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淤泥絮凝脱水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状态下淤泥中细颗粒泥沙难以形成大的絮团,对其进行自然或者机械脱水都是极度困难的。因此,在运输河湖疏浚淤泥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污染。通过在淤泥中添加阴离子型絮凝剂(PAM),对淤泥的絮凝脱水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淤泥絮凝脱水的影响因素和颗粒粒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絮凝剂加入比例和淤泥含水率对淤泥絮凝脱水均有影响;随着絮凝剂加入量的增加,絮团颗粒的当量粒径呈增大趋势;当投加量超过一定值后,淤泥颗粒级配基本保持稳定;当絮凝剂比例在0.3%,淤泥含水率在200%时,淤泥脱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水库疏浚底泥絮凝沉降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浆絮凝沉降效率是影响湖库疏浚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为探索不同絮凝剂(有机、无机)对疏浚泥浆絮凝沉降效率的影响,以通济桥水库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先分析1种有机絮凝剂(PAM)和5种无机絮凝剂(PAC,FeCl3,Na2CO3,Na2SiO3·9H2O,KAl(SO4)2·12H2O)单独作用下疏浚泥浆的絮凝沉降效果及上清液水质的优劣情况,然后对有机、无机絮凝剂进行优化组合试验,确定絮凝沉降效果和上清液水质最优的设计配比方案。试验结果表明:①PAM可以有效促进疏浚泥浆土颗粒的絮凝沉降,但对上清液的去浊率较低;CO32-可以促进细颗粒絮凝结合成大颗粒,提高颗粒的沉降速率;Fe3+,Al3+具有改善上清液浊度的作用,但对促进泥浆絮凝沉降效果有限。②每1 000 mL疏浚泥浆中采用10 mL PAM+2 g PAC+2 g Na2CO3的有机-无机絮凝剂组合为最佳方案,既能快速促进疏浚泥浆的絮凝沉降,又能有效降低上清液的浊度。试验成果可为类似疏浚工程中选择絮凝剂最佳配比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湖泊底泥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底泥的运动过程产生了内源污染,加剧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研究湖泊底泥在风浪作用下悬浮后再沉降的运移规律,可为了解湖泊水质变化成因以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采用有机玻璃制作的沉降桶,在静水条件下对太湖、龙感湖、巢湖的底泥进行了沉降试验,研究3个湖泊的水体在不同初始含沙浓度和不同水深条件下含沙浓度的变化,分析了3个湖泊淤泥的沉降规律,近似代表天然湖泊的底泥运动状态。试验研究表明3个湖泊水体中悬浮泥沙的沉降均为絮凝沉降,其沉降过程和沉速与单颗粒泥沙相比均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悬浮泥沙絮凝平均沉速随沉距、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后得出3个湖泊底泥的沉降速度,其研究结果可为采用絮凝沉降法改善水质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淤泥颗粒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和管道射流基本理论,建立了适用于堆场淤泥颗粒的基本运动方程,得到了淤泥颗粒的沉降速度分布图、水平管道射流各断面上的速度分布图和不同断面处轴向速度分布图。通过拟合淤泥颗粒在堆场中沿垂向、轴向和径向的运动规律,构建了堆场主沉降区内淤泥颗粒粒径范围从0.35~300μm沉降历时17h的分层沉降模型,大致模拟出淤泥沉降规律。淤泥颗粒粒径呈现扇形分布,沿堆场方向沿程递减分布,砂粒在堆场的前250m沉降完全,粉粒沿堆场水流方向依次沉降,黏粒大部分悬浮在水中,有利于后期实现堆场空间的有效利用和疏浚淤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绍兴平原南依会稽山,北临杭州湾,中心城市现状水面率为14%,其中北部平原更达20%以上,河道清淤疏浚任务十分繁重。自2007年绍兴市实施清水工程以来,平原河网已累计清淤近2 000万m3。2014年10月柯桥区率先建成浙江省首个淤泥固化处理中心,目前该项目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一、河湖淤泥处置做法1.广泛调研,拟定方案2007年,绍兴市在启动第一轮  相似文献   

6.
7.
《泥沙研究》2021,46(5)
河口海岸地区,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特性对泥沙输移起着重要作用。影响黏性泥沙絮凝的因素很多,其中水体剪切和温度是两个重要因素。利用一种温度和紊流同时可控的泥沙沉降观测实验装置,以高岭土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紊动和温度联合作用下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弱紊动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岭土浓度变化越快;强紊动条件下,温度对浓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絮团粒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紊动强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同剪切率条件下,絮团沉降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温度条件下,絮团沉降速度随紊动强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主要是由于小剪切强度条件会促进絮凝,而剪切率增大能抑制絮凝,导致大絮团破裂形成小絮团。  相似文献   

