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透治疗中较为常见 ,我院2 0 0 0年 1月经手法复位致腹透导管移位矫正成功 1例 ,现报告如下。病例患者 ,女性 ,5 7岁 ,工人。于 1999年 11月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收入院 ,并于 11月 17日在局麻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 ,切口取反麦氏点 ,术中术后一切顺利 ,当日试液通畅 ,并停透两周于每间隔 3日的时间冲洗腹透管 (每次冲洗均用百特公司生产腹透液 2 0 0 0ml) ,停透期间仍常规做维持性血液透析 ,每周两次 ,以利刀口及腹膜切口愈合顺利。患者 12月 1日实行正规CAPD(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 ,但夜间留腹一组失超滤较…  相似文献   

2.
腹膜快速溶质转运及其临床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膜透析(腹透)技术的改进及腹透患者管理的规范化,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技术存活率显著提高。新近有报道持续性腹透患者10年的生存达51.8%,技术存活达48.6%。长期腹膜透析的成功有赖于腹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对4h透出液/血浆肌酐浓度比值(D/Pcrea)评估结果,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功能可分为四类:高转运、高平均转运、低平均转运及低转运。CAPD最初应用于临床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腹膜透析患者经腹透液丢失的蛋白质的总量及各种主要蛋白的浓度、成分,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蛋白质丢失过多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行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22例(男79例,女43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腹透液蛋白质总量,用电泳法分析各种蛋白的成分;根据24 h腹透液蛋白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蛋白丢失组及低蛋白丢失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腹膜转运类型、营养指标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别,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腹透液蛋白丢失过多的因素。结果 24 h腹透液蛋白中位数为4.18 g,以白蛋白为主(透出液浓度均数:0.36 g/L),其他主要包括转铁蛋白、IgG及Ig A;高蛋白丢失组腹透液各种蛋白成分均较低蛋白丢失组高,高蛋白丢失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37.33±3.85)g/L vs(39.05±3.88)g/L,P0.001];且高蛋白丢失组患者高平均转运及高转运患者比例更高(59.0%vs 34.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膜高转运状态(包括高转运及高平均转运)是腹透患者腹透液过多丢失蛋白独立危险因素(OR 3.08,95%CI 1.41~6.75)。结论经腹膜透析丢失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腹膜高转运状态是腹透患者经腹透液丢失过多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腹膜高转运的腹膜透析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腹膜透析患者腹透液中癌症相关抗原125(CA125)水平及腹膜转运功能,并探讨二者之间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过夜腹透液中CA125浓度,行腹膜平衡试验检测腹膜转运功能.结果:腹透短期组、腹透中期组、腹透长期组三者的腹透液中CA125水平及4 h D/PCr相比较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腹透腹膜炎中、低发组观察前后两指标皆无统计学差异,也无明显的相关性,而腹透腹膜炎高发组观察前后两指标有统计学差异;观察各组两指标皆呈非显著性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癌症相关抗原125水平与腹膜转运功能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大量空气进入腹膜透析(PD)患者腹腔,可能会使腹透管移位,腹透液出液障碍,导致PD失败。我们治愈1例大量空气进入腹腔的PD患者,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患者,男,39岁,因患尿毒症在我院行PD置管术,术后给予PD治疗。出院后回家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2d前在家做腹透时,不慎睡着,致使大量空气顺腹透管进入腹腔。患者出现腹胀、腹痛难忍,腹透液出液障碍。患者痛苦面容,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营养不良是尿毒症腹膜透析的重要并发症,它可以显著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尿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腹透)患者残余肾功能、Kt/V、腹膜转运系数、腹透剂量、腹透蛋白丢失量与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以探讨它们在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素2(Angpt-2)和腹膜透析(腹透)时腹膜血管新生的关系。 方法 5/6肾切除制作尿毒症大鼠模型,成模后在腹腔内植入腹透管,根据大鼠体质量每天经腹透管注入定量腹透液(4.25%,Dineal)。按腹透时间分为未腹透组、腹透10 d组、28 d组及56 d组。假手术非尿毒症非透析大鼠为对照组。大网膜抗CD31免疫组化染色后作血管计数,观察腹膜血管新生。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印迹分别检测腹膜Angpt-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变化,同时检测腹膜血管数和Angpt-2、VEGF表达量的关系。 结果 未腹透组、腹透10 d、28 d及56 d组腹膜血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3)、(10±5)、(17±5)及(19±4)比(1±1) 个/HP,均P < 0.05]。腹透28 d组腹膜血管数显著高于腹透10 d组(P < 0.05),但与56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腹透组或腹透各组腹膜Angpt-2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而Angpt-2和VEGF表达量并未随透析时间延长而增加。Angpt-2和VEGF表达量和腹膜血管数呈正相关(r = 0.7756,P < 0.01;r = 0.5223,P < 0.05)。 