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总结预防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自1997年所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16例,其中梅花针弯曲2例,钢板弯曲1例,钢板断裂9例,螺丝钉断裂或松动3例,钢板断裂同时伴螺丝钉松动1例。再次手术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髓内钉固定11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结果 随访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除2例遗留屈曲未达90°以外,其余均恢复正常,无断钉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重视,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下肢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股骨中上段骨折的手术治疗;普通带锁髓内钉治疗低位股骨粗隆下骨折;髓芯减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3.
骨感染     
骨科感染创面病原菌菌谱分析;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外科治疗;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脊柱包虫病的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Judet 皮质骨剥离法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合附加波形钢板治疗股骨干髓内钉骨折术后髓内钉无法取出的无菌性非肥大型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33 例股骨干髓内钉骨折术后髓内钉无法取出的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 25 例,女 8 例;年龄为 22~56 岁,平均 43.2 岁。骨不连情况:首次骨折开放复位 33 例;已接受过单纯第二次手术植骨治疗 5 例;已接受过第二次附加钢板且植骨治疗 2 例。手术均采用保留原股骨髓内钉 Judet 皮质骨剥离法结合自体髂骨植骨附加波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使用 Samantha X 线评分对骨愈合进行评估。结果 1 例患者术中判断为低毒感染予以退组,3 例术后失随访。其余 29 例术后获 12~24 个月随访,平均 17.4 个月。术后无感染、肺炎、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9 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5.9 个月,未出现骨不连、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股骨干髓内钉骨折术后髓内钉无法取出的无菌性非肥大型骨不连患者,Judet 皮质骨剥离法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合附加波形钢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上肢     
喙肩韧带切除后肱骨头移位生物力学初步研究;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诊断;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比较;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Miller-AdaⅡ、Ⅲ型肩胛骨骨折;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臂丛根部撕脱伤。  相似文献   

6.
下肢     
微创动力髋螺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微创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36例体会;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小切口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长节段粉碎骨折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移植材料病毒灭活及其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体组织移植是目前骨科临床上修复骨或软组织缺损、治疗骨折骨不连、重建肌腱韧带常用的方法.同种异体组织材料是以捐献的供体组织为原料经处理、加工或组成的产品.异体组织材料的临床应用首要问题是安全和有效.异体组织材料的有效性目前已经得到公认.异体骨移植能够替代自体骨进行骨移植,最终被受体骨爬行替代,实现骨的愈合;异体肌腱移植可以重建膝关节的交叉韧带及四肢肌腱;异体半月板移植可以起到自体半月板对膝关节的保护作用.安全性方面主要是疾病的传播,有研究证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存在于HIV感染者的骨组织中,并能够通过骨移植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分布情况,探讨PD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股骨干骨折模型:取12周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为骨折1周组,B组为骨折2周组C组为骨折3周组,D组为骨折4周组.各组采用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PDGF表达,原位杂交检测PDGF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过程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可见多种细胞均出现广泛的强阳性反应,不同时间点表达和分布各不相同.结论 骨折后局部PDGF表达水平升高,不同时期表达和分布不同,参与了骨折的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髌下(infrapatellar,IP)技术和髌上(suprapatellar,SP)技术治疗成人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在这项符合PRISMA标准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中,从2012年1月至2022年11月,共检索了7个数据库,包含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了涉及IP和SP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使用预先设计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并通过Cochrane协作工具对所有合格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的严格评估。提取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切口感染率及再手术率,通过R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研究,纳入患者的总数为874例,其中SP组440例,IP组434例。结...  相似文献   

10.
上肢     
盂肱韧带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喙锁螺丝钉固定治疗不稳定的锁骨远端骨;锁骨钩钢板在锁骨外侧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巯松性肱骨干骨折;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在骨折治疗中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脊柱     
合并椎间盘损伤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利用Unigraphics软件三维模拟寻找枢椎侧弓安全钉道的研究;前后路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前路椎间融合器在多节段脊嗣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C5神经根麻痹;影像学评分对多节段脊嗣型颈椎病术式选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胫骨干骨折是四肢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1]),约占全身骨折的13.7%~([2])。由于髓内钉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率低,目前成为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3-6])。与传统入路(髌韧带及髌韧带旁入路)相比,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的置入具有易操作、适应证更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7-13])。笔者就近年来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例骨肿瘤保肢术5年后因骨折取出的同种骨标本的病理学分析,探讨大段同种骨移植后在体内的修复过程。方法6岁女孩股骨骨肉瘤切除,行深冻辐照同种股骨干移植,长度20cm,术后骨愈合良好,5年后因意外致植入骨中下段斜劈形骨折,手术取出部分骨折片,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取未植入的同种骨材料作为对照。结果植入骨外观与对照相似;植入骨内的部分管腔扩大、形态不规则,骨表面及扩大的哈氏管表面见薄层新骨,黏合线清晰,哈氏管附近骨陷窝内见骨细胞;骨折面大量吸收窝,可见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结论植入骨内已出现再血管化和一定程度的骨吸收及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4.
