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从山东省济南市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并确定其基因型别及前膜蛋白(Precursor Membrane,PrM)基因片段和包膜蛋白(Envelope,E)基因区段分子特征。方法对2008年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新分离的病毒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新分离JEV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1.83)软件做碱基配对分析,MEGA3.1完成病毒进化分析,GENEDOS(3.2)软件完成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共采集15700只蚊虫标本,包括库蚊、骚扰阿蚊、伊蚊、按蚊。随机抽取20批标本,从其中的1批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属于基因1型JEV。新分离JEV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E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8.0%和97.2%,存在14处氨基酸位点差异。结论从山东省首次分离到基因1型JEV。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结论首次在红河州弥勒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证实弥勒县是乙脑流行区。流行株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证实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为滇东南地区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蚊虫及其携带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蚊虫分布特点及所携带病毒情况,为当地防治虫媒病毒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电动吸蚊器、捕虫网捕捉成蚊,并进行分类。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结果 2006-2009年共捕获蚊虫10528只,包括5属30种,其中三带喙库蚊5981只,占捕蚊总数的56.81%;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分别占33.36%、4.95%、3.29%和0.95%,待定种占0.64%。从蚊虫中分离到1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1株版纳病毒(BAV)和15株未知RNA病毒。结论三带喙库蚊是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的优势蚊种,蚊虫携带JEV和BAV等虫媒病毒,应在该地区加强相关蚊虫及虫媒病毒的调查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四川省成都地区采集三带喙库蚊样品,快速检测蚊虫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并确定JEV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蚊体内的JEV。利用一步法RT-PCR试剂盒扩增阳性样品Pr M区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1.83和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2年采集三带喙库蚊雌蚊10 656只,分为219份,检测出7份JEV阳性核酸样品,阳性率为3.2%。扩增Pr M区域特异性核苷酸序列674 bp,经鉴定均为基因Ⅰ型。与国内外部分GⅠ型的相关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1.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9%~100%,其中与四川省SC09-X08株同源性最高。结论实时荧光RT-PCR法能快速检测三带喙库蚊中的JEV,成都地区存在基因Ⅰ型JEV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山西省运城市蚊虫及蚊媒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2012年8月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和永济市采集蚊虫标本, 经鉴定分类和分批研磨后, 利用细胞(C6/36和BHK21)培养方法分离病毒, 对阳性分离物使用蚊媒病毒种属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鉴定。结果 采集4属7种10 455只蚊虫, 临猗县和永济市优势蚊种分别为淡色库蚊(91.96%)和三带喙库蚊(72.85%)。经鉴定分析, 从标本中分离到15株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JEV)、4株库蚊黄病毒(CxFV)、3株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和1株盖塔病毒(GETV)。结论 首次从山西省分离GETV和CxFV;三带喙库蚊仍是运城市优势蚊种, 目前当地自然循环的JEV仍以基因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不同地区2008年虫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贵州省不同地区虫媒病毒分布状况,对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2008年7月在贵州省黔西、德江、榕江和从江县的4个标本采集点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采集到3属4种共计9160只蚊虫标本,从中分离到9株病毒,鉴定结果显示8株为盖塔病毒,1株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贵州省新分离盖塔病毒与原型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5%~94.9%,氨基酸同源性为97.4%~97.6%;新分离JEV与基因Ⅰ型JEV的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属于基因Ⅰ型JEV。结论在贵州省分离到盖塔病毒和基因Ⅰ型JEV。盖塔病毒新分离株与我国其他省份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JEV新分离株与四川省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德宏州2007年和2010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州蚊虫和蚊媒病毒分布特点。