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联合应用热双蒸水、生理盐水、右旋糖酐-40序贯腹腔冲洗的方法,行体外试验与动物试验。发现45℃双蒸水浸泡腹腔20min后能完全杀灭体外培养的B6-F10细胞;右旋糖酐-40部分抑制B16-F10细胞对胶化培养板孔壁的粘附。小鼠腹腔注入B16-F10细胞后,按上述三联合液序贯冲洗可预防70%的C57BL/6j小鼠发生腹膜癌病,未见毒副作用。在此冲洗的基础上,腹腔内保留氯氨铂,疗效高达88.9%,但毒  相似文献   

2.
灵芝多糖对小鼠黑素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灵芝多糖在体外对小鼠黑素瘤B16F10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小鼠黑素瘤B16F10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灵芝多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毒作用。结果:经灵芝多糖作用后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活性受抑,细胞死亡增多。结论:灵芝多糖可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3.
千里光总碱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千里光总碱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千里光总碱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株的影响。结果千里光总碱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黑色素瘤B16F10株的增殖。结论千里光总碱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序贯培养技术对小白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将 2 -细胞期的小鼠胚胎随机分为序贯培养组与传统培养组进行培养 ,观察分析两组的 8-细胞期胚胎形成率、桑椹期胚胎形成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序贯培养组 8-细胞期胚胎形成率、桑椹期胚胎形成率及囊胚形成率分别为 70 .5 %、6 8.2 %、6 5 .9% ,传统培养组分别为 4 5 .7%、4 5 .7%、34.3%。两组比较 ,序贯培养组高于传统培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采用适当的培养液进行序贯培养 ,更适合小白鼠胚胎的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IL-24真核表达质粒,研究其体内外表达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重组DNA技术构建IL-24真核表达质粒pEGFP-IL-24。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及空载体体外转染B16F0细胞后,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表达,用MTT法检测B16F0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用小鼠实体瘤模型研究基因转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结果:pEGFP-IL-24转染B16F0细胞后,LSM可观察到其表达。IL-24基因转染的B16F0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转染IL-24的B16F0细胞体内致瘤率降低。结论:IL-24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受抑。IL-24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体内生长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ME)对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B16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MM B16细胞用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2-ME处理。未经任何处理的小鼠MM B16细胞,记作B16-negative。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ME处理小鼠MM B16细胞2周后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方法观察药物在体外对细胞趋化侵袭能力的影响。观察药物在体外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经10μmol/L 2-ME处理MM B16细胞24h后划痕愈合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2-ME处理MM B16细胞后克隆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ME组细胞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证实对照组的MM B16细胞经过24h后几乎迁移至所有的划痕区域,而实验组MM B16-10μmol/L的划痕区域仅有部分由MM B16细胞占有。结论 2-ME对小鼠MM B16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MM B16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2-ME可以抑制小鼠MM B16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Yang X  Xia T  Yu W  Lu X  Xiang P  He F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2):146-150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B16F10通过自分泌对抗由L-抗坏血酸钠(VitCNa)介导的凋亡作用。方法常规在75 cm~2培养瓶中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待细胞长至90%~95%融合时吸取原DMEM/高糖培养液,用PBS反复清洗后加入无血清的DMEM/高糖10ml在培养箱中培养6~8 h,收集培养液用2500 r/min离心5min后上清用0.22μm滤器过滤,-20℃保存备用,在6孔板中每孔接种1×10~6 B16F10,常规培养24h后,实验组每孔加入2ml条件培养液(含有10%胎牛血清),对照组用普通培养液,两组均用10 mmol/L VitC Na促凋亡,分别在3、6、24 h观察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染核,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和TUNEL、RT-PCR检测Bcl2表达。进而分离出条件培养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 000和小于5 000成分,分别煮沸,用蛋白酶K灭活后对B16F10促凋亡。结果发现条件培养基能够抑制VitC Na介导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凋亡,抗凋亡成分小于5 000,且不能被煮沸和蛋白酶K灭活,提示其是小分子抗凋亡物质。结论 B16F10可以分泌出拮抗细胞凋亡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化程度高、易转移的由黑色素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皮肤癌。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泊酚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丙泊酚是否更适用于黑色素瘤相关手术麻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  体外细胞实验采用CCK-8方法考察不同浓度的丙泊酚对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实验组B16F10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实验组DR5蛋白表达的变化。体内实验采用尾静脉注射B16F10细胞方法建立模型组,将C57BL/6J雄性小鼠24只,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即正常对照组, 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组, 丙泊酚50 mg/kg、10 mg/kg剂量组, 每组6只,观察腹腔注射丙泊酚对小鼠肺组织肿瘤转移结节的影响。  