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四十年的地震活动观测表明,滇西实验场区(N25°~27°,E99°~101°)小地震序列明显多于其它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几起.理论计算这些地震序列指定范围内的U值、F值、ρ值、K值、h值、b值等六种参数,根据这些理论值判定多数小震群为前兆震群,特别是3级小震群更为显著.但是其后伴随的地震强度并不大,多数为4.3级左右,特别明显的特征是:三个月内发生≥5.0级地震可能性较小,占1/13=7%.由此可得到滇西实验场区小地震前兆震群在短时间内(三个月内)并不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前兆震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玉川断裂及邻近区域的地震进行处理,并从地震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的时、空、强等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多方面探讨,得出玉川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活动性质,地震活动类型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孕育的最大地震为6.3级左右,地震活动频度较低,是普渡河断裂带南段主体发震构造断裂.特别是通过对玉川断裂附近M_L3.0~4.5级地震和云南省M_S≥5.0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以玉川断裂为主体活动构造形成了一个地震窗,窗口范围为(102°14'E,24°29'N),(102°38'E,24°08'N),(102°47'E,24°17'N),(102°23'E,24°38'N)所围矩形区域内,当窗内发生M_L3.0~4.5级地震,对云南省及邻近地区(101°~104°E、21°~28°N)范围内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形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定点地面倾斜观测数据,考察0斜率所蕴含的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信息,基于这些前兆信息和地震序列前兆信息构造了4种预报地震规则.提出了一种检验地震预报有效性的方法,并用于研究4种预报规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0斜率和地震序列中的前兆信息,可以提高预报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气体观测作为一项成熟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手段,在地震前后的前兆信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庐江台观测超过30年,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以及异常识别方法。自2014年1月底溶解氢高值后,庐江台氢气处于波动变化状态,期间发生霍山Ms4.3级地震及长丰小震群,4月份仪器分子筛活化过程不稳定,数据波动较大更换活化柱后,氢气峰值分离正常,数据趋于平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该文从观测环境、观测条件、仪器性能等方面进行案例总结和讨论,总结出氢气观测中干扰因素的识别和排除。  相似文献   

5.
对2012年5月3日甘肃金塔Ms5.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震前1a左右,在金塔周边地区相继出现b值、C值、D值、地震活动度S、断层总面积、能量释放E、缺震等地震活动性指标异常,这些指标异常反映了5.4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呈现增强的特征。祁连块体以北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无明显异常,因此对该区域做相关地震学指标分析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城和唐山地震的孕震期间,前兆异常区域内的较强地震趋于发生在朔望和上下弦,海城和唐山地震的主序列以及前兆异常区域内1900年以来发生的六级以上强震与月相也存在类似的相关。这些关系可以在地震预报中作参考。本文还对触发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腾冲强震区8个台站观测得到的260条地方震横波分裂数据,分析快慢横波到时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横波到时差的变化与观测时窗内3个中小震群的震级有关联,多个台站的横波到时差随各震群中的较大地震同步变化,这些横波到时差数据携带了震群发生过程中应力场变化的信息,前提是各震群中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集中,排除了地震射线传播路径长度和空间方位的差异对横波到时差的影响。与以往大多数情况不同,3个震群的震级较小,最大震级在M3.2至M5.2之间,同时震群的震源距普遍大于30 km,最大达到70 km左右,实现通过较远中小震群横波到时差获取震群发生过程中应力变化信息的目标,对更广泛地利用远距离小震监测区域应力变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北京昌平及西集沙层应力仪观测资料,根据该仪器以往30 年所观测到的地震震例以及2004年12 月26 日印尼8.7 级地震的前兆特征;沙层应力仪记录的汶川8.0 级地震短临前兆过程,符合沙层应力仪多年监测实践总结出来的孕震物理模型,尤其是2008 年3 月开始出现的短临异常时间与形态的阶段性变化,临震异常特征明显,与卫星热红外等其他观测项目具有很好的时间同步性,属于汶川8.0 级地震大尺度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蒿属叶绿体DNA trnL-F的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蒿属Artemisia Linn.