方法 2007年和2010年的7月在德宏州5个县市利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采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病毒,RT-PCR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病毒分离物。结果 共采集到6属29种43 634只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高达78.69%,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4.77%,其他蚊种数量较少。从蚊虫中分离到6株病毒,经RT-PCR和进化分析表明,其中3株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1株盖塔病毒 (GETV) 分离自三带喙库蚊; 2株淡色库蚊浓核病毒 (CppDNV) 分别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迷糊按蚊。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德宏州优势蚊种和蚊媒病毒主要传播媒介,当地存在基因Ⅰ型JEV、 GETV和CppDNV的流行,并与以往云南省及我国其他地区的分离株有较近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蚊虫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预测该地区乙脑发病趋势及流行强度,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诱法捕捉蚊虫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以JEV的NS3基因区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实时荧光RT-PCR (real-time RT-PCR)对蚊虫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进行检测,阳性标本经测序后再在GenBank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结果 捕获的蚊虫隶属3属5种,致倦库蚊是优势蚊种;1 533只蚊虫分成25批,从3批致倦库蚊标本中检出JE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2%.阳性标本与GenBank中报道的JEV参考株间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均属于JEV Ⅰ型病毒.结论 龙岗区存在着蚊虫自然感染JEV,致倦库蚊是区内乙脑传播的主要蚊媒,有流行人间和畜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在危险,提示应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积极开展消除蚊虫孳生地,灭蚊、防蚊工作,以控制和切断乙脑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滇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在滇东北等地区的6个县采集蚊虫标本;蚊虫经分类鉴定后,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共采集到4属(库蚊、按蚊、阿蚊、伊蚊)24种18562只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为主要蚊种,构成比分别为58.37%和28.45%;从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5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2株(YN0911和YN0967)为基因I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1株(YN0922)为版纳病毒,分离自中华按蚊;12株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其中9株分离自三带喙库蚊,3株分离自中华按蚊。结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并携带乙脯病毒、版纳病毒和淡仁.库蚊浓核病毒:滇东北地区首次分离到乙腩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湖北省荆门市蚊虫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携带状况。方法 2022年7-8月在荆门市3个镇/街道选取7个点采集蚊虫标本,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蚊虫种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JEV核酸,计算蚊种的批阳性率和最低现场感染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JEV的E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共采集4 920只蚊虫标本,其中致倦库蚊、白蚊伊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分别占56.10%、41.46%、1.83%、0.61%;仅2批次致倦库蚊的JEV核酸检测阳性,批阳性率、最低现场感染率分别为6.67%(2/30)、0.07%(2/2 760)。2株JEV分离株均为基因Ⅰ型,与中国浙江省和陕西省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调查地区2022年蚊虫标本JEV携带率较低,蚊虫中存在基因Ⅰ型JEV循环。需持续开展蚊种JEV监测,警惕乙脑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11.
媒介动物(蚊、猪)体内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珠海注册养猪场及珠海口岸地区的蚊虫体内黄病毒的带毒率、宿主动物(猪群)及其人群进行血清黄病毒类(日本脑炎、登革热等)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为控制黄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养猪场猪血清、养猪场和口岸蚊标本、养猪场从业人员、入境的东南亚船员和城区部分发热病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猪群和人群血清中的日本脑炎、登革热抗体;使用紫外灯诱蚊法在养猪场和口岸捕捉蚊类,经鉴定种类后,按20只蚊一组制成蚊悬液后,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蚊体内日本脑炎病毒、登革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的携带情况。〔结果〕1.猪血清日本脑炎病毒IgG抗体:结果已发表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7年第3期《珠海市部分注册猪场日本脑炎调查研究》。