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小薇  徐珊琪 《广东医学》1998,19(3):236-236
固定性内斜视是一种罕见的麻痹性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主要通过手术矫正眼位,现将遇到10例16眼固定性内斜视的治疗过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报告固定性内斜视10例16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双眼6例,单眼4例,先天性3例,后天性7例,年龄6个月至70岁,斜视度50度至85度。合并眼部其它疾病:高度近视16眼,核性白内障14眼,丝状角膜炎5眼。发病时间为半年至21年,视力均在0.05以下。1.2手术方法:本文10例除1例2眼先天性固定性斜视因年龄仅6个月,其家属不愿接受手术,其余的9例14眼均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6例(8眼)固定性内斜视,在内直肌断腱后,采用眶外侧带蒂骨膜瓣缝合固定在外直肌止点前的巩膜面,观察眼位,随访1~2年.结果 8只眼术后眼位均调到正位,但不能水平转动;残余视力得以利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眶外侧带蒂骨膜瓣建立眶-球连接,能矫正固定性内斜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固定性内斜视眶周骨膜瓣矫治一例刘晓军,夏旭光(第二附属医院)固定性内斜视极少见。手术矫正即使是完全断腱及周围组织完全分离,效果也不理想。部分病例术后还完全恢复原来极大斜度眼位。我们采用眶周骨膜瓣矫治这种木后顽固性固定性内斜视1例,疗效甚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采用改良的外直肌折叠眶骨膜固定术矫正高度近视性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6例16眼行外直肌折叠后反折缝至颞侧眶骨膜缘上,术中将矫正眼位为正位.术后随访半年~2年.结果 除3例欠矫5°外,其它均为正位.眼球向各方向运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外观满意.结论 改良的外直肌折叠眶骨膜固定术是矫正高度近视性固定性内斜视的一种简单、安全,疗效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李智伟,方彦,高瑞琳关键词:内斜视,外直肌,外科,手术固定性内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征[1]。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用常规斜视矫正,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加强或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均难奏效。我科应用眶骨膜锚定手术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直肌联接术与眶骨膜固定术对麻痹性内斜视和固定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0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麻痹性内斜视50人,固定性内斜视22人.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2种内斜视各分为A组(直肌联接术)和B组(眶骨膜固定术).分析2种手术的方法及特点,分别定性比较二组治疗前、后复视改变及眼球运动,定量比较斜视度变化;并对每种内斜视2组之间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1)2种内斜视A、B组术后1周,前方复视消失;术后2月,A组部分患者前方复视出现,而B组的没有变化;(2)术后1周及2月复诊,麻痹性内斜视A组眼球可向颞侧转动8°左右,其余方向运动无受限;B组眼球只能轻微上下转动,其余方向运动受限.固定性内斜视A组部分眼球可轻微内转或上下转,不能外转.B组不能运动;(3)2种内斜视术后1周A、B组斜视度检查正位至-5°(0-10△)(P〈0.05),术后2月与术后1周比较A组斜视度回退欠矫(P〈0.05),B组未回退(P〉0.05);(4)术前及术后1周,2种内斜视A、B组之间斜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月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2种手术对麻痹性和固定性内斜视的斜视度矫正近期效果满意,但远期联接术较固定术易复发;(2)联接术不影响眼球转动,甚至可以恢复部分运动,而固定术对眼球运动有明显的限制作用;(3)联接术后复发,程度较重的麻痹性内斜视可以采用眶骨膜固定术,程度较轻的固定性内斜视可以采用直肌联接术.  相似文献   

