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00例因疑诊头颈部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对A组采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对B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2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降主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血管对比区域(ROC)(血管对应同层面肌肉或脑白质)的CT和标准差(SD),以及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析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A组降主动脉SD及SDROC、颈内动脉分叉处SDROC均高于,而降主动脉SNR及CNR均低于B组(P均<0.05);组间其余客观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A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DLP(DLPSSDE)均低于B组(P均<0.001)。结论 利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行头颈部CTA可在保证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迭代重组IMR技术在头颈部CTA低剂量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共计4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 V)及低剂量组(管电压80 k V),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动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扫描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电压和重组算法不同将图像分为A1组(80 k V IMR),A2组(80 k V i Dose4),A3组(80 k V FBP)及B组(120 k V FBP)共4组。记录并比较常规剂量及低剂量两组患者身高、体重、BMI及CT剂量指数。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CT值、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分数。结果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4.89及25.28,P值分别为0.62、0.85及0.73),80 k V管电压下IMR、i Dose4及FBP三种重建技术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1组图像噪声均较其余各组低,而SNR及CNR值均较其余组显著增高(P<0.01)。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1组>B组>A2组>A3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80%(t=9.41,P<0.001)。结论头颈部CTA低剂量扫描联合IMR全迭代重建技术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可显著提高SNR及CNR,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lash CT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IRIS)技术对改善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为25~30kg/m2的患者行Flash CT检查,按扫描管电压随机化分成A(120kV)、B(100kV)两组,对B组图像经IRIS重建获得数据作为C组。测量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腔内CT值、噪声(SD),并计算SNR、CNR,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4,P<0.05);3组血管腔强化CT值、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血管腔内CT值B、C两组高于A组;B组噪声最大,CNR最低;C组SNR最高。A、C组ED分别为(8.6±1.3)mSv和(3.5±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P<0.05)。结论对于超重患者运用低管电压结合IRIS技术进行Flash CT冠状动脉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用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采用5分制根据整体图像质量、血管清晰度及血管树完整度对常规CTA(A组)及以CE-boost行后处理后所获图像(B组)进行主观评分,以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比较2组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结果 B组针对整体图像质量、血管清晰度及血管树完整度的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P均<0.001);B组颈部及颅内各级动脉平均CT值、SNR及CNR均高于A组(P均<0.001)。结论 利用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与头颈部动脉CTA一站式联合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研究中选取了2018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50例。其中,A组采用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与头颈部动脉CTA一站式联合扫描进行检查,对B组患者单纯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对C组患者单纯行头颈部动脉CTA扫描。结果:在CT剂量指数(CTDlovl)、计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剂量(ED)三个方面,A组均低于B组和C组(P 0. 05)。A组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组和C组(P 0. 05)。在血管CT值、噪声、信噪比(SNR)以及对比噪声比(CNR)方面,A组均低于B组和C组(P 0. 05)。A组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均高于B组和C组(P 0. 05)。结论:采用一站式联合扫描,其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低流速注射扫描方案行头颈CTA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受检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剂量0.8mL/kg、注射流速4.5mL/s;B组60例,管电压80 kVp、对比剂剂量0.6 mL/kg、注射流速3.5 mL/s。两组均用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内CT值、噪声(SD)、CNR、SNR、图像质量评分、CTDIvol、DLP,评价其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B组图像SNR、CNR较A组略低,两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辐射剂量较A组明显降低,CTDIvol、DLP分别降低约49.4%、52.6%,B组碘摄入量较A组明显降低,降低约27.8%,两组CTDIvol、DLP、碘摄入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及低流速注射在头颈部CTA检查中是可行的,图像质量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而且辐射剂量、碘摄入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在(GE Discovery CTHD 750 HD)头颈CTA的可行性。方法将40名拟行头颈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名。A组用370 mg I/ml对比剂、120 kVp及传统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B组用270mg I/ml对比剂、80kVp及ASiR进行图像重建。记录两组患者头颈血管各分支CT值、噪声值及背景CT值、噪声值、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和比较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盲法对容积呈现(VR)图像质量进行评估(5分制)。结果 B组血管CT均值、CNR、SNR值及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P0.05),而A组CTDI_(vol)及DLP值高于B组。