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2.
汗的辨析     
出汗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症状,本文以《内经》原文对汗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汗出有3个要素,分别是充足的阴液,阳气的蒸腾,腠理的开放,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可影响人的机能,进而出现汗出异常,而阴阳气的协调,卫阳之气的固护在出汗这个过程里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异常出汗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3.
秦建 《中医研究》2008,21(8):41-42
何谓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阴液所化生的一种液体,即“汗生于阴而出于阳”。这是汗液产生的生理过程。就病理性出汗而言,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其中包括人体阳气的盛衰,阴液自身的过度蒸化,以及外感时邪、内伤杂病的影响等等。最终结果为阳虚不固,阴虚不敛,汗液随之而出。医家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使阴阳复归平和、  相似文献   

4.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汗为阴液,靠阳气的蒸腾与宣发,阳加于阴则汗出;二是脉来为阳,脉去为阴,阳加于阴即来者盛,去者衰,指脉象与汗出的关系。如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加于阴部也。笔者临床根据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理论,对前人所论之汗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2.问汗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自肌腠达于肌表而成,汗的病理性改变有无汗和汗出异常两种。问汗时首先当问汗之有无,然后详问汗出的时间、部位、出汗量、汗出的特点及兼症。无汗:当汗出反不汗出者谓之无汗,可见于外感风寒束表和内伤津液不  相似文献   

6.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意谓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张隐庵注释云:“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张景岳氏说得较为明确:“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吴瑭  相似文献   

7.
汗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物质基础与津血相同,皆来自饮食水谷五味,《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阴谓之汗。”由此可知,汗液是人体内阳气蒸化阴液而成。生理性出汗是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冬寒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以保持人体阳气,毛窍...  相似文献   

8.
汗,来源于水谷,与气血,津液、阴阳及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出汗既是生理现象,又可为病理表现.中医学的《内经》,便对汗有明确的认识和论述,后世医家也颇多发挥,直到今日,汗仍然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所以有必要对此作一探讨.1 汗的生理与病理汗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汗出的多少有无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这种遇冷则腠理闭而无汗,逢热则毛孔疏而汗出的现象,是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界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这说明阴液与阳气是汗出的两大要素.在阳气中以卫气和心阳与汗最为密切,阴液中以津液为枢纽将评与血联系起来.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银香  刘锦灿 《光明中医》2009,24(3):412-413
《伤寒论》太阳病篇对“汗”精辟独到的论述及对与汗相关的临床经验见解,成为后世医家的辨治准绳。篇中明确提出汗法的用法要点,如以汗出辨虚实、应汗当汗、汗法有度等,或论汗与血津液、阳气密切相关,现阐述如下:1汗与营卫相关《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反映体内阴阳的平衡与否。汗乃人体阴津阳气互相作用的产物,为阳气所主,阴津所化。营属阴,卫属阳,汗与营卫密切相关。外邪袭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如“太阳病,  相似文献   

10.
<正> 不论昼夜,不分作息,自然汗出而多者,谓之自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汗后身凉不适者,谓之盗汗。汗是由于阳气薰化阴液,阴液出自肌表而形成的,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之形成,不离阴阳;汗之辨证,亦不离阴阳。试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4):354-355
根据《内经》中"汗为心之液"理论,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汗出的病机及治则,以期该理论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运用。分析"汗为心之液"理论是对"心、血—津液—汗"关系链的一种表达。而慢性心衰初期以心气虚心血瘀阻为主,中晚期以心气心阴心阳虚衰、瘀血水停水泛为主。慢性心衰不同汗出的病机,阳气亏虚可见自汗,若气阴两虚可自汗、盗汗并见。其证治,有益气温阳、敛汗养阴生津、养心安神不同的治则。  相似文献   

12.
周文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40余年,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和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文泉教授力主调整理论,从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肝胆、调和气机等方面治疗汗证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571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问卷调查及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指标的分析,探讨其与主要体质类型及体重指数、腰臀围比的关系,为T2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开封市中医院糖尿病科门诊、住院就诊的患者中,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腰臀围等的测量和分析。结果:①471例T2DM人群前5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166例(35.2%)、平和质125例(26.5%)、阳虚质82例(17.4%)、阴虚质54例(11.5%)、痰湿质44例(9.3%)。②与痰湿质比较,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组的BMI显著较低(P〈0.01);与平和质比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组的BMI、WHR较低(P〈0.05)。③T2DM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具体来说: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痰湿质多见于中年。结论:①T2DM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BMI、WHR与T2DM各主要体质类型有相关性。T2DM中医体盾的分布与年龄有美.  相似文献   

14.
温阳经方辨治癌性发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洁 《天津中医药》2011,28(6):478-479
发热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多反复发作.临床上对其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其发热病机为阳气亏虚,虚阳外越,治疗应立以温阳益气,调和阴阳为大法.  相似文献   

15.
失眠是以入睡及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可影响患者的家庭、社交、和日常生活质量及事业。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主要在于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即阴阳不能相交,通过开郁可使阳顺利入于阴:藏医认为隆元紊乱是导致失眠的根本,藏香可调节隆元治疗失眠。藏香所选药物在中医看来,可使人体升降出入正常,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气血循常道正常运行,使阳能够顺利出入于阴而寤寐正常。  相似文献   

16.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由此提出温阳益气,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辨证施治尿毒症并发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辨证分型,贫血属精血不足、脾肾气虚,气血双补、健脾补肾。低血压、胸痛属心气虚,强心补气。心脏病、中风属气阴两虚,滋肝补肾,归芍地黄汤。皮肤瘙痒血燥生风,清心止痒、熄风养血,四物汤。痉挛性疼痛气血不足、津液暴脱、筋脉失养,阴虚,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芍药甘草汤合附子理中汤。连续治疗9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40例,显效27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结论]辨证施治尿毒症并发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郑玉姣 《环球中医药》2013,6(5):379-383
围绝经期高血压是指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血压。古今医家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其病因病机包括肾阴虚、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肝失疏泄,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清阳不升,阴虚内燥,阳虚水饮内停,心肾不交,因虚致瘀,阴阳不和,冲任失调等等。其病位主要在肝肾,但与肺、心、脾等脏腑的关系密切。以阴虚阳亢者较多,但久病可致阴阳两虚。本病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实非"阴虚阳亢"四字可以概括无遗,往往还有气虚、阳虚、气血逆乱、冲任失调,或兼夹有痰、浊、寒、瘀等不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阴阳的从化在自然界及人体有一定的规律,阳气在阴阳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阳气在自然及人体内的生化过程对探索疾病病机与辩证施治有重要意义。文章就阴阳五行在生化过程中阳气的变化规律来探讨扶阳治疗疾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