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自晚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多样。对该区沉积演化、烃源岩发育、圈闭形成和改造、油气运聚和保存条件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成藏受构造演化期次控制,经历海西期的烃源岩发育、印支期的油气初始聚集、燕山期的多层系油气大规模聚集和喜马拉雅期的分层系油气调整改造聚集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1)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2)反转构造作用促进了油气再次运移;(3)反转构造作用使地层拱张,产生了许多裂缝,改善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3.
石油生成、运移、成藏的时间是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地球化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有必要对当前流行的油气成藏年代学中的7种方法逐一进行评述;对张景廉等自1993年提出的放射同位素定年方法以来的十年间的研究进展也进行回顾讨论。指出,当前宜开展油气地质学中的Pb、Sr、Nd同位素研究,大力发展油气成藏年代学。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博格达山构造演化以及油气生成、运移研究之后认为:自海西运动早—中期,博格达地区总体处于板缘裂陷至有限洋盆发育阶段,海西运动中—晚期,处于以裂谷槽为基础的陆相河湖的沉降中心,三叠纪—侏罗纪处于振荡式整体抬升期,可形成博格达山水下低隆起,沉积中心逐步向西北偏移。侏罗纪末—白垩纪早期,强烈的燕山运动使博格达山剧烈隆升进入剥蚀期,博格达山开始形成,并将原来统一的博格达沉积区域分隔成柴窝堡凹陷和昌吉凹陷,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使博格达山急剧隆升,最终定型于现今的地貌格局。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地区主力烃源岩芦草沟组、红雁池组于三叠纪末—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高峰期,侏罗纪末期进入排烃高峰期,这正好是博格达山进入隆升期,使得博格达地区烃源岩及烃类都遭受了破坏,并将一个整体的生烃凹陷分隔成昌吉凹陷和柴窝堡凹陷,阻隔了昌吉凹陷的油气向达坂城次凹各背斜的运移。博格达山持续的活动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超压与烃类生成相互作用关系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世界含油气盆地中超压分布广泛且对油气勘探开发影响深远。超压的成因可概括为3种:地层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与流体作用(烃类生成、水热膨胀、黏土矿物脱水等)有关。油气(尤其是天然气)的大量生成及排烃不畅导致超压的形成;超压的存在又使油气生成速率降低;液态窗的下限下移。超压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在于减缓压实,使深层储集物性得到改善;另外,超压改变了岩石破裂时的应力条件,导致深层泥岩裂缝储集层发育。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对油气运聚成藏起着控制作用,若圈闭中超压的形成早于油气的充注,对油气成藏不利;若圈闭中超压的形成恰是油气充注的结果,则有利于油气成藏。一般而言,油气多聚集在超压体的过渡带中。  相似文献   

6.
膏盐岩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量的勘探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许多油气藏的形成都与膏盐岩层有关。膏盐岩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膏盐岩的形成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烃类的生成;2膏盐层有利于其下部岩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并形成次生孔隙;3膏盐层有利于形成异常压力;4膏盐层具有很好的封盖能力,为非常优质的盖层;5膏盐岩层可以形成油气运移通道和含油气圈闭,为油气运移和聚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中扬子板块东北部,处于东秦岭—大别山和江南—雪峰2个造山带及其前陆冲断带联合而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中,区域构造演化具有构造应力场的多重性、构造活动的多期性、构造变形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区域地质结构,整体具有对冲干涉、南北分带、纵向叠置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与研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深入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的研究,分析构造演化对区内局部构造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塔城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塔城盆地勘探程度低、构造及演化认识不清等关键问题,运用构造解析理论,搞清了研究区“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构造演化历程并明确了对烃源岩发育与热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泥盆系和石炭系2 套主力烃源岩层系、砂砾岩与火山岩2 种类型储层、纵向深大断裂与横向不整合面复合输导体系,建立了古生古储型和古生新储型2 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区构造演化对中、古生界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喜山期等多旋回沉积构造发展阶段,纵向上构成了震旦系-志留系及志留系-侏罗系两套油气系统。每一个构造运动期都是一次油气的大规模运聚期。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裂缝对区内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构造运动形成的风化壳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层段。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山期4次主要构造活动,使得4套油气保存单元经历了形成-改造、破坏-残存或重铸的演变过程。印支期以来的构造运动是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油气系统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印支期区内构造格局以大隆大坳为特征,是区内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形成了隆起区早期的油气富集。早燕山期是区内中、古生界内幕构造的主要形成期,同时,也是油气运聚和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晚燕山-喜山期则是油气藏改造和调整期,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最终定型于喜山期。区内仙桃-戴家场和当阳次级深坳陷是原生改造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北部麻洋潭构造带是晚期生烃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丫新和万城潜山带是次生多源型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走滑带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莱州湾凹陷古近纪早期断陷活动和郯庐右旋走滑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大型伸展断层和走滑调节断层,这为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受垦东凸起古近纪末期大规模隆升的影响,莱州湾西走滑带也发生大规模南北向翘倾,这使得区带内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1.
有机质微观成烃和宏观成藏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近代物理学的角度, 提出了有机质成烃是一个“混沌”领域。应用拉格朗日( Lagrange) 函数阐明了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在有机质成烃和成藏中的科学内涵; 根据量子力学的价键理论解释了质子酸束在碰撞干酪根裂解过程中的顺序和方式; 以键结合能理论和热力学内能是体系内蕴含的一切能的总和为依据, 导出了干酪根裂解释放能的表达式; 从动态的微观成烃和宏观成藏的观点出发, 应用热力学卡诺(Carnot) 循环的热功转换理论, 探讨了油气呈脉动式的膨胀和压缩的“蠕动渗流”形式作初次运移; 叙述了凹陷深部热功转换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封闭层提供热源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压力梯度。剖析了从微观成烃到宏观成藏各层次的性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68-470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德参1井资料的系统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及地震勘探等成果,对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德参1井的油气来源于下伏中下侏罗统或石炭系,区域盖层主要为3000~3860m的N1-E3上部地层,在此层位以上地层中由于缺乏有效油气盖层而难以形成油气藏,油气勘探目的层应该是此层段以下的E3中下部地层及侏罗系。4000m以下的岩心分析发现砂岩孔隙发育、面孔率高、孔隙中见沥青质,表明储集层物性较好,曾有过油气运聚。3082~3487m存在多处裂缝发育段,它可成为潜在的油气储集空间。4172~4380m为上侏罗统的一个储盖层组合段,该组合中砂岩可能含有天然气。  相似文献   

