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当代中医学著作都将“肝火”表述为肝胆疏泄失常、气郁化火、火性上窜内扰的一种病理现象。然而追溯“肝火”一词的渊源及其内涵的变异,不难发现蕴藏着的中医脏腑生理病理学形成发展的脉络。在秦汉直至北宋的中医著作中,都不曾见有“肝火”一词,那时对于肝胆火盛的病候,医家是从“气逆”、“气实”的角度加以认识的。如王叔和的《脉经》,在《内经》肝胆虚实论述的基础上归纳出“肝实”、“肝胆俱实”的证候;巢元方进一步区分了“肝气盛”、“肝气逆”的不同证型,《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肝病候》称之为“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任何有效治疗必须基于正确的诊断。到目前为止,最可靠的诊断手段仍是病理学诊断。乳腺肿块在术前检查不能确定良性恶性时,而在术中做压片观察,可达到快速病理诊断、指导外科医生手术大小和范围的目的。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5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25~68岁,病程20天~6个月。术后做石蜡切片对照。1.2方法:手术中将肿物完整取出,和一般活检标本检查一样。主要观察肿块的大小、形状、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包膜、切面属实性或囊性、排列情况、质地等。然后从肿块切面可疑处取针尖大小4~5块组织…  相似文献   

3.
消渴浅谈     
消渴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调所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籍《内经》已有关于本病病因、症状及分类的记载;至《金匮》立消渴专论,提出了治疗法则;唐初《外台秘要》已认识到尿甜为本病临床特点,并认为肾虚是其主因,且对预后也有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宋代医家根据本病“三多”症状  相似文献   

4.
5.
关于三焦病理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焦理论,《内经》奠定基础,《难经》发微说新。嗣后医家不断聚讼,众说纷纭,至今仍多争议。依据《内经》、《难经》之论,三焦一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一为部位概念,是人体部位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为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汉代仲景有“三焦通会元真”之论(《金匮要略·藏腑经络  相似文献   

6.
7.
8.
9.
文章介绍了浙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方法,包括基本要求、分类管理及病理档案信息管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盛京 《江西中医药》1989,20(2):16-18
作者认为,中风病位在“元神之府”脑,而血瘀脑络是中风的基本病理改变,其治首重通腑降浊,辅以熄风豁痰,俟内风静,痰火平,方主以化瘀通络而补肾固本,即病后调理之法。  相似文献   

11.
张梅香 《陕西中医》2003,24(11):1041-1042
妇女一生有月经、带下、妊娠、分娩、哺乳等各个时期的特征 ,因而相应的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及与生殖系统有关的杂病等疾。妇女以血为本 ,经、孕、产、乳又都以血为用 ,以冲任血海为主司 ,而肾藏精 ,精化血 ;肝藏血 ;脾生血、统血 ,各脏功能又相互为用。因而肾、肝、脾三脏的生理病理与妇女的经、孕、产、乳及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调理肾肝脾入手来治疗妇科病 ,多能获取良效。   1 肾、肝、脾与妇科病关系密切人体阴阳平衡 ,病无所生。如果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 ,冲任受损 ,使胞宫、胞脉、胞络发生病理变…  相似文献   

12.
人们到医院去看病,可见到各科的医生,却很难见到病理医生。提到病理医生在医院里所做的工作,人们的印象是有几份陌生,又有几份神秘。其实,病理医生的工作在医院诊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让我们通过从患者身上取下的一块组织,看它在病理科经过怎样的“旅行”而“演变”成为病理切片,最终“诞生”出一份病理诊断报告,近距离了解“幕后工作者”——病理医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识"毒"浅析     
中医学的"毒"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有多重含义.①"毒"是一种致病因素.②"毒"是一种病理产物,包括六淫化毒和内生毒邪.③药物药毒.④病名病证之毒,包括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⑤治疗.学习中医,必须辨清"毒"之含义,领会其实质.  相似文献   

14.
再论“证”与病理过程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踪近 2 0余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论述了中医在医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对中医“自然整体医学模式”的挑战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主张“拿来主义” ,即把现代医学关于“病理过程”的研究成果拿来 ,作为中医的“证”所由产生的内在根据 ;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命题 ,即“证与病理过程相关” ;将中西医结合进程设想为“并轨”、“入网”及“定位”3个步骤。  相似文献   

15.
傅杰英 《新中医》1992,24(5):9-11
本文对《内经》中有关卫气论述作了归纳整理,认为卫气的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外感病的发病,而且在许多内伤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也有重要意义。并结合经文,较具体地论述了外感病、偏枯、痹证、疟疾、胀证、汗出异常、睡眠异常、痈痤疿铍等病证及疾病预后中的卫气病理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阴虚与冠心病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医对血的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循行于血脉中的血液。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百脉失常,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HB)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中医对贫血的认识多归于“血虚”、“虚劳”、“血枯”等范畴。基于血虚证与贫血都是反映了血液的减少,为了揭示两者的关系,从一些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哮喘溯源     
哮喘溯源黑龙江中医学院孙丽英1哮喘名称的沿革哮喘病名由丹溪首创,但在《内经》已有滥施。如“…起则黄肺,使人喘鸣”,“阴气在下,阳气在上,错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仲景在《金匾》中亦有类似描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之间互相冲撞激荡、互相吸收利用。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的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医和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世界性的“中医热”,中医本身也吸收,利用各学科的技术,出现空前的学术活跃局面。但就在这五彩  相似文献   

20.
刘仁毅 《光明中医》2011,26(12):2528-2529
在临床治疗实践中,认识疾病病机,是治疗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所谓的辨证施治,也就是医者怎样从纷繁复杂的病症表现中识别疾病发生、发展最本质的因素,从而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在临证时,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去把握疾病发生、发展最本质性因素——病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是每个业医者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