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4家医院儿科病人为期1年的药物不良反应协作监测,对1856例住院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前瞻性观察,发现107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其中A型反应79例(73.8%),B型28例(26.2%),药物不良反应停药者48例,需处理者31例,致死者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致住院者2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共用药物数量,疾病构成有关,小儿某些生理特征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在儿科临床用药中常见不良反应,为儿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30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儿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病例,并将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000例患儿中,有58(1.93%)例出现过不良反应情况,其中43(1.43%)例皮肤不良反应,3例(0.1%)肝功能、肾功能损害;12(0.4%)例腹泻、呕吐,其中皮肤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其他的不良反应情况(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临床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用药剂量过大、药物的配伍和使用不合理,因此,儿科在临床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合理的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四家综合医院儿科住院病人及国内四种儿科杂志报道的儿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与分析,以期发现儿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方法:对1856例住院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前瞻性观察及对国内4种儿科杂志个例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360例的综合分析。结果:住院病人中107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其中 A 型反应79例(73.8%),B 型28例(26.2%),药物不良反应致停药者48例,需处理者31例,致死者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致住院者2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共用药物数量、疾病构成有关。小儿某些生理特征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显著影响。结论:通过多中心监测的实践,认为在一般集中监测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协调中心,统一判定标准,参与人员的培训是协作监测的关键;儿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某些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付美英 《大家健康》2016,(8):168-168
目的:探讨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情况,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该院儿科13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用药情况以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合理用药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我院儿科普遍具有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136例患儿中共查出25例病例具有用药不合理性,用药不合理率为18.4%,不合理现象包括给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选取不适宜、予以患者慎用和禁用药物以及药物配伍禁忌等;136例患儿共发生不良反应病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以及电解质等,不良反应类别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和呕吐等。结论:需进一步完善我院儿科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同时对儿科临床医生加强药物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培训,确保儿科使用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5.
邢利嫦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87-2287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诊静脉注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2009~2011年三年内上报静脉注射药物不良反应137例,按照药物种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中成药注射液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主要用药。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损害。结论:规范药品使用、加强ADR监测意识,以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上报的36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对其开展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所选取的368例ADR当中,最易引发ADR的是静脉滴注,由抗菌药所致ADR所占比重为53.53%;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为23.37%.皮肤损伤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为.结论:需强化ADR监测,规避ADR发生,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范玮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89-3590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儿科住院患者12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120例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36例患者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用药剂量超标、药物配伍不当和儿童慎用药物的使用,是造成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军鹏 《当代医学》2016,(30):145-146
目的:总结归纳儿科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随机选取儿科住院部收治的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8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与所致原因分析。结果统计后分析结果为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的不良反应、肝和肾的损伤以及腹泻呕吐等常见不良反应。使用药物剂量的不合理在所致原因中有很大例比例,成为临床上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因素。结论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皮肤的不良反应,原因多为使用药物剂量超标。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儿科治疗方面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 药物是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并表现其复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现在国内外药品市场的不断更新.新药不断问世.传统的用药方法.现在越来越不济于事了。随着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联合用药和疗程也在不断改变组合,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日益突出。这已成为很多人所关注的。为保障患者安全用药.实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实属必  相似文献   

11.
360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4种儿科杂志360例个例报道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发现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某些特征。表现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多;误服过量中毒病例多;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是药物致死的重要原因;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妇女孕期哺乳期用药对胎儿或婴儿可造成危害等。期望医务工作者能认识到儿科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特殊性,掌握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P-糖蛋白 (P-glycoprotein,P-gp)是一种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依赖的外排型药物转运蛋白,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起重要调控作用。由P-gp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多药耐药蛋白1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引起的个体化差异是P-gp底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本文对P-gp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相关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监测抗焦虑药物的不良反应(ADR).②方法对某医院138例门诊病人抗焦虑药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随访观察半年.③结果地西泮、艾司唑仑和硝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是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其不良反应表现在6个方面,以神经系统和精神活动方面为主,其次为药物依赖性和变态反应.不良反应多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较少.50岁以上年龄组易出现ADR,药物依赖性、变态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X2=3.912~4.423,P<0.05).药物用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越易出现ADR④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焦虑药.  相似文献   

14.
老年患者546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诱发ADR相关因素,以建立健全ADR监测制度,保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用药中发生ADR患者546例(男337例,女209例),年龄60~88(71.4±13.2)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54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1.7%)高于女性(38.3%),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ADR发生与使用抗菌药种类、中药注射剂质量、给药途径等相关。ADR常见临床表现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临故床上必严格掌握,做到安全、合理和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东北地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时,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制定合理的甲氨蝶呤解救方案;提供基础数据,为实现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方法 搜集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该院小儿血液内科接受甲氨堞呤(3g/m2)化疗的东北地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定时取血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结果制定救援方案.研究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对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48h不同个体血药浓度结果差异较大(0.10~23.00μ mol/L);48 h血药浓度大于1.0μmol/L的患者的解救次数和血药浓度监测次数均显著高于血药浓度小于1.0μmol/L(P<0.01);与血药浓度小于1.0μmol/L的病例比较,血药浓度大于1.0μmol/L的病例不良反应的病例有增加趋势,但统计结果不显著(P>0.05).结论 大剂量甲氨堞呤化疗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优化治疗方案.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升高有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的趋势,该不良反应可逆.临床治疗中,可根据病人情况将甲氨蝶呤剂量增至患儿可耐受剂量,定时监测并根据血药浓度结果制定解救方案,可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2011年22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常见ADR症状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有69例(30.3%),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38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87例(38.2%)和氟喹诺酮类61例(26.8%)。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09例(90.4%),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22例(47.3%),显著高于其他系统(P〈0.05)。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6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16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系统损害和皮疹;其他还有过敏性休克、循环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等说明书上未提及的不良反应。结论 合理使用能够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5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注射剂,且ADR类型以全身性反应为最高,占37.52%,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21.82%。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71例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约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州药。方法对2006年收集的71份门诊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78.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77.6%。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我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在治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引起临床用药的注意。方法根据我院有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较高,常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及中毒反应。结论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重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