9.
“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固定性内斜视病人分别应用常规手术及“锚”固定术。评价术后斜视度、眼球运动及术后视力。结果:采用常规手术术后斜视矫正率为68.92%;“锚”固定术斜视矫正率为97.77%,术后眼球均能部分活动,术后视力较前不变或部分提高,术后牵拉实验阳性。结论:“常规手术”不能完全矫正固定性内斜视,“锚”固定术是固定性内斜视手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手术治疗6例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术中可见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挛缩、外直肌菲薄,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手术采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固定性内斜视较少见。由内直肌僵硬、纤维化而引起,眼球固定于內斜位。大多为先天性,也有后天发生者,实际上是外直肌麻痹后内直肌高度挛缩的后果,属于续发性。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内直肌完全断腱或退至眼球赤道的后方;但由于内直肌异常挛缩紧张,手术效果不理想、易复发。我们以切断内直肌合并外侧眶缘骨膜辦转位治疗两例3只眼,随访1~3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手术方法一、取局部浸润麻醉,小儿可全麻。二、右眼于2至4点,左眼于8至10点沿角巩缘剪开球结膜,两端放射状切开,充分分离节制韧带后切断内直肌。  相似文献   

12.
经手术治疗共同性斜视37例,出院时正位率86.5%,出院后0.5~2.5年随访21例,除3例内斜60~100,2例外斜60~100外均正位。眼肌手术个体差异较大,应根据情况确定手术量,选定合适的手术方法,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邹越非  曾俊权  王蔚 《医学争鸣》2007,28(22):2024-2024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2/2006年共收治眶周骨折患者107例,其中合并眼损伤病例25(男17,女8)例。年龄16~67(平均41.5)岁.因车祸致伤16例,摔伤7例,打击伤2例,其中有7例分别合并有颅内损伤、腹部脏器损伤或四肢骨折.骨折类型及眼损伤情况见表1.所有病例均在伤后24h~10d以内进行手术,其中最早的2例是在伤后2h进行手术,伤后3—5d手术共17例,伤后6~10d手术共6例.  相似文献   

14.
乳突肌骨膜瓣在耳显微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家雄  胡继云 《上海医学》1995,18(7):425-426
  相似文献   

15.
乔芳  王淑香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2):757-758
<正> 例1,女,28岁。自出生后双眼上斜,不能下移,无明显进展。既往无其他病史。第三胎,足月顺产。父母为表亲,本人有二兄一弟,二兄无眼疾,其弟患有同样眼疾。追问上两代无同样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 眼部检查:视力右0.7,左0.8,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体、玻璃体、眼底无异常。眼位:双眼上转位,上睑遮盖角膜上部(4~8点连线以上),瞳孔下1/3暴露于睑裂部。眼球运动:双眼球不能下转及外转,其它方向活动受限,动度极小。代偿头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面部老化、鱼尾纹、额纹、“川”字纹形成上睑皮肤松弛以及先天性眉形不美,眉毛稀疏,不良纹眉,瘢痕眉等。近年来,作者通过切掉眉的不良部分及松弛的上睑皮肤来改善眉形,同时悬吊下垂部分的眼轮匝肌,并切除皱眉肌和降眉肌来去除鱼尾纹及眉间纹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18岁。因出生后发现左眼内斜上斜视,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于2003年4月7日诊断为“左眼固定性内斜视”收入院。入院后检查: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0.08,试镜视力不提高,因左眼过度内斜视,无法详细检测,左眼睑裂明显增宽,眼球明显前凸出,眼球突出度右眼15mm,左眼23mm,眼眶距80mm。眼球内斜视度>45°,上斜20°,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均受限。眼眶缘整齐,光滑,未触及肿块。左眼不能闭合,球结膜充血明显,结膜面干燥,变粗,角膜大部分被内上睑遮盖,仅露出颞侧约1/3角膜,瞳孔、虹膜及眼底无法检查。睑裂部的巩膜明显凸起变薄,局部呈浅蓝色变。全…  相似文献   

18.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从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共行375例眼眶骨折修复术,其中2例术后发生眶内出血致眼球外斜,形成的主要原因为眶尖部血肿形成,压迫视神经及眶上裂.  相似文献   

19.
单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裂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侧腭黏骨膜瓣后推修复腭裂的方法。方法: 术中将患侧腭黏骨膜瓣彻底松解、腭帆提肌吊带重建、血管蒂牵拉提升,使腭瓣松弛充分、后退,对侧裂缘仅作简单切口,即可将裂隙封闭。结果: 本法修复单侧腭裂116例,仅2例于近期出现腭瘘;术后语言质量和发音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裂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临床应用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