两个亚属5个组38个种进行了trnL-F序列的分析,同时选取了紊蒿Elachanthemum intricatum作为外类群.结果表明,蒿属的trnL-F序列长度为786~799 bp,GC含量为34.79%~35.94%.组间变异小,38个种共有62个变异位点,18个信息位点.根据形态学划分的蒿亚属和龙蒿亚属没有得到很好的分辨,但艾组多数种具有6bp"TACATA"的缺失和三个位点组内多数种的共同变异,使得该组具有较明显的分化.总的来说,trnL-F序列在蒿属植物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讨论系统发育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地震地球化学的基础原理作了一些简要的叙述,同时应用该方法对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作了中期预报。预报的依据主要是从四川省鲜水河、安宁河及龙门山等几条地质构造带进行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研究,发现在龙门山地质构造带上及其邻近地区有高地热流值;并伴随着高氡值前兆变化、高氦值、高汞值及高锂值等深部逸出的化学元素指标,这些高值区恰好出现在以汶川为中心的地带,同时在这个地区经常有小地震发生,并具有垂直地形变的升降。因此,根据以上因素,我们曾预报在汶川地区存在着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背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验证了我们的中期预报是正确的、成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伽师强震群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改进了的主地震定位法对1997年伽师强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发现伽师强震群5级以上中强地震成明显的北北西右阶雁形分布,由此推断在伽师震源区可能存在一北北西向的发震构造.研究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表明:伽师震源区平均P轴方向为北北东向,平均T轴方向为近东西向,平均B轴方向是近直立的,由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南北向发生压缩、近东西向发生相对扩张.分析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震源谱发现,伽师震群地震的应力降显著偏低,这可能是伽师震群长时间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对发生在一组右阶雁形构造上的震群各事件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指出发生右阶雁形构造中的地震的应力降偏低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能够引起电离层扰动的各种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大气波动、剧烈天气以及其它方面(例如地震、火山以及人类活动等);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一般步骤流程:地震事例筛选-电离层观测参量筛选-异常识别与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确认;介绍了目前地震影响电离层的三种可能途径:化学、机械波和电磁途径;总结了地震电离层前兆地基和天基监测手段;最后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几个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区域(97.5°~107.5°E,22.5°~30°N)从194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时间段内的700 hPanc风场和温度场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进行了风速、风功率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和风向的频率分布情况分析.结果发现:云南上空700 hPa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年际变化总体波动平稳,二者变化趋势一致.700 hPa上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月际变化显现出明显的月份特征:最大的月是2月,其次是3月,各月风速、风功率密度差异显著.各季度的风功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冬季波动明显.以云南为中心的(10°~30°N,87.5°~117.5°E)范围内风功率密度图显示云南上空700 hPa风速、风功率密度也有其显著的空间分布特点:滇东南风速较大,风能功率密度大;滇北海拔高,风速小,风功率密度小.云南上空700 hPa风向特点显著:多为偏西偏南风,各季节各年度风向较为集中,并且频率较高的风向伴随较大的风速和风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14.
