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曙光油田曙一区互层状超稠油采用蒸汽吞吐开发,经过近20年开发,取得显著开发效果,但受目前油藏认识水平和采油工艺水平限制,油藏采出程度仅为22%,大量剩余油未得到有效利用。结合互层状超稠油油藏特点和开发实际,利用目前常用的测井、测试及动态生产资料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对互层状超稠油平面和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通过增加开井数、调整注采方式、优化增能措施等手段挖掘平面剩余油,通过调层补孔、加深注汽管柱、实施选配注措施等手段挖掘纵向剩余油。2017年这些措施应用后,超稠油综合递减控制在4%以内,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五里湾长6油藏自1996年投入开发试验,1997年采用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为主注水开发以来,保持高效开发至今已有14年。2007年综合含水突破20%,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后,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大,油层普遍见水,平面、剖面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充分利用动态分析法、沉积相法、剩余油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及检查井等多种方法,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五里湾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对剩余油挖潜技术应用及效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价,探索出了符合五里湾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科学方法及挖潜技术,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课题.应用开发地质学对Gh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等,归纳出剩余油类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评价;并分析剩余油潜力类型,进行剩余油潜力评价和储量预测,指出油田剩余油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4.
河流相储层是陆相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和剩余油挖潜领域。该文总结了河流相储层中剩余油的主要类型,包括水洗区分散相剩余油、河道砂上部低渗透弱水洗剩余油层、溢岸或边缘相薄层低渗剩余油、工程污染所致剩余油层、井间微圈闭剩余油、已开发断块外延断棱区剩余油等六种主要类型;分析了地层因素、构造因素、原油物性因素、开发工程因素以及油藏管理水平对剩余油形成的影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在纵向、平面及空间的分布规律,探讨了老油区剩余油挖潜和新油区剩余油抑制的措施和基本策略,对河流相储层剩余油研究和油藏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观剩余油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储集层微观孔喉网络中的剩余油形成分布极复杂,应用仿真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模仿不同油藏在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开发的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是表征和研究剩余油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在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和揭示孔隙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开发流体及温度、压力变化,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建立精细仿真模型,有效地利用仿真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仿真模型的构筑是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的关键,仿真模型应包含油气藏本质属性,并能反映油气藏主要因素间的逻辑和数学关系。该成果已有效应用于油田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认识剩余油,挖掘剩余油"己成为高含水期老油田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内容[2]。油田开发实践表明,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地下储集层中还存在较多剩余油富集区,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仍然较大。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生产动态等等。地质因素属于内因,开发因素属于外因[6-7]。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复杂化。本文针对文明寨油田构造极复杂、非均质严重的油藏特征,深入研究剩余油富集区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描述与预测技术,从而形成了高含水期极复杂断块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的理论体系与配套挖潜技术。其做法对同类油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堡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从油藏实际出发,在双重介质储层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确定剩余油分布模式,明确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潜力,制定下步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基质系统剩余油富集,裂缝系统存在5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为油层顶部富集型、井间滞留型、断层根部型、井网未控制区剩余油和物性差区剩余油。结合生产实践,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提出复合氮气驱、调堵+氮气驱、完善井网顶部注氮气、大型酸压为主的挖潜对策和方向。研究成果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油气地球物理》2013,(4):57-60
河流相储层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常规开采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剩余油。本文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剩余油的6种主要类型:水洗区分散相剩余油、河道砂上部低渗透弱水洗剩余油层、溢岸或边缘相薄层低渗剩余油、工程污染所致剩余油层、井间微圈闭剩余油和已开发断块外延断棱区剩余油。总结了剩余油分布的层内、层间和平面富集的规律性。重点论述了剩余油研究方法之开发地质方法,分别阐述了储层相控建模、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神经网络和微构造5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油水分布状况复杂,需要明确其剩余油的定义、属性分类方法和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在油藏水驱极限驱油效率研究和渗流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油水渗流特征点对应的4个含油饱和度为剩余油分类界限点,建立了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属性分类方法。将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划分为富集油、相对富集油、可动用油、难动用油和残余油5类,分析了这5类剩余油的具体属性、开发调整对策及措施方向。根据提出的油田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将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划分为水驱极限潜力、可动用潜力和难动用潜力3类,并对中国石化10个中高渗透油田的剩余油属性分类和水驱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后期普遍分布的剩余油以难动用油为主,局部富集的剩余油以相对富集油为主,注水开发极限潜力巨大,但近4/5为难动用潜力油藏。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分类方法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为制定不同类型剩余油开发调整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相似文献   

11.