A、B两组的VR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双低技术在应用ASiR重建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头颈CTA扫描,在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和碘单位时间注射剂量的同时,能保证VR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在大螺距、80 kVp下肢动脉CT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将共60例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患者,CTA扫描使用大螺距(3.0),80 kVp,重组方法为迭代重组。B组:30例患者,CTA扫描参数为螺距1.0,120 kVp,滤过反投影法重组。所有A组患者利用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扫描个体化计算CTA扫描触发时间。比较两组CTA图像平均血管强化CT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级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血管平均CT值、SNR及CNR分别为(494.41±89.27) HU,50.12±19.21、43.37±16.83,B组对应值分别为(320.52±73.29) HU、36.71±10.43、26.27±9.54,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01)。两组间图像质量评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152.20±10.23)mGy×cm,B组(789.14±96.89)mGy×cm,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传统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评价管电压100kV下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inogramAffirmedkerativeReconstruction,SAFIRE)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处于超重患者(男性:25kg/m2≤BMI〈30kg/m2;女性:24kg/rn2≤BMI〈29kg/m2)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按扫描,管电压随机分成A组(120kV)、B组(100kV),采用FBP重建,对B组采用SAFIRE重建得到C组图像。对三组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ratio,CNR)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图像质量分别为(3.51±0.70)分、(3.49±0.33)分和(3.55±0.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或C组)两组问平均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平均CT值最低。B组与A组(或c组)两组间图像噪声、SNR及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且A组较高。A、C两组间图像噪声、SNR及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或C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或C组)较A组辐射剂量下降约34%。结论对于超重患者,采用100kV管电压结合SAFIRE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改善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优化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A扫描方案。方法 对45例受检者行一站式全脑CTP联合CTA,共进行22期相扫描,并采用3种扫描方案,选取第10期相灌注图像重建CTA图像,其中A组为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及低噪声指数(噪声指数=2),B组为管电流325 mA,C组为ATCM及稍低噪声指数(噪声指数=2.5);3组其余各期相均采用ATCM技术且噪声指数设定为8;3组扫描方案的管电压均为100 kV。记录辐射剂量相关参数,比较CTA、CTP图像的噪声(SD)、SNR、CNR及不同部位脑实质各灌注参数值及CTA、CTP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 3组有效剂量(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ED明显高于B、C组(P=0.043、0.001);3组CTA图像噪声、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0.545、0.575、0.900),CTP图像相应部位图像噪声、SNR、各灌注参数值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ATCM技术一站式全脑CTP联合CTA检查可通过适当增加噪声指数减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宽体探测器CT进行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心脑血管CTA扫描患者的图像,根据扫描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n=32)注射1次对比剂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后立即行头颈部CTA扫描;B组(n=41)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扫描。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比较其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结果 A组和B组CTA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且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CTA中,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冠状动脉CTA的噪声和CNR、头颈部CTA的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00±6.69)ml和(105.41±14.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应用于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且能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传统线性120 kVp、高级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与非线性融合技术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患者低流率(2.0 ml/s)、低剂量(总剂量20 ml)注射对比剂,双能量模式下行头颈部CTA检查,经后处理获得传统线性120 kVp(A组)、非线性融合(B组)及虚拟高级单能量40 keV(C组)图像。于MIP轴位图像上对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计算CN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4、37.38,P均<0.001),B、C组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评分均优于A组(P均<0.001);B、C组间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16)。3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及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及CNR均大于A组(P均<0.05);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明显高于B组(P均<0.05)。B、C组颈内动脉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B组大脑中动脉CNR大于C组(P=0.002)。结论 虚拟高级单能量40 keV及非线性融合技术均可提高头颈CTA的图像质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可优选用于颅内血管CT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Revolution CT用于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 采用Revolution CT分别对A组、B组、C组各40例疑诊冠状动脉和/或主动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A、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常规胸腹主动脉CTA.记录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接受Revolution CT上腹部轴位CT灌注(CTP)扫描的患者13例(CTP组),测量胰腺的CTP参数,提取最佳时期CTA及3期增强图像,并记录整个灌注期的辐射剂量。收集同期行全腹3期增强及CTA扫描者18例(对照组),采用螺旋扫描模式。2组患者胰腺均无病变。评价2名观察者测得各CTP参数和对胰十二指肠上动脉(SPDA)图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比较2组SPDA图像的主观评分和CTA图像SPDA以及3期增强图像胰腺的CT值、图像噪声、CNR和SNR。