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定位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资料,在已知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和位点附近,选择9个微卫星标记,对此家系进行连锁分析,使用Mlink软件采用对数优势记分法( LOD)计算LOD值。结果未发现所选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LOD值均为负值。致病基因与已知的先天性白内障7个候选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先天性原发性眼球震颤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肯定方式家系占2.9%。笔者现报道一先天性原发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该陆氏家族系四代有12人均患有先天性原发性眼球水平震颤。否认血亲联姻。其遗传家谱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4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XL-CIN)家系进行候选致病基因FRMD7突变筛查。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以4个家系的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RMD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的序列,DNA直接测序筛查突变位点;一旦发现突变致病性位点,则采用DNA双向测序方法在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疾病与致病突变共分离分析,以及进一步确认突变,将患者的FRMD7基因外显子8和10的扩增产物克隆至TA克隆载体测序。结果 4个XL-CIN家系皆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全,其中2个家系携带FRMD7基因已知致病性突变:XL-CIN 02家系存在c.G886C/GGT>CGT(p.G296R)错义突变,位于FRMD7基因外显子8;XL-CIN 03家系存在c.C910T/CGA>TGA(p.R304X)无义突变,位于外显子10。结论 FRMD7 G296R和R304X是导致XL-CIN 02和XL-CIN 03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背景:GTP酶基因SPG3A新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该病与14q染色体(SPG3)连锁有关,后者约占所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的10%~15%。SPG3A基因的突变谱及其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尚未确定。目的:描述1个因SPG3A基因新突变而致婴儿期起病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族。方法:对1个较小非裔美国家族中6例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遗传学分析。对染色体2p和14q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位点附近的遗传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分析SPG3A基因的编码序列。通过对来自正常对照者的200条染色体进行序列分析,检测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系,进行与已知致病基因TSHR和THRB的连锁分析以确定此家系致病基因是否为这2个已知基因.方法 选择3个与TSHR和THR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物D14S74、D3S2338和D3S1266,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连锁分析,采用Genemapper 3.5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3个微卫星标记物的LOD值均小于1,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这3个位点均不连锁,提示该家系可能存在新致病基因. 结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能有新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个涉及5代17例患者的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大家系,并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 方法:对家系中8例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后明确临床表型,并提取所有血样的基因组DNA.首先对已报道的中国ADCC家系致病位点(9个基因的16个突变位点)进行DNA测序,然后根据已报道的17个ADCC候选基因和13个染色体区域,选取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应用LINKAGE软件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8例患者均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直接DNA测序未发现有已报道的中国家系基因突变.所选取的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与该家系致病基因均不连锁. 结论:该ADCC家系致病基因不在已报道的17个ADCC候选基因和13个染色体区域,该家系中可能存在一个新的ADCC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是否与7p11存在连锁关系。方法 从1个5代发病的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大家系中选出32名具有较高遗传学研究意义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他们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最近相似研究的方法,在染色体7p11上选取已知的4个最大两点LOD值的微卫星为遗传标记。经PCR扩增,产物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重组率0=0-4).1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都小于-2.排除这些标记与染色体7p11的连锁关系。结论 首次发现了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7p11上的遗传学证据,说明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疾病死亡的首要病因,由一系列称之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引起。美国哈佛医学院ManeS等发现了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早期CAD家族,具有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症。该家族的这些临床特性与染色体12p短片段基因突变明显相关。在常染色体12p上,研究人员发现了LRP6的一个错义突变。LRP6是Wnt信号通路上共同受体的编码基因;该基因突变在表皮生长因子样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中将半胱氨酸替代为精氨酸,破坏了体内Wnt信号通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一、特发性震颤 (一)概述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惟一表现的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1/3以上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病理及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均未明了,目的已发现两个致病基因位点,定位于3q13.(称为"FETI")和2p22~35(称为"ETM"或"ET2").  相似文献   

10.
COCH基因与DFNA9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聋是人类的常见疾病,其导致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引起耳聋的病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病因。目前已发现许多基因突变与耳聋有关,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有54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有59个,X连锁遗传位点有8个。其中已克隆的与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相关的基因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各有21个,其中两者共有基因6个,X染色体上有1个基因[1]。COCH(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基因是人类发现的第1个伴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  相似文献   

1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s)代表一种进展的异质性疾病表型。与显性遗传共济失调不同的1个菲律宾3代家族,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脑症状和体征。在排除已知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基因定位后,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显示致病基因位于19q13的4cM区域内,lod值为3.89。该区域重叠且减少SCA13的基因位点。尽管如此,ADCA与SCA13的临床特征不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共济失调基因定位于19q13:SCA13等位基因的异质性还是新的基因座@Waters M.F. @Fee D. @Figueroa K.P. @S.M. Pulst$Cedars-Sinai Medical C…  相似文献   

