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头针运用的传统针刺方法,除快速捻转外,进针和起针,都是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徐缓捻转起针。这种方法除工作效率低外,更主要的是针刺时病人痛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973年起,通过临床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终于在1978年初系统地总结出进针、捻针、起针快的“三快针刺术”。该法在针刺时病人痛苦明显减轻,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快速进针快速进针包括飞针刺入及快速推进两个步骤。 (一)飞针刺入:即用一手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厘米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10  相似文献   

2.
方法: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即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病人取立位,进针强刺激后,边捻转边嘱病人先左右转侧活动,后作前俯后仰;由小到大,增加活动幅度.留针10余分钟;拔针前再强刺激一次.未愈者,次日按上法针刺一次,并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疗效:本组21例均为20~30岁青年男性.18例经针刺一次治愈,3例经针刺二、三次治愈.治愈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腕踝针是针刺腕部或踝部点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1995~1996年以来,我院采用腕踝针治疗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踝关节扭伤17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冶疗方法:先定进针点,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选六点。依次靠跟腱内缘,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胫骨前缘向内1cm处,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在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靠跟腱外缘。操作时,首先取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固定针刺部位,右手持30号或32号长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20~30度角,顺纵轴针尖向下沿皮下进针刺入约1.4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小儿发热3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自1989年以来,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29种疾病的发热症状,采用针刺退热316人次,有效率达78.5%。1 穴位与针刺方法1.1 穴位 双侧少商、合谷、曲池。每次选取1~2对穴位,可交替进行。3岁以内小儿多用少商、合谷穴,3岁以上多用合谷、曲池穴。伴有轻度腹泻者配双侧足三里穴,恶心、呕吐者配双侧内关穴。1.2 针刺方法 少商穴直刺深2~3分,出针后挤出血1滴,合谷、曲池穴进针深约0.5~1.5寸。手法用强刺激泻法,快速入皮、轻捻进针,得气后大幅度左右捻转数次,轻捻起针。2岁以内小儿不留针,2岁  相似文献   

5.
针刺承山穴治疗习惯性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多年来针刺承山穴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颇佳。针1次即便通,针4~8次即可巩固疗效。治疗方法:选双侧承山穴,皮肤常规消毒,垂直进针2~3寸,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1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刺激强度因人而异,隔日针1次,针4~8次停针观察。  相似文献   

6.
从1974年10月至1976年4月,我科以建阳I 穴为主,针刺治疗急、慢性球后视神经炎57例,86只眼。年龄自9岁~45岁;男36例,女21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4个月;单用建阳I 穴治愈者23例35只眼;显效13例,18只眼,进步者8例,10只眼。(有极少数病例于停针后,视力又下降)。入院后单用针刺治愈的5例,配合药物治愈和显效4例,经综合治疗无效而转为视神炎萎缩的2例。一、取穴及针刺手法:建阳I 穴,位于丝竹空穴旁外2分、上5分,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5度角进针,针刺达骨膜时即斜行于外明穴与瞳子髎穴之间方向斜刺达5分左  相似文献   

7.
王廷惠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1):1013-1013
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TDP照射治疗头痛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3例均系门诊患者 ,其中男7例 ,女26例 ;年龄23岁~76岁 ,病程最短1天 ,最长4年。2治疗方法2 1穴位注射 :将维生素B120 5mg注射于安眠穴后 ,再行针刺。2 2针刺法 :取穴 :风池、脑空、脑户、百会、合谷、神庭等。选取无菌28号1 5寸长毫米针 ,针与头皮呈30度夹角 ,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 ,进针后持续捻转1分钟 ,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再行针1次 ,配合TDP照射30分钟 ,快速拔针。每日1次 ,连续治疗10次…  相似文献   

8.
仔细观察本病患者的背部皮肤,可找到3~6个约小米粒大,高出皮肤,呈淡红色或暗褐色的小丘疹,压之不褪色,我们即以这些小丘疹作为针刺点。左眼麦粒肿针右背。右眼麦粒肿针左背。用粗针直刺1~2分深,强刺激,不留针,逐一刺完,起针后以见出血为好,如不见出血,可在被刺的针刺点四周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充气造影术是诊断肾及肾上腺某些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为骶骨前注气法。该方法有一定的缺点,因此,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一、穿刺部位:患者取膝胸卧位或侧卧位,于骶尾关节或尾骨旁约0.5厘米处为进针点。此进针点较原进针点在尾骨与肛门之间为好,距肛门远3~4厘米,减少了感染机会。二、穿刺及送导管:于进针部位在局麻下用一粗针头或尖刀片刺破皮肤,用一个16~18号硬膜外穿刺针刺入皮肤,左手食指伸入肛门为引导,右手持针缓慢推进达尾骨前,进针深度为3~5厘米,针头的倾面向背侧。用注射器试抽吸,证明未伤及血管和直肠后,注入空气  相似文献   