结果 2名观察者测得CTP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均>0.75)。灌注期有效辐射剂量为(24.52±0.01)mSv。2名观察者对2组CTA图像SPDA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29、0.769),2组评分中位数均为5分;CTP组SPDA的CT值、CNR、S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TP组静脉期、平衡期的胰腺CT值、CNR、S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Revolution 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在获得稳定的胰腺CTP定量数据的同时,可提取图像质量相仿甚至更佳的胰腺3期强化图像,并可获得更优质的胰周CTA图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定量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优化对比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分别比较80 kV(A组)、140 kV(B组)、线性融合0.3LB(C组)及非线性融合NLB(D组)4组图像中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3个部位的CT值、SNR、CNR,比较4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主观评分比较C、D两组对甲状腺病灶的包膜及内部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C组与D组背景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小于A、B两组;A组与D组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08、0.08),大于其他两组。C、D两组正常甲状腺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均大于A、B组(P均<0.05);D组颈动脉SNR及CNR、甲状腺病灶SNR及CNR、正常甲状腺CNR均大于其他3组(P均<0.05)。C、D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36±0.51、4.01±0.56,D组优于C组(P=0.02)。结论 非线性融合可提高颈部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包膜及乳头结构,对结节的CT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正弦图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低辐射剂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96例心脏超声或临床拟诊复杂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48例,2组均行双源CT大螺距并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A组管电压采用80 kV,管电流按体质量分别设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管电压与A组相同,管电流根据体质量设置为A组的50%,采用SAFIRE。分别测量并记录两组图像中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左心室的平均CT值及噪声(SD),并计算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影像学医师以5分法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记录两组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两组患儿相同层面CT值、SD、SNR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中位数评分均为4分(Z=1.02,P=0.31),图像质量评分评价者间一致性极好(Kappa=0.84,P<0.05)。A组、B组ED分别为(0.18±0.05)mSv、(0.09±0.03)mSv(P<0.05),B组ED较A组降低约50%。结论 对先心病患儿采用双源CT大螺距扫描联合SAFIRE技术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且可降低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keV成像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 前瞻性选取体质量指数为25.15~34.91 kg/m2的9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和对比剂浓度分为能谱扫描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和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对两组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CNR和SNR。对胆囊动脉行VR、MIP及CPR。由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评价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 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胆囊动脉的平均最佳keV值为(60.62±5.85)keV。A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均高于B组(P均<0.05),但两组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804、0.773),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08)。结论 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可提供良好的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并可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剂量扫描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颈部血管模型CTA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9个颈部血管模型,CT扫描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分别进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和iDose3、iDose4、iDose5重建。采用不同管电压(80、100 kV)和管电流(200、250、300、350 mAs)进行两两组合扫描,进行iDose5重建。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 kV 250 mAs图像iDose5重建的CNR优于FBP重建 (P<0.05)。不同扫描条件的iDose5重建图像与120 kV 250 mAs FBP重建图像的CNR和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120 kV 250 mAs FBP重建图像比较,80 kV 200 mAs iDose5重建图像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V 200 mAs iDose5、80 kV 250 mAs iDose5、100 kV 350 mAs iDose5重建图像的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扫描条件和重建方法图像的CNR、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电压不变时,iDose5重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随管电流的增加而增加;管电流不变时,iDose5重建的CTDIvol、DLP、ED随管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低剂量扫描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且能够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优化100 kV儿童腹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对55例患儿行100 kV低剂量腹部CTA,分别采用MBIR、100% ASIR、80% ASIR、60% ASIR、40% ASIR及滤过反向投影(FBP)算法重建为6组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包括图像噪声、大动脉(LA)及小动脉(SA)显示能力;对比各级动脉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图像噪声主观评分及LA评分以MBIR图像最高,ASIR次之,FBP图像质量最差;SA评分以MBIR图像最佳,FBP次之;随权重提升,ASIR图像评分逐渐降低,100% ASIR最低(P均<0.05)。MBIR图像SD最低,其SNR及CNR明显高于其他图像(P均<0.05)。结论 MBIR可明显提高儿童低剂量CTA图像质量,100% ASIR仅可提高图像显示LA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