12.
甘肃地区一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国甘肃地区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方法:用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的3个基因区域内的10个微卫星位点D14S264、D14S75、D14S69、D14S266、D14S66、D2S2347、D2S2255、D2S2351,D15S128、GABRB3对该家系致病基因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及连锁分析.结果:该家系致病基因在SPG4基因区域的D2S2351位点连锁(θ=0,最大LOD值为2.71).结论:该家系致病基因在SPG4基因座,疾病基因是spastin.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隐性鱼鳞病是由多种有显著异质性的疾病组成,已在至少7个不同染色体位点定位。在该研究中,作者选择了2个有先天性鱼鳞病表现且有血缘关系的家族。采用纯合性基因定位,在所有受累患者的12p11.2-q13鉴定出一6.5cM的纯合子区域。M ultipoint logarithm的优势比(LO D)值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筛查,以明确其发病分子基础。方法以家系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0个白内障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DNA测序筛查突变位点。如发现疑似突变位点,则利用直接DNA测序法对该突变位点在家系其他成员的存在情况进行疾病表型与致病突变共分离分析,进一步确认其是否为致病性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三代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型大致相同,可确诊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候选致病基因筛查发现在患者的CRYGD基因外显子2发现一个杂合突变c.C70A,正常家系成员无此突变,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共分离。该突变为错义突变,导致一个CRYGD蛋白第24位的脯氨酸被苏氨酸取代(p.P24T)。结论 CRYGD(p.P24T)突变是导致该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痴呆(FTD)均呈不断进展并最终发展至致命性神经系统疾病。ALS病例中的约10%和FTD病例中的约30%为家族性的,遗传特性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且具有不同的外显率,ALS和FTD表型之间的重叠可以在同一家族内发生。在大约20%的家族性ALS和约3%的散发性ALS病例中发现铜或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突变,但与痴呆无关。在约30%的家族性FTD家族中检测到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突变。伴FTD的显性ALS以前被认为与9q21相关,单纯ALS与16q21、18q21和20p13位点相关。本研究采用Affymetrix 10K基因芯片微阵列分析对一个ALS合并FTD大家族的广泛基因组连锁研究结果进行报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数据表明常染色体9p的优势对数(LOD)评分持续呈正数(最高LOD评分为2.4分)。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FEV R)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疾病,其特征为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发育。目的:患FEV R的一大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确定有关的突变是否为已知的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FEV R基因位点之一,或是另一个未确定的基因。方法:对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 NA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用带有荧光的小随体标记物进行分析,跨越EVR1/EV R4位点(11q13~14),和EV R3位点(11p12~13)。PCR产物用全自动D N A测序仪进行测序,及测定等位基因的大小。用这些数据建立通过每个位点的单链DN A基因型,进行连锁分析以证实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家系中定位相关致病基因并克隆该基因. 方法对1个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家系(3代共16人)通过血液基因组提取和微卫星连锁分析寻找基因突变所在区域,计算有利连锁优势比的对数值(logarithm of the odds of linkage,LOD),并对该区域内的可能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选和突变验证. 结果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发现位于12p11-12p12区域的D12S85和D12S345区域显示与该家系疾病紧密连锁,LOD值为2.4.对家系KIF21A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的突变检测分析显示21号外显子存在c.2680C>T(p.Arg954Trp)的碱基改变. 结论 KIF21A基因c.2680C>T(p.Arg954Trp)突变是导致该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使用外显子测序定位分析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GJA8基因致病错义突变。  方法  对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全体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眼科检查及全身查体。采集先证者及6个亲属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可疑致病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工具对可疑基因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并对家系全部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候选致病突变。  结果  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JA8基因存在一个错义突变c.593G > A,p.R198Q,导致其第198位氨基酸残基由谷氨酰胺取代了原有的脯氨酸。氨基酸保守性分析显示该突变影响的氨基酸在物种间高度保守。在家系全部受检者中进行的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与疾病表型共分离,可以认定该突变是该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系谱分析显示该突变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结论  位于GJA8基因的错义突变c.593G > A,p.R198Q是导致该家系出现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病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9.
遗传病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致病基因来传递的。致病基因的传递方式在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是不同的。一、单基因遗传这类疾病一般与一对基因有关,依传递方式特点,又可分以下几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显性遗传) 一种疾病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这种基因的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就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种疾病可以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描述儿童期发病的新变异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下运动神经元病(LM N D)的临床特点并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对1个有血缘关系的非洲大家族进行临床研究。在连锁排除SM N1和SO D1位点后,进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以确定可能的遗传缺陷。结果:儿童期发病的新变异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