监护室治疗,无二次手术发生.术后呼吸机时间中位数为9 h,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中位数为47.75 h.术后首日引流量中位数为275 mL,输血病人为3例(30%).住院期间未发生房颤、肾功能损伤、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死亡以及术后脑梗死等事件.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5 d.结论 对于合适的病人,在配合围手术期精细管理的基础下,MICS CABG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共为37例80岁以上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7例,年龄80-91岁,平均83.11±2.90岁。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1例(83.8%),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7%);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3例(8.1%),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瓣置换2例(5.4%)。 结果: 平均移植3.0±0.79支血管桥,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为2.7%。术后发生主要并发症包括:房颤18例,呼吸功能不全致脱机困难8例(1例行气管切开),低心排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损伤2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脑部并发症1例,纵隔出血及心包填塞二次开胸1例。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7例(18.9%)。平均ICU滞留天数为3.35±1.99天,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3.03±4.39天。37例病人随访3-39个月(平均22.47±11.15月),随访期死亡1例。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行,通过注重术前评估,改进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