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致死率在心律失常中仅次于室颤,位居第二位;主要致死原因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的心衰及循环栓塞。因此,心房纤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是治疗心房纤颤的常用手段,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适宜大力推广。手术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微创外科,在心房纤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就目前房颤微创外科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43例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我科诊治的143例心房纤颤患者,对其心房纤颤类型、合并疾病、并发症、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持续性房颤105例,阵发性房颤38例,其中有高血压患者占50.3%。27例患者曾患脑梗死。进行复律治疗28例,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76例。结论心房纤颤病因中高血压和冠心病占主要地位,主要危害是血管栓塞,基层医院对其治疗需进一步规范,预防其危害。  相似文献   

3.
杜敬文 《北京医学》2010,32(5):340-340,344
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应用最多的手段,其中抗凝治疗是减少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人们对此认识尚不充分。因此,我们对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100例门诊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方法我科确定心房纤颤住院患者82例随机分组,均给予常规抗凝、扩血管、抗心律失常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美托洛尔,剂量50-100 mg/d,口服,1-2次/d,长期维持剂量。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房前后径变化,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或转为持续性心房纤颤情况。结果治疗组房颤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27.5%,(χ^2=3.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心房纤颤左心房前后径(34.1±4.2)mm,对照组(37.4±4.3)mm,t值为3.5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它分为急性房颤(即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即持续性房颤)。慢性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患者。其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多为单一用药,并且房颤复律后易于复发。本文用胺碘酮与洋地黄药物联合治疗43例转复后复发的慢性心房纤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龚丽萍  张玉辉 《农垦医学》2011,33(4):355-356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长期心房纤颤时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甚至恐惧心理,更严重的是可引起心房附壁血栓,致栓塞现象及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转复窦性心律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电击复律在房颤患者的治疗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37例房颤患者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流电复律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之一——Bachmann束阻滞,以及心房纤颤连缀及蜕变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间歇期描记12导联心电图。根据Bachmann束阻滞所致房间阻滞的标准分析。结果:96例阵发性房颤中,由于Bachmann束阻滞所致5例,占5.2%。结论:Bachmann束阻滞是造成心房纤颤的原因,双心房同步起搏可有效的预防房颤的发生。心房纤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应及早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 (以下称预激并房颤 )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部分预激并房颤可演变为心室纤颤而引起猝死。预激并房颤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与室性心动过速较难鉴别 ,如将其误诊为心房纤颤并束支阻滞则可导致治疗的严重错误 ,甚至致命性的后果。临床上 ,凡室率超过 180次 /分的心房纤颤 ,均应怀疑是否由预激综合征所并发。由此 ,正确及时地作出预激并房颤的诊断对临床的紧急处理及患者的预后影响极大。本文就我院近几年 5例预激并房颤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总结其心电图改变特征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预激并房颤共 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纤颤(AF)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情况.方法:对我院近5年180例老年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老年人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11.2%、17.5%、71.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56.67%),冠心病次之(47.22%),其他还包括老年性瓣膜病(23.89%),甲状腺功能亢进(6.11%).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P<0.0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5.00%,华法令应用率为4.44%.结论: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病,血栓栓塞是老年人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掌握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发病原因及主要心电图变化。方法对46例老年人经心电证实的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人心房纤颤与下列原因有关:(1)心房肌本身的病理变化;(2)心房扩大的程度;(3)窦房结的病变;(4)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变异。结论持续性房颤的室率正常,对心脏排出量影响不大,无症状者常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居心律失常的第二位[1],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发作可以降低心功能,产生临床症状,如心悸、心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心房纤颤又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心房纤颤患者常发生栓塞[2],常见脑栓塞及肢体栓塞,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景艳莉  杨真勇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42-142,145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病因诊断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特点,明确病因后行药物治疗。结果:据调查心房纤颤以冠心病居首位占69.8%,阵发性房颤占48.2%,持久性房颤占51.8%。结论:治疗时注意对因和对症的兼治,联合用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62例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了解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16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为老年无心房纤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6.7%、30.3%和37%、11%,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33.7%和43.8%),其次为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占26.5%和23.4%),高血压病(占18.4%和10.9%);三组患者抗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房颤伴栓塞组70.8%,房颤不伴栓塞组69.3%,对照组44%,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病率高,其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抗栓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华法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患者的心房肌细胞是否存在细胞凋亡。方法 利用E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心房纤颤患者的心房肌组织。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心房肌少数细胞核不规则 ,核膜有皱褶 ,染色质凝集成颗粒状 ;细胞器密度增加 ,肌原纤维固缩或坏死 ,线粒体脱嵴 ,溶酶体和心钠素颗粒增多 ;有些细胞膜有皱褶。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增多 ,有些纤维细胞的染色质在核膜下凝集明显。结论 心房纤颤状态下 ,有少部分心肌细胞和纤维细胞有凋亡现象 ,这可能不是房颤的病因而是房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是心脏疾患重要的并发症。在心律紊乱中,除早跳外,其占第二位。Ostranda~1在5179例成年人的普查中,4.3‰的人有心房纤颤。Katz等在50000例怀疑有心脏病的心电图中,3.1%为阵发性房颤,8.6%为持续性房颤。因此对心房纤颤的正确诊断以及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以往心电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2005年7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将随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胺碘酮)和对照组(胺碘酮组),对照组应用标准胺碘酮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依那普利,观察两组的治疗和预防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低。结论:依那普利具有抑制心房电重构和组织重构,降低心房纤颤复发率及阻止心房纤颤持续的作用,可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与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之一,也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几年来从统计学资料分析,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相关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心房纤颤,但高血压仍成为房颤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从目前房颤的治疗原则,仍以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控制血压、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或心衰等,解除导致房颤的诱因。对初发房颤数周或是房颤持续时间不详的患者,伴有心悸、胸闷等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者,可首选抗凝和控制室率、节律的药物治疗,以达到恢复窦性心律,改善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进行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10例心房纤颤和10例新发心房扑动患者,给予其伊布利特进行治疗,将其设置为治疗组,同时选取11例心房纤颤和11例新发心房扑动患者,给予其地高辛治疗,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房颤患者的转复率是70%,房扑患者的转复率是80%;对照组房颤患者的转复率是54%,房扑患者的转复率是64%,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房扑及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的治疗效果良好,而且很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以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 测定 2 0例单纯持续性心房纤颤、2 0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以及 2 0例单纯脑梗塞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膜上 p- se-lectin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 ,并与 2 0例对照作对比。结果 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组的血小板 p- selectin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单纯脑梗塞组及房颤合并脑梗塞组的 p-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又高于单纯的房颤组 (P<0 .0 5 ) ,前二者血浆中 p- selectin和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单纯心房纤颤和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中 p- 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尤其以合并脑梗塞的患者更为突出。提示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的发生与血小板活性的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