以渤南油田五六区为例,从钻井、地质、测井、开发动态资料入手,研究油藏的开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小层为单位,运用黑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沉积微相分析了剩余油分布情况,提出挖潜区块.同时,利用所得认识,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庆TN油田时移地震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TN油田油藏和地震条件,从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出发,对该区两次采集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陧移地震研究,并对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该区油藏条件和地震条件均满足时移地震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时移地震资料做归一化处理后,其差异地震属性变化与油藏开发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地震反演和时移地震资料差异属性变化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表明该区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油藏井网综合调整技术在文51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濮城油田文51块在注水开发中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 水驱动用程度低,油藏开发效果差的特点,通过对油藏精细描述,在弄清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对开发井网进行综合调整,完善了注采井网,实现了多层砂岩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对象的转移,提高了二、三类层水驱动用程度,降低了综合含水,年产油增加,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该方法对同类油藏开发井井网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的现代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剩余油分布是对油藏是否进行和如何进行强化采油的主要依据之一。国内外常用的测量剩余油的方法尚不能准确反映油藏范围内剩余油的真实分布和动态分布。经过研究注水时注水区内油水同时流动情况下的压力不稳态特征,得出注水井试井与普通均质油藏油井试井的井筒压力差。在利用拟表皮因子法确定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注水井现代试井解释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及其解析解,并利用智能化软件技术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技术在水驱油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直观地研究油藏的微观油水渗流特征,探索水驱油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找出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低磁场和高磁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天然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串联组合的平面非均质岩石出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高于入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小喉道内;而完全得到水驱的岩石,其剩余油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高含油孔隙度层与低含油孔隙度层内均有一定量的剩余油存在。其结论可直接指导实际油藏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 ,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 ,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汽驱开发特征、蒸汽驱驱油机理、矿场跟踪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出发 ,系统阐述了这类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策略。间歇注汽法可提高蒸汽比容 ,提高蒸汽波及体积和热利用率 ,改善油层渗流特征 ,达到改善驱油效果的目的。红一区八道湾组油藏采用间歇注汽方式 ,汽窜现象得到有效抑制 ,油汽比和采油速度大幅度提高 ,含水上升趋势得到控制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所使用的一些注汽参数优化设计软件,由于涉及参数过多、计算复杂、难以推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蒸汽吞吐最佳注汽参数实用图版研究。根据蒸汽吞吐注汽参数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应用所研制的蒸汽吞吐井注汽参数优化设计软件,对南阳井楼油田零区稠油油藏,以周期净产油量最大为目标函数,优选出不同采出程度、不同存水条件下吞吐生产井最佳注汽参数(注汽压力、干度、速率和周期注汽量),并绘制成图版。现场工作人员可通过查图版方便地确定各周期最佳注汽参数,以提高蒸汽吞吐井的开采效果。应用结果表明,查图版所确定的最佳注汽参数与用优化设计软件计算的参数相比,相对误差不超过10%,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XX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XX断块大凌河油层为一套多油水组合的上倾尖灭边水油藏,经过25a的开发,产量已进入递减阶段。利用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生产资料,采用动态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方法分析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Ⅰ层和大Ⅲ层水淹程度相对较高,大0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较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高部位断层、岩性尖灭带、井控程度低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层间、层内差异和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庆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4):115-116,119,9,10
对张店油田白秋地区储层敏感性进行了评价,明确了该区块储层在开采过程中受损害的因素及程度,并针对主要损害因素筛选出了油层保护压井液、洗井液配方,该配方与储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实验的岩心渗透率保持率在97.4%,能够起到保护储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