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1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 3个浓度实验组于72 h时的细胞相对增殖能力(490 nm OD值)分别为0.91±0.03、0.81±0.02、0.71±0.02和0.61±0.02;100 μmol/L丙泊酚处理B16F10细胞在24 h、48 h和72 h三个时间点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09±1.01)%、(26.04±1.10)%、(32.94±1.30)%,100 μmol/L丙泊酚处理B16F10细胞72 h,DR5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体内实验证实,50 mg/kg剂量的丙泊酚腹腔注射可以显著抑制肺转移黑色素瘤的结节数,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丙泊酚组肺组织中DR5的表达显著增加。  结论  丙泊酚能够抑制小鼠肺转移黑色素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DR5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全大补汤(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阐明其与顺铂(DDP)联合用药的作用效果及给药方式。方法 流式细胞术考察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分离小鼠脾细胞,MTS法考察SQDB对刀豆蛋白A(Con A)及脂多糖(LPS)促进小鼠脾细胞向T、B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构建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 HE染色、免疫组化、TUNEL染色等方法考察SQDB的抑瘤作用;构建小鼠黑色素瘤转移瘤模型,探讨SQDB抗肿瘤转移作用及潜在机制。结果 10 mg/mL的SQDB能诱导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凋亡;2.5、5、10 mg/mL SQDB减少了G0/G1期细胞数;10 mg/mL SQDB增加了S期细胞数;2.5 mg/mL SQDB增加了G2/M期细胞数。5%和10%含药血清能够促进Con A所致B淋巴细胞增殖;5%、10%和15%含药血清对于LPS所致T淋巴细胞增殖亦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SQDB与DDP联用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小鼠黑色素瘤转移模型中,DDP与SQDB同时合用,或者先用DDP再用SQDB均能显著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两者同时给予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胸腺指数,而先给SQDB再给DDP则显著逆转小鼠脾指数下降的现象,单用SQDB能够降低肿瘤组织局部IL-1β水平,促进IL-4分泌,从而抑制肿瘤转移。结论 SQDB能够抑制黑色素瘤B16F10增殖,促进其凋亡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DDP同时或贯序使用能够增强对小鼠移植瘤及转移瘤模型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凋亡、致瘤性的影响及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ATRA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能力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后两种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ATRA对B16F1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DAPI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染色观察B16F10细胞凋亡情况,JC-1染色实验检测B16F1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B16F10细胞中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情况,利用体内成瘤实验观察ATRA对B16F10细胞致瘤性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ATRA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B16F10细胞和L929细胞增殖,但B16F10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L929细胞的存活率(P<0.05);分别以低、中、高3个浓度(6.25、16、40 μmol/L)的ATRA处理细胞24 h后,显微镜下可见B16F10细胞在中浓度时呈凋亡样改变,高浓度时细胞基本死亡,丧失正常形态;而L929细胞形态仅在高浓度时发生显著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提示B16F10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在中浓度即受到明显抑制(P<0.05);继续以中浓度(16 μmol/L)的ATRA作用B16F10细胞24 h,DAPI染色可见细胞核裂解,甚至可见凋亡小体;AnnexinV-FITC/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凋亡率为(37.27±4.42)%;JC-1染色实验提示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得给药后Caspase-9、Caspase-3显著被活化,活性分别增加了(1.54±0.00)、(3.09 ±0.01)倍(P<0.05);成瘤实验结果显示ATRA处理后的B16F10细胞致瘤性显著降低(P<0.01),甚至消失.结论 ATRA能显著抑制B16F10细胞体外增殖、迁移能力,并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活化Caspase-9、Caspase-3蛋白诱导细胞凋亡,进而抑制B16F10致瘤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FIGO I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0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1次,对于子宫颈病灶〉4 cm,术前大出血者加腔内后装治疗1次。3周后行宫颈癌根治术。通过分析患者瘤体大小的改变、放化疗不良反应、手术难度的下降及术后病理改变等结果,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安全性。结果:宫颈癌新辅助放化疗总有效率为82.5%,手术切除成功率为100%。结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Ib2~Ⅱb期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RCP在胰胆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疑有胰胆管肿瘤病人的常规MR扫描及MRCP。结果:21例病人全部成功地进行了MRCP检查,胰胆管肿瘤主要表现为胰胆管的梗阻,某些病例可表现为特征的“双管征”。结论: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在对胰胆管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其图像质量不低于ERCP,诊断价值高于ERCP。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总结采用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PPD)治疗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探讨PP PD的手术彻底性。 方法 将47例PPPD与同期127例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作对照研究 ,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结果 PPPD组与P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0 %和27.6%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05) ;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个月和29个月 ;两组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05) ;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8.1%和31.0%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05) ;其中的胰头癌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15.7 %和21.2 % ,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 (P>0.05) ;同时发现 ,Ⅰ、Ⅱ期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6.5% ,而Ⅲ、Ⅳ期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4.6% ,两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 对于无明显胰外浸润转移的胰头癌及壶腹部癌患者可施行PPPD  相似文献   

15.