结论 尿毒症状态和腹透促进腹膜血管新生。腹膜Angpt-2表达增加和腹膜血管新生呈正相关。Angpt-2将可能成为治疗腹膜血管新生的另一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效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每天往腹透液中加入4 000 U LMWH,对照组每天往腹透液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治疗持续30 d。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观察1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4 h D/Pcr、4 h D/Purea和4 h D/Palb明显降低;净超滤量(n UF)明显升高;血液中CRP、IL-6、IL-8和TNF-α的浓度均显著降低;血液中IL-4的浓度显著升高;腹透液CA125浓度显著升高。两组的凝血功能、出血相关并发症和腹透感染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以通过抑制腹腔慢性炎症、腹膜纤维化和保护腹膜间皮细胞,降低腹膜对小分子溶质的通透性,改善腹膜的超滤功能,并减少腹腔蛋白质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中并发超滤衰竭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例腹膜透析中超滤衰竭患者使用7.5%葡聚糖(Icodextrin)腹透液进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并配合使用1.5%(或4.25%)葡萄糖腹透液,使病人恢复超滤,保持每天超滤1 000~1 500 ml.结果:病人水肿都消失,症状好转,观察1~15个月,病情稳定,复查各项生化参数稳定.结论:腹膜透析中超滤衰竭的防治对策:(1)腹膜透析中并发超滤衰竭的原因还不清楚,多于长期透析后出现,提示长时间是一个主要原因.(2)腹膜透析中并发超滤衰竭时,暂停腹膜透析,临时转为血液透析,多数病人腹膜功能能够恢复,是有效治疗方法之一.(3)使用生物相容性好、超滤效果佳的新类型7.5%葡聚糖腹透液进行CAPD治疗,葡聚糖分子量大(20 000 d),葡聚糖腹透液可保持有效渗透压达16 h,超滤效果好,可以改变超滤衰竭病人的治疗效果.(4)在传统的葡萄糖腹透液中添加药物,以期保护腹膜,增加净超滤量.(5)研制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腹透液是预防腹膜超滤衰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超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34例,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观察治疗后透析超滤量(UF)、腹膜溶质转运性能(D/P Cr、D/P urea、MTAC urea、MTAC Cr)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低钙腹透液和含钙的磷结合剂(碳酸钙)治疗对腹膜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及皮肤瘙痒发病率的影响。探讨纠正腹膜透析患者继发性骨病治疗新方法。方法:60例腹膜透析合并皮肤瘙痒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低钙腹透液(钙浓度1.25 mmol/L)和碳酸钙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钙浓度腹透液(钙浓度1.75 mmol/L)治疗,不使用磷结合剂。治疗时间6个月,在实验前和结束后分别测定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及C反应蛋白激素水平、皮肤瘙痒发病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使用低钙腹透液和碳酸钙治疗6月后,甲状旁腺激素与治疗前后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皮肤瘙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上述三种指标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钙腹透液和碳酸钙治疗6月后可以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浓度水平,可以缓解皮肤瘙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49岁,2017年3月14因"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3个月,呼吸困难半月"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患者3个月前因血液透析长期置管流量差改为腹膜透析,起初行1. 5%腹透液2 000 m L,每日4次,留腹4 h,每次超滤约800 m L。随后超滤量逐渐减少,在当地医院改为2. 5%腹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对减少腹透液蛋白质丢失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92例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行CAPD治疗及ESRD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口服氯沙坦钾药物以及贝前列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24 h腹透液蛋白总量、血清白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的24 h腹透液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较治疗前下降, 血清白蛋白量较治疗前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24 h腹透液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较治疗前下降, 血清白蛋白量较治疗前增加,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24 h腹透液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较对照组下降, 血清白蛋白量较对照组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氯沙坦钾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能减少腹透液蛋白质的丢失,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腹膜功能, 减少腹透相关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2岁。反复腹痛1个月,加重10d,于2009年6月16日入院。患者因尿毒症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腹透)治疗治疗。1个月前患者出现腹痛、腹透液浑浊,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未行腹透液细菌培养),予头孢唑啉0.125g、庆大霉素8mg,6次/d腹腔注射,  相似文献   

15.