8.
基于黏性细沙单个絮团的沉降规律,综合考虑含沙量对浑水黏性以及沉速的影响,推求黏性细沙群体沉速公式.根据已有的絮凝沉降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浑水中泥沙有效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并将其代入黏性细沙群体沉速公式,得到以含沙量为变量的絮凝体沉速公式.利用华县站、咸阳站、张家山站沉速实测资料,美国阿查法拉亚河、印度基纳布河沉速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全省江河湖库水环境状况、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景正日渐呈现。为进一步巩固"五水共治"工作成效,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决不把脏乱差、  相似文献   

10.
泥沙絮凝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与泥沙浓度、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和水环境密切相关。而现有的泥沙絮凝沉降动力学模式多采用一级模式,其絮凝速率系数往往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基于DLVO理论的絮凝发生条件及胶体理论中的絮凝动力学原理,推导出静水条件下泥沙絮凝动力学方程和絮凝速率系数,由此得到絮凝过程的半衰期及絮凝平均沉降速度等参数。实验数据验证表明:推导的絮凝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会,且影响因素考虑较为全面,推导出的絮凝速率系数表达式中将扩散系数、泥沙含沙量、离子浓度、分形维数和颗粒粒径等相关物理参数关联起来,更能体现絮凝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  相似文献   

12.
天津滨海地区入海河道淤泥利用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地区入海河道河口淤积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河口的清淤工程。同时清淤工程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对河口原生淤泥的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原生淤泥的处理和改善措施。在工业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利用海泥烧砖项目进行了经济、环境和防洪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论述塑料颗粒在静水中沉降运动的规律,阻力特性以及阻力系数变化规律,并得出各流区的沉速公式。实验资料表明,塑料颗粒的阻力系数曲线与天然沙十分相近,因而除过渡区外,滞流区和紊流区的沉速公式与天然沙基本一致。比重不同的影响,仅在划分流区的粒径界限有所差别。根据塑料颗粒出现的漂浮和上浮现象,作者认为,滞流区的沉速公式只能适用于直径为0.10~0.35mm的塑料颗粒。  相似文献   

14.
以河湖取水口关联性审核为例,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河湖取水口与水库、水闸、泵站、引调水工程、灌区、公共供水企业、工业企业、水源地等普查(调查)对象关联指标间的审核要点,并对关联普查指标的设置提出了建议,以便今后工作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2010—2012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的水利调查。普查共分8个专项,其中河湖普查开展最早,河湖普查是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主要任务,也是其他水利专项普查的基础。流域水系自然特征校核是河湖特征一项重要的工作,其中对于国普办提取的河流平均比降数据进行校核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河湖基本情况普查的工作内容,选取几个实例,探讨珠江片普查过程中河源及干支关系的确定、河名的选用、珠江三角洲出海水道终端认定,为珠江片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编制河流名录和水系编码,是河湖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甄别和统计河流干支流的原则:①以河流最长的一条为干流,或者以集水面积最大的一条为干流;②各支流的长度、面积接近时,则以水量明显很大的一条为干流;③各支流的长度、面积、水量均接近时,取河道宽广、河谷平缓顺直、上下段自然延伸的一条为干流;④要充分尊重历史上合理的传统称谓.确定河流源头的方法主要有3种:①河流向上溯源交于分水岭,其交点就是河流的源头;②在数字综合水系图上搜索河槽线上端最末端处,其最小集水面积定义为0.2 km2;③河流上源开始有水的地方,"水"包括泉水、小溪、沼泽、湖泊、冰川融水等,但有水即源的方法存在一些缺点.  相似文献   

18.
水泵的泥沙磨损问题是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含沙水流冲刷作用下,水泵过流部件易产生明显磨损,从而缩短水泵的使用寿命,降低泵站的运行效率。以引汉济渭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为例,通过在水力机械磨蚀测试系统——旋转圆盘循环工位上进行泥沙磨损试验,探究磨损部件不同备选材料的泥沙磨损特性,结果表明:材料磨损深度随测点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泥沙中值粒径的大小对磨损的影响显著,磨损深度随泥沙中值粒径增大而增大。同时根据试验结果,构建了材料磨损率关系式,估算了备选材料的磨损量,比选出了合适的水泵母材。最终,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减小水泵泥沙磨损的措施建议,对减缓水泵磨损,降低泵站后期运行和维护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粉土改良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桶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基质、稻壳和菌糠三种不同有机质改良剂对滨海盐渍粉土理化性质和西红柿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加改良剂(CK)相比,三种有机质改良剂可降低表层土壤干容重22.5%~33.1%,孔隙率增加25.5%~37.7%;土壤的含盐量降低5.05%~24.54%。使用改良剂处理的土壤,碱化度(ESP)、pH、土壤交换性Na+、土壤Na+、K+占阳离子总量和土壤Cl-下降,而土壤Ca2+和SO42-增加。三种改良剂均能显著增加西红柿的产量,增幅在24.05%~34.46%;单果总量整体有所提高。结果表明,基质、稻壳和菌糠对滩涂高钠盐粉土均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综合考虑改良剂的价格、材料获得难易程度,稻壳和菌康是较为适宜的滨海盐渍粉土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