余力伟 《实用新医学》2007,8(6):499-500
目的 探讨胃癌肠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对我院于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例胃癌肠道转移患者的诊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报道4例胃癌患者,均以肠梗阻症状收入院,手术中证实为胃癌肠道转移。结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胃癌肠道转移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提示患者已经出现广泛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对声门旁间隙侵犯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声门上型喉癌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6例声门上型喉癌喉切除标本,经火棉胶包埋,制成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声带活动良好、声带活动受限及声带固定病例中对声门旁间隙下区的侵犯率分别为0(0/21),26.0%(7/27),55.6%(10/18),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声门上型喉癌对声门旁间隙下区的侵犯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喉癌(P<0.05);喉全切除术病例中侵犯声门旁间隙上、下区的侵犯率均高于喉部分切除术病例(P<0.05)。结论:声门上型喉癌对声门旁间隙下区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及声带活动情况有关,并影响到手术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在重庆市肿瘤医院超声科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63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声像图表现,并对其超声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2例误诊为胸壁术后瘢痕,1例误诊为胸壁淋巴管炎。局部复发灶二维声像图表现分为3型:不规则肿块型(75%)、均质性结节型(21%)、致密浸润型(4%)。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81个复发灶血流检出率为86%,68%为Ⅰ级,18%为Ⅱ级。Ⅰ~Ⅱ级病灶内的动脉血流频谱,PSV:(9.13±2.26)cm/s,RI:(0.60±0.07)。结论超声对早期发现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灶有一定价值,能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mRNA在胃癌间质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及间质血管新生的关系。 方法:利用74例胃癌标本,经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及形态定量分析法,进行MMP-9、MMP-9 mRNA、CD34及α-SMA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MMP-9及其mRNA的表达均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24例MMP-9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4例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MP-9 mRNA阳性,其中3例血管壁周细胞MMP-9 mRNA阳性。 结论:胃癌细胞自身具有产生与分泌MMP-9的能力,MMP-9对肿瘤的侵润、转移及间质血管新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亚硝化农肥水诱发鸡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病理形态。方法:具体试验方法见文献3,动物组织标本常规处理、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与高发区现场自然发生的鸡咽食管癌、胃癌、肝癌标本比较。结果:实验组100只鸡中诱出咽食管癌16例、腺胃癌5例、肝肿瘤3例,3个对照组无一例癌变。结论:模拟高发区现场、模拟鸡胃液诱出的鸡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与高发区现场自然发生的鸡咽食管癌、胃癌、肝癌在病理形态上相似。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技术在大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05年12月106例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其中,腹腔镜Miles术25例、Dixon术17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10例,手助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5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结果腹腔镜手术成功率83.1%(88/106),中转开腹率16.9%(18/106)。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2.8%(3/106),无手术死亡病例。直肠癌(或肛管癌)平均清扫13.5枚淋巴结,结肠癌平均清扫23.4枚淋巴结。平均随访18.6个月,无腹壁穿刺孔或切口肿瘤复发。结论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严格遵循肿瘤根治原则,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