10.
近三年来 ,对内科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配合针刺内关治疗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疾病情况 :本组32例 ,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18例 ,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4例 ,自发性心绞痛5例 ,混合型心绞痛4例 ,变异型心绞痛1例。1 2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法 ,常规消毒前臂内侧 ,取左侧内关穴 ,针尖向上与皮肤成45°角进针1 5~2寸 ,进针后施补法 ,重插轻提 ,顺时针捻转 ,得气后持续运针使针感沿手厥阴心包经上行 ,针感过肘为最低要求 ,最佳时可直达病变所在 ,勿需留针。针刺左侧后 ,若仍有疼痛症状 ,可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患者俯卧位,消毒后医者取4寸长毫针从发硬的梨状肌的起点(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部和皮肤呈10°~15°角进针,然后做小幅提插手法把发硬的梨状肌全程刺激一遍即可出针,整个过程不应超过2min。针刺时部位务必准确,在针刺到发硬的肌肉时患者应有明显酸胀针感,但有强烈麻电感传到下肢时应稍改变针刺方向,以免刺伤坐骨神经。结果本组43例有12例治疗1次后痊愈,其余31例经重复治疗2~4次后痊愈。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腰腿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 我院自1984年以来对912例阑尾手术采用了不留缝线的阑尾切口三针缝合法,经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操作方法:切除阑尾关腹时(麦氏切口),用细长的大园针或皮针穿较长的缝线,先从切口端的一侧(距切口顶端约0.5cm)进针,缝透皮肤,腹外斜肌腱膜及肌层,从腹膜切口一端蛇形缝合至另一端(闭合腹腔),再穿透对侧切口全层,距切口顶端约0.5cm穿出,抓紧缝线(此时亦可冲洗切口);另一针从切口正中进针,穿透皮肤和腹外斜肌腱膜,“8”字法缝合肌层,再穿透对  相似文献   

13.
我们针刺长强、承山穴治疗小儿腹泻256例,男性132例、女性124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6个月。治疗方法:患儿取俯卧位,分别取长强、承山穴快速进针0.5~1 cm,用捻转补法,得针感后,即出针,每日1次。经治疗的256例患儿其中一次治愈的有221例,两次治愈的有3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听宫、听会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深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两组面瘫患者各33例,均使用牵正散内服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取穴均为患侧听宫、听会、阳白、攒竹、太阳、四白、迎香、颧髎、颊车、地仓、承浆、完骨、翳风,合谷健患侧交替,其中A组(深刺组)听宫进针深度为2寸,约为2.5~3.0cm,听会进针深度为1寸,约为1.25~1.5cm。B组(浅刺组)听宫进针深度为1寸,约为1.25~1.5cm,听会进针深度为0.5寸,约为0.7~0.9cm。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且两组之间相比较有明显差距。结论牵正散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且听宫、听会深刺组疗效优于浅刺组。  相似文献   

15.
盗汗是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几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法治疗肺结核盗汗病人91例,获得了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人91例,男61例,女3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6岁,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二、治疗方法取2.5—3.5寸毫针,针刺病人双侧合谷穴及双侧复溜穴,进针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晚一次。三、疗效判定显效:经治疗2次以内盗汗消失者。  相似文献   

16.
作者做了以研究针刺对机体生理作用,即对肾疾患、高血压的治疗观察为目的的实验。对象是既往无肾脏疾患的7名健康成年男子,年龄20~25岁。取左右肾俞穴(第2~4腰椎棘突起左右2横指外侧),用针直刺1.5cm,留针15分钟,于进针前和拔针后15分钟、60分钟时间连续测定血压、脉搏、血浆肾素活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30例冠心病患者,单独针刺内关穴,以心电图和心输出量为客观指标,观察针刺内关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阐明针刺内关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资料。一、对象冠心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一龄37~65岁,平均51.6岁。本组患者均有冠脉供血不足,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二、观察方法针刺穴位为左侧内关,不附加其它穴位,不另给药物治疗。每天或隔天针刺1次。每次针刺前先以SJ—42四道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心电图、心音图、心阻抗血流图,作为针前基础值。然后弹指进针,  相似文献   

18.
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日渐增加。据统计,1991—2009年关于针刺疗法的论文中,41%与针刺镇痛有关。本文对近5年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现况进行综述,从所涉病种、针刺方式、影响因素、辅助手段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发现,针刺镇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分泌等多科疾病;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针灸、腕踝针、穴位埋线等多种针刺方式;其疗效受针刺部位及腧穴配伍、进针方式、针刺深度、行针手法、留针时间、是否得气以及患者体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辅助针刺镇痛研究的方法包含脑功能磁共振技术、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盛氏六脉诊疗技术。本文旨在为今后临床中针刺镇痛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75—1976年应用针刺后溪治疗急性腰扭伤14例,均一次治愈。一、取穴方法:轻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掌横纹尽端取之。二、针刺方法:用2寸毫针,从外向内直刺1.5寸,刺入后大辐度捻转针体5—10次,强刺激,得气后即令病人作腰部活动(左右侧弯,前屈后仰等)约10分钟疼痛减轻,20分钟左右疼痛基本消失,然后起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采取中医针刺的方法,治疗嗅觉缺失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9例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8~52岁。病程:1~5年。疗程:5~20次。分类:萎缩性鼻炎型嗅觉缺失6例,流感性嗅觉缺失7例,慢性上颌窦炎性嗅觉缺失4例,脑外伤性嗅觉缺失2例。2.方法:取穴:印堂、双迎香。手法:印堂穴方向向下平针刺入皮肤3~5分,双迎香穴方向向鼻翼部斜刺入皮肤3~5分,中强刺激,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取针,取针时先中刺激2秒钟即取出。每日1次,10次一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