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江盐业生产历史较早,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时期即已凿井产盐。《华阳国志·蜀志》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穿临邓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蒲江县乡土志》记载白云乡“即设盐官处”。宋代曾设盐井监,所产之盐运销雅州(今雅安)、黎州(今汉源)等地,产量仅次于仁寿的陵井监,全县至今以“盐井沟”命名的山沟就有4条,在四川盐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据《崔实月令》载:“元日进柏酒……服之令人身轻.”椒,植物名,有花椒、胡椒、蜀椒多种.其中四川产的蜀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欢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四川盐业的迅速发展,令人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四川盐业的开发,始于公元前250年秦朝蜀守李冰于广都穿凿盐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自贡,是我国最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素有“盐都”之称。解放前,由于  相似文献   

4.
云南盐业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盐业考察报告执笔:黄健据史书记载:“盐之所产不同,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①这段文字较全面的概括了各地产盐的方式,这其中把川、滇两地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蜀锦     
四川古称蜀,《释文》和《玉篇》里说“蜀”是“桑中虫”,亦即蚕虫.因而古蜀国也有蚕丛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于天下。  相似文献   

6.
自贡地区大量使用浅气层瓦斯(天然气)煎盐,从元朝大德年间以来,已有六百九十多年的历史,使用深气层瓦斯煎盐,从清朝道光年间以来,也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了。这些老井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因此瓦斯剩余不多,气层压力很低,一般地说,五个大气压力左右,最小的还不到一个大气压力,所以对这些现在还能继续生产瓦斯的井称之为“低压瓦斯井”。 自贡地区的“低压瓦斯井”,由于井位开钻的岩层不一,所以它的产气层的井深也不一。根据井深程度和所产瓦斯煎盐燃烧情况,按照火源分为三种火,即草皮火(火源在井深一百二十丈以上,一市丈等于3.3333米)、腰火(火源在井深一百八十大以上)、底火(火  相似文献   

7.
盐,为海水、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晒煎而成的结晶,又名食盐、咸鹾。俗话说:“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说:“盐为五味之王,味中之冠”,可见,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1986年乔后盐矿修建了一座白族照壁式《乔后盐矿史略》碑,碑上写有好几副“盐”联,很有趣味。乔后盐矿自清初先卤后盐遂市开阜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于18世纪末逐渐成为迤西盐业中心和商业重镇,岁月的风刀雕刻了小镇的辉煌,赵的“功绩照千秋,盐史垂万古”。乔后井盐,初为大村牧民陈文秀,常见牛嗜饮一池水,尝之味甚咸,取回煎煮成盐,告知村民,各背背桶,汲卤煎卖。解放后,历经初勘、详勘和补勘三次地质勘探,累计探明岩盐矿石近亿吨、NaCl储量达六千多万吨,“家厨调百味牛郎居头功,乔史开明镜资源厚…  相似文献   

9.
试说“形盐”“虎盐”──关于“盐”与社会生活漫淡王子今《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周襄王派周公阅到鲁国行聘礼一事。其中说到所谓“形盐”: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白、黑、形盐。辞日:“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  相似文献   

10.
一、缘起 富荣盐场具有悠久的井盐生产历史,以其连绵不断地生产而著称于世。这在中外手工业行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东汉章帝时(公元70——88年),崔骃在其《博徒论》中就曾提到“江阳之盐”。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明确指出:“江阳县……有富世盐井。”魏晋以后富世盐井和大公井成为当时四川极为著名的盐井。至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到清咸同时期,盐、火井总数达四千三百余眼,煎锅二万余口,每年产盐食20~30万吨,除销售川省四十州县外,还远销湘、鄂、滇、黔四省的百余州县,占全省产额的十分之六,为全国销盐量的五分之一。抗战时期,川盐再度畅销湘楚,出现富荣盐场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综观富荣盐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与其它手工业行业比较,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它可以算得上是迈入了“真正工场手工业阶段”较为完整而充分的典型。对近现代富荣盐场盐业家族兴衰发展过程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我们虽然做过一些尝试,但尚嫌笼统。鉴于富荣盐场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我们拟就此问题再作进一步地综合探讨。由于现有文献缺乏以及我们的理论水平不高,我们对自贡盐业资本家的比较研究暂写于此,错漏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以殆来日补正续篇。  相似文献   