2.蚊媒带毒情况检测: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捕获的2763只成蚊,经鉴定隶属4属8种,其中白纹伊蚊所占比例最高(32.75%),其次为致倦库蚊(26.06%)、三带喙库蚊(25.30%)、海滨库蚊(7.75%)、中华按蚊(3.84%)、骚扰阿蚊(3.18%),其他(常型曼蚊和巨型阿蚊等)(1.12%);在132组蚊研磨液的病毒细胞培养中,有7份标本出现CPE病变,使用黄病毒通用引物,RT-PCR反应能扩增出相应的阳性条带,其中白纹伊蚊组阳性3份,致倦库蚊组阳性3份,三带喙库蚊组阳性1份,但用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Ⅰ~Ⅳ型和西尼罗病毒等特异性引物,未能扩增出相应的阳性条带,说明可能存在着其它黄病毒类的病毒感染;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蚊悬液和细胞培养液日本脑炎、登革和西尼罗病毒进行检测,从1组海滨库蚊标本中检出日本脑炎病毒核酸阳性,但强度较弱,这与珠海地区是乙脑低发地区相一致。3.人群登革热和日本脑炎血清抗体检测:从东南亚的入境船员、本地发热病人和养猪场从业人员等血清标本511份中,登革病毒抗体IgG总阳性率为7.24%,其中以东南亚的入境船员的阳性率最高,为12.76%,没有检出登革病毒抗体IgM和日本脑炎IgM抗体。〔结论〕珠海地区存在日本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并且在蚊媒中携带有日本脑炎病毒;蚊标本细胞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和RT-PCR扩增出黄病毒基因的特异性片段,提示在捕获蚊标本中可能存在着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虽然养猪场猪群日本脑炎感染率不高,但存在着日本脑炎病毒的隐性感染或曾经感染过,提示不能够放松对乙型脑炎的预防控制工作,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人群和猪场日本脑炎的发生与流行。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船员有较高的登革热感染率,因此,在登革热流行期间,我国口岸应加强对来自东南亚国家交通工具员工和旅客的登革热的监测,以及有可能藏带、孳生蚊虫的废旧物品、集装箱等的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登革热的传入与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虫媒病毒种类及分布变化。方法于2017-2018年在海南省野外采集吸血昆虫标本,所有吸血昆虫标本实验室处理后用BHK-21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同时使用RT-PCR平行检测吸血昆虫标本中虫媒病毒基因。结果共采集到4属(库蚊、阿蚊、伊蚊、按蚊)15062只蚊虫和11360只蠓虫。采集的蚊虫中三带喙库蚊居多,占蚊虫采集总数92.88%(13990/15062)。经组织培养细胞共获得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3株乙型脑炎(乙脑)病毒、1株盖塔病毒,在5批三带喙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3株乙脑病毒和5批PCR筛检阳性的标本均属于基因1型乙脑病毒。当地乙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57‰(8/13990)。在5批蠓虫标本中检测阿卡斑病毒基因阳性,当地阿卡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44‰(5/11360)。基于病毒S基因和M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5株阿卡斑病毒处于单独进化分支形成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继1980年代以来,从海南省的蚊虫标本中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蠓虫标本中检测到阿卡斑病毒。应加强乙脑病毒、盖塔病毒和阿卡斑病毒对人畜动物感染状况及疾病负担的监测,以减少对当地公共卫生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蚊虫中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2007年浙江省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2007年在浙江省采集蚊虫标本,用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的病毒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采集到4735只蚊虫,分离到2株致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免疫荧光和RT-PCR试验鉴定为乙型脑炎病毒(JEV),利用病毒PrM区段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分离的2株病毒属于基因Ⅰ型JEV.对这2株病毒的E基因区段进行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8.8%.与疫苗株SA14-14-2相比,核苷酸同源性在87.7%,氨基酸同源性在96.4%以上,共有14个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结论 在浙江省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鉴定为基因Ⅰ型JEV,是浙江省近年来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4.
2004~2005年南京市区蚊虫种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市近年来蚊虫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以便掌握该市蚊虫种类的分布,为科学指导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使用电动捕蚊器或网兜捕捞成蚊鉴别种类;捕捞幼虫带回饲养,羽化成蚊后鉴别种类。结果2004~2005年共捕捉到成蚊30 815只,分别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摇蚊,分别占69.25%,16.71%,5.34%,4.38%,3.00%,2.00%;7~9月是该市蚊虫活动高峰期。结论本次调查共发现6种蚊虫,淡色库蚊所占比例最大,全年1~12月都有活动,仍然是南京市区的优势蚊种;南京市区首次发现中华按蚊,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农村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成蚊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贵阳市农村地区蚊虫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控制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制提供参考。