PFNA和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95例,PFNA治疗89例,PFN治疗106例。骨折Evens分型情况、术前伴随疾病、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前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FNA组无感染、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严重手术并发症,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5min、95m1和90.3%;PFN组分别为79min、145ml和79.6%,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设计合理,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最短,创伤最小,远期并发症最少的带锁髓内钉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更适用于年老、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不同时期磁共振( MRI )信号改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磁共振影像检查,并与 X 线影像对比,对骨折后24个月内 MRI 信号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内 MRI 信号变化特征: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T2WI+FS 信号进一步增高,信号伴随整个骨折发生、临床愈合及愈合后修复重建过程,在骨折后6个月内均出现信号变化。一般在6~12个月修复重建结束后椎体内磁共振信号逐渐恢复为 T1WI 等信号、T2WI 等信号、T2WI+FS 等信号。骨折后12~24个月磁共振信号完全恢复正常。与 X 线比较,磁共振可通过信号变化特征反应椎体内骨折发生、愈合及修复重建过程,推测骨折时间。临床上可区分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可对 X 线检查无法早期发现的骨挫伤、隐匿性骨折及跳跃性骨折做出早期诊断。结论椎体内磁共振信号变化反映了骨折发生、愈合及修复重建变化,有利于揭示椎体内松质骨骨折病理生理过程;可提高隐匿性椎体骨折、跳跃性椎体骨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对已变形椎体可提示椎体骨折时间,是否引起临床症状,有利于诊断、治疗方案制订及指导治疗及康复进程。磁共振作为一种可靠的影像学工具有利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35年前因右股骨干骨折在外院手术治疗,术后于当地医院复查提示股骨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存留,患者长期跛行。入院前16天患者在路边走路时滑倒摔伤,当即感右大腿疼痛,被急送往当地县医院行X线检查提示:右股骨干骨质续性中断,右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情况以及早期诊断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意义。方法 总结2002年7月~2004年6月在我院社区腰背疼痛老年病人90例及入院老年骨折病人38例。共128例,其中女性103例,男性25例;手术患者女性27例,男性11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脊椎正、侧片检查,除外其他骨科疾病,并判断其是否存在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分析误、漏诊率。结果 128例患者中56.25%发现有一个或多个椎体骨折(72例),72例骨折患者中17例存在两个椎体骨折(13.28%,17/128),5例存在两个以椎体骨折(5/128,3.9l%)。72例骨折患者中有4例患者从未就诊,68例平均有1~10次病历就诊史。在有就诊史的68例患者中,51.47%存在明显的漏、误诊(35例)。结论 正确诊断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对于及时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极为重要;首次非暴力脊柱骨骨折的正确诊断为预防再次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肢     
老年性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外科治疗,非限制性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病损,肩袖损伤的诊断要点与手术治疗,肩峰下间隙关节镜手术防止血管损伤的解剖学研究,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解剖及初步临床报告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关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大会,把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危害是并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髋部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损伤程度最重,轻度外伤就可引起骨折,一般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其骨折后的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仍是目前治疗中的棘手问题。我们就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外科治疗及预测与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囊肿合并病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自1980年6月至2004年12月有7名患者在我科接受治疗并有完整随访,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3岁到56岁,平均27.8岁。所有病例均按Garden分型后,分别行病灶刮除,自体髂骨、异体骨、髂骨加骨水泥、单纯骨水泥及自体骨加异体骨填充,固定方式有鹅头钉、空心钉及DHS钉内固定。1例仅行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未作内固定。结果7例均获得较满意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至144个月,平均75个月。有4例于术后12个月至48个月出现股骨头坏死,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跛行;X线表现为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间隙变窄。结论股骨颈骨囊肿合并病理骨折,治疗难度大,术中骨折复位及维持位置困难,术后易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特别是采用骨水泥填充加内固定方法治疗更易发生.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对股骨头血运的干扰及破坏,避免过早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