11.
汉口崛起于明代中叶,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徽州人将它看成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马头”;清人刘献廷也称之为全国的“四聚”(北京、佛山、苏州和汉口)之一,所谓“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不欲雄天下不可得也”。在明清两代,虽然淮盐引岸地跨六、七省,但“行盐口岸,大半在湖广”,而汉口则是淮鹾这一主要口岸的最大转运中枢。因此,对当地盐商的研究,无疑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阴谋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盐矿开采基础知识》书稿审查会议于1976年12月20日至24日在江西省江西盐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江西、湖北、湖南、青海、云南、四川等省的井矿湖盐生产厂、矿、科研、学  相似文献   

13.
吴正格 《中国烹饪》2012,(5):112-113
“熬”字之释 “熬”字,金文写为“”,小篆中写的与金文相仿。它由“火”与“敖”组成,是个下形上声的形声字。《说文解字·火部》解释:“熬,干煎也。”何谓干煎?《方言·七》记:“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谓之熬。”  相似文献   

14.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戏题寄汉中王三首》之二)这是曾流寓四川的唐代诗圣杜甫对川酒、川菜发自内心的赞美.四川向称“酒乡”,川酒自古有名.《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条即记有:“江之左岸,有巴  相似文献   

15.
中生代三叠世中期海相沉积中,产出一层翠绿色水云母粘土岩,被有关矿山工作者称为“绿豆岩”。特别在我国盐都自贡,从事盐、卤资源开发的科技人员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有必要对“绿豆岩”地质意见深入研究。为了探讨这一课题,首先就三叠纪的区域特征加以研究。 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川、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相似文献   

16.
昆吾之释 “炒”是应用得最广泛的烹饪技法。肴馔谱系中,炒之者堪称大家族。常听人们说“炒几个莱”而不说“熬几个菜”或“煎几个菜”等,可见‘炒”已趋成烹饪法的代词而被俗以言传了。探索一下“炒”字的起源、成因和演变,对于加深领会这一传统技艺的文化底蕴,并在应用中汲古开新,或许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印刷》2011,(10):3-3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近期表示,四川省各市州“十二五”规划的印刷发行产业项目,已陆续启动。 “十二五”时期,围绕“把四川建成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新闻出版强省”的总体目标,各市州重点规划了一批印刷发行产业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夹江县所属丘陵山区十一个乡,满山翠竹,溪水环绕,手工造纸有竹有水得天独厚。元末清初已能制粗细之纸,县志载有竹十四种,产品以川连贡川著名,远销西北西南一带以及港澳缅甸东南亚等地,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素有四川“纸乡”之称。  相似文献   

19.
许多到过四川的朋友都知道,川味以麻辣著称。而川味中的“水煮”系列菜就是麻辣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水煮牛肉”、“水煮肉片”、“水煮泥鳅”等,它们具有色红味美、麻辣烫鲜的特点,深受食客们的好评。而在众多的“水煮”菜中,出现最早、最有特色的应是自贡的“水煮牛肉”。“水煮牛肉”最先出现在自贡地区并不是偶然的,应该说它与当时的历史及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自贡盐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牛肉来源。自赏自古就有“盐城”、“盐都”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四川就成为我国重要的井盐产地,所用盐井…  相似文献   

20.
《上海调味品》2007,(10):1-3
当年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为川蜀著下这篇《蜀道难》。篇中对蜀地的描写尽是穷山恶水、高山峻岭、猛兽出没的险恶之地。然而历经几百年的天地轮转,四川再也不是蛮夷之地。而为四川“正名”的原因,那川菜肯定是功不可没的功臣之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