对2005-2007年四川省内发生的262次地震(震级为3~5级)进行时间-空间分布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地震的时空演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通过对3年来地震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四川省有4个明显的地震热点地区,而且3年来这4个热点地区的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规律不一。基于球面坐标的空间分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分析了地震的空间分布重心、地理范围,发现地震的重心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范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对逐年的地震数据进分析发现,3年来地震的重心一直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将3年的数据综合为4个季度进行分析发现,第1~3季度一直向东南移动,第4季度则突然跳回到西北处;将3年的数据按12个季度进行分析,发现地震重心在前2年的8个季度中具有年周期的逆时针旋转规律,在2007年的前3个季度中,地震的重心仍逆时针旋转,第4个季度出现较大异常,重心往东南方向大跳了一步。最后以5.12汶川震中(30.986°N,103.364°E)为中心,分析了2005-2007年四川地震的空间分布的统计规律曲线,发现2007年地震出现较大的外移趋势,远离汶川地震震中。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地震的预报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发现:云南地区发生6.7级以上强震前数月至数年,云南省内均有2次以上5级双震或群震型地震发生;部分强震前数月至数年,至少有3次以上前主震型地震密集发生.强震发生在这些前主震、双震、群震型地震150 km以外地区.典型地区地震类型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宁蒗地区发生5级双震、前主震型地震以及腾冲地区发生6级群震型地震,云南地区均发生6.5级和7级以上强震,但地点远在宁蒗、腾冲200 km以外地区.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大,岩样的破裂类型经历了主余破、孤立破→群破→前主破→破裂类型多元化的过程.震例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对照显示:地震的类型不仅与发震地区地质构造有关,也与地壳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对地震活动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西影井水位时间序列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非平稳的特征.根据混沌理论,采用相空间重构GP算法,分析了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的混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其最小嵌入维数为8,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饱和关联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饱和关联维随时间的变化与西安及邻区地震活动和中强地震孕育过程密切相关,在1998年1月5日泾阳5. 2级地震前后,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饱和关联维经历了明显的上升—下降—加速下降—回升的过程.这种分维变化特征可能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有助于捕捉未来该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应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2年7月,将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骨折复位及AF钉内固定,其中12例椎板减压,7例骨移植,5例未给予减压.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诊4~6个月,平均10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从50%(30%~70%)恢复至正常的93%(90%~95%),水平移位全部恢复.Cobb's角由术前的15°恢复到6.3°.12例开放椎管减压病例,术前椎管受压面积由55%降至10%.脊髓神经的恢复依照Frankel分级标准都有Ⅰ~Ⅱ级改善.结论应用AF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及生理曲度.优于其他内固定法.  相似文献   

18.
中尺度涡在影响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以及生物、化学过程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利用27年(1993—2019年)的AVISO卫星高度计数据集,基于闭合等值线法对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边缘海(10°~30°N, 115°~155°E)中尺度涡进行识别追踪,并着重讨论了生命周期大于4周的涡旋特征.涡旋在15°~25°N纬度带产生频率较高,多数涡旋向西传播,并在研究区域西侧与黑潮相互作用后消失于吕宋岛和台湾岛以东海域.随着纬度的增加,涡旋半径急剧减小,振幅则不断增大;而17°~22°N纬度带是涡动能高值区,在吕宋海峡东部最为明显.涡旋参数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涡旋产生数在春、冬季较多,夏、秋季较少;涡动能则在春季较高,冬季较低.涡动能的年际变化明显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调制作用,相位滞后1个月呈显著正相关.不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垂向剪切的斜压不稳定性是涡旋产生的主要机制,在春季这一效应达最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时空影响域方法构造地震网络,结果显示地震网络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等复杂网络的一般特征.选取1990年至2010年的四川地震数据进行研究,这些地震大多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对所构造的地震网络进行节点汇聚,得到以节点为单位的地震序列,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通过对地震序列的能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能量的变化不具有周期性,而一定大小的时间窗口内的地震能量和的变化具有周期性,且能量中心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主中央带上.这些结果说明,基于节点汇聚的地震序列分析方法对于认识地震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崔立鲁  周甜  张诚  邹正波  李盼  宋哲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8):11434-11441
利用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lorer, 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数据获取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周缘震前震后重力变化。根据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及周边重力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求地震孕震机制及地表物质迁移情况,详细分析了震前5年和震后2年年际变化和季度变化,并提取了5个重力变化显著的特征点和震中点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正负重力变化信号以震中为中心呈现出明显的出四象限分布特征,同时地震通常发生在重力变化的零值线处。通过对5个特征点及震中点重力变化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每个点在震后1-2个月内均出现了较大的跃迁现象,其振幅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震后地球内部物质均衡调整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