方法在人房、猪圈和牛圈用吸蚊管捕蚊,野外用蚊帐诱捕法。设普查点和连续监测点,普查点为8-9月捕蚊;监测点为4-11月捕蚊,每次定人、定时、定点捕蚊15min,每旬1次。结果在贵阳市郊区普查点捕获蚊虫3属7种,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构成比分别为54.84%和33.13%。监测点于4-11月共捕雌蚊10863只,其中骚扰阿蚊构成比为74.46%,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构成比分别为20.90%、3.00%和1.27%,不同生境蚊虫密度不同,牛圈蚊虫密度高达221.33只/人工小时。蚊虫从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密度逐渐上升,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高峰,8-9月蚊密度持续在较高水平,10月开始迅速下降,不同蚊种的季节消长差异明显。结论三带喙库蚊是贵阳市郊区的优势蚊种,其密度高峰为7-8月,与乙脑流行季节相符,是该地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它蚊种在乙脑病毒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珠海地区蚊媒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蚊媒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情况,为控制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成蚊进行鉴定,并对蚊悬液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2005年全年在养猪场共捕获成蚊876只,经鉴定隶属4属8种,其中以三带喙库蚊(35.73%)、致倦库蚊(32.54%)和海滨库蚊(21.35%)为主。在珠海各口岸捕获的542只蚊样本中,则以白纹伊蚊为主,占82.47%,其次为致倦库蚊,占16.25%。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珠海地区注册养猪场和口岸的蚊媒中检出1份乙脑病毒阳性样本,但强度较弱,这与珠海地区是乙脑低发地区相一致。结论 珠海地区存在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并且在蚊媒中携带有乙脑病毒,提示不能放松对乙脑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辽宁省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了解虫媒病毒分布情况。方法2008年夏季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采集蚊虫标本,利用C6/36和BHK-21等细胞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病毒利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共采集蚊虫标本3属5种9296只,包括库蚊属的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的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按蚊属的中华按蚊。从蚊虫标本中共得到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1株为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丹东市的三带喙库蚊),2株为版纳病毒(锦州市的中华按蚊),1株为辽宁病毒和版纳病毒混合(锦州市的中华按蚊)。新分离乙脑病毒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E基因编码病毒毒力和抗原表位的位点未发生改变。结论在辽宁省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并首次证明辽宁省存在辽宁病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临猗县4个乡镇蚊虫种类、密度及其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状况。方法 采用诱蚊灯捕蚊,提取蚊虫核酸进行RT-PCR,扩增乙脑病毒NS1区核酸片段,对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捕获蚊虫4属6种4424只,三带喙库蚊构成比为52.0%,淡色库蚊为41.2%,中华按蚊及其他蚊种数量较少。6-8月蚊虫密度逐月增加,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逐月增高。对2109只三带喙库蚊分77批进行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0批。对5个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经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和分析,均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结论 临猗县7、8月蚊虫密度高,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及其乙脑病毒携带率均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及乙脑病毒携带率可作为乙脑防控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蚊媒密度及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为乙脑的预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桂平市的东、西、南、北、中各随机选择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蚊媒密度消长调查点,每年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诱蚊灯,对人房、猪圈、牛棚3种环境诱捕蚊虫,统计分析蚊虫种类、密度、消长与同期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3-2008年桂平市捕获蚊虫有4属7种,即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每年蚊虫密度4月开始升高,均达40只(/灯·h)以上;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60~500只/(灯·h)〕;10月后回落,与乙脑发病时间分布相一致。结论桂平市蚊媒密度较高,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媒密度消长与乙脑发病率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