正葡萄糖是腹膜透析液中最常见的渗透成分,同时也是腹膜透析患者每日所需能量来源之一,大约占每日所需总能量的五分之一~([1])。在腹膜透析过程中,葡萄糖顺着浓度梯度吸收入血,进而对机体血糖稳态产生影响。吸收量取决于腹透液的浓度、透析时间、腹膜溶质转运率、每日所需腹透液总量。对于腹膜平均转运的患者,经过4 h透析后大约2/3的葡萄糖被吸收~([2])。一个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估计每日大约吸收95 g葡萄糖~([2])。Wideroe等~([3])报道腹膜透析患者的血浆C肽水平以及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均升高。Ti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腹膜透析模型中大网膜淋巴管形态改变。方法:建立正常大鼠腹膜透析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1.5%腹透液组及4.25%腹透液组,采用FITC—dextran150腹腔注射观察大网膜淋巴管形态改变。结果:在两透析组中;观察到大网膜淋巴管管径及侧枝数目明显增加,提示存在大网膜淋巴管新生现象。结论:正常大鼠腹膜透析模型中出现的大网膜淋巴管新生现象,可能与腹膜超滤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l(PGE1)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溶质转的影响。方法 对正在进行CAPD的尿毒症患者,静脉滴注PGEl治疗;通过腹膜平衡试验观察肌酐D/P值,腹透液中葡萄糖、蛋白质的变化,并测定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结果 PGEl治疗后,患者肌酐D/P值明显提高,透析液的葡萄糖浓度明显降低而蛋白质丢失无明显差异;同时,患者透析KT/V和残余肾KT/V也明显改善。结论 静脉滴注PGE1有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溶质转运功能,同时对残余肾功能增加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腹膜透析(简称膜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尿毒症患者的方法,而且理论上腹透费用比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少,因此不少国家的政府都提倡推广腹透治疗,然而目前国际上治疗尿毒症仍以血透为主。本文就腹透治疗的一些热点问题及研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三种不同腹透管置管后对腹透管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替代治疗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腹膜透析装置的改进和透析质量的提高,腹膜透析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肾科医师和患者的重视,采用腹透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加,而腹透管的移位导致透出液引流不畅则是影响腹透广泛开展的因素之一.本文对我科近年来所采用的三种不同的腹透管置管术后移位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整腹透液钙浓度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在规律性腹膜透析随访的患者中选择3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先予患者继续使用标准钙腹透液6个月后改用低钙腹透液(Baxter PD4:Ca^2+1.25mmol/L,其余成分不变),同时增加碳酸钙用量,继续观察12个月,回顾分析患者的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及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1)、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超声分型的变化。同时观察使用低钙腹透液的不适症状。结果在继续使用标准钙腹透液的6个月中,患者血钙水平逐渐增加,颈动脉IMT增厚,RI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换用低钙腹透液治疗3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RI较前明显下降(P〈0.05),血钙、磷及钙磷乘积明显下降(P〈0.01),iPTH明显增加(P〈0.01)。患者碳酸钙的每日口服剂量也由(2.27±0.41)g增加至(3.35±0.22)g(P(0.05)。在随后的9个月中,血钙、钙磷乘积均稳定在正常范围,血磷降至正常,iPTH 150ng/L左右;颈动脉IMT变薄(P〈0.01)、RI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及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1例死亡,2例自行退出,其余患者均未有明显低钙抽搐、低血压等发生。结论低钙透析能显著减轻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对血管的毒性作用,有助于尿毒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