14.
黄桥-句容地区二叠-三叠系生储盖条件优越,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域。烃源岩总体处于成熟和高成熟阶段,生烃模拟试验表明总有机碳含量在生烃过程中损失较少,可以作为评价较高成熟度烃源岩的有效指标。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泥质烃源岩评价均为较好-好烃源岩,而以灰岩为主的栖霞组和青龙组烃源岩生烃能力则很差。高含量的矿物沥青基质和低值活化能的分布显示源岩处于正在生烃的阶段,活化能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烃源岩的生烃过程,黄桥地区生烃温度范围跨度小,一进入主生烃期就能快速断键生烃,而句容地区则更倾向于早期、多期生烃的特点。源岩均普遍经历了多次生烃,喜山期的二次生烃相继进入生烃高峰阶段,生烃转化率主要取决于沉积埋藏史,演化程度慢的烃源岩保留生烃潜力,晚期继续生烃有利于强烈构造运动下的保存成藏。  相似文献   

15.
陆梁隆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具深层断裂和中浅层断裂两大断裂系统。陆南、基东和基南3条区域大断裂是连接油源的主要断层,陆南和基东断裂均具上正下逆结构。基南断裂为逆断层,浅部未发育正断层。基东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可形成断层侧向封堵油气藏;陆南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较差,纵向也是开启的。基南断裂活动期与风城组烃源岩主要生油期即第一次成藏期匹配较好,三叠纪该断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基东断裂和陆南断裂底部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成藏匹配关系与基南断裂相似,而其上部正断层活动期与乌尔禾组主要生油期即第二次成藏期匹配关系较好,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燕山运动期断裂对原生油藏保存、改造与破坏以及对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改造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火成岩油气藏的烃源、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回顾了国内外火成岩油气藏的研究进展。指出,尽管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火成岩油气藏以有机成因为主,但对无机成因油气藏要给予高度重视。详细论述了火成岩油气藏的烃源及无机成因烃的形成机理,阐明地幔射气、晚岩浆期温度500℃以下封闭体系内C-O-H流体重新平衡和岩浆期后阶段矿物与流体的费托合成是无机成因烃的主要来源。我国东部盆地断陷期烃源岩发育良好,区域火山岩地幔包体和火山区温泉气内均含有地幔来源的烃类,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基性和超基性岩组合具备费托合成烃的条件;表明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是导致钻井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盆地南缘区域地应力分布规律表现为纵向上压应力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并与构造层配伍,可分为深层挤压带、中层剪切带、浅层张裂带。油气从高压应力分布区(生烃凹陷)向低压应力 分布区(隆起区)运移。山前为挤压地应力作用区,油气成藏多以构造成藏为主。盆地南缘断裂下盘深层的异常高压封闭 区(流体封存箱)、与断裂密切相关的隆起段是今后主要勘探方向与领域,断裂遮挡、背斜等构造型圈闭——主断裂下盘 原生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Karatau strike-slip fault and its control on inversion structure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of the Aryskum depression were discussed. Karatau fault was characterized by sinistral strike-slip in the early stage and dextral strike-slip in the late stage. Lots of positive inversion structures in the Aryskum depression formed by th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during Eocene-Oligocene, which synchronized with the mai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stages of major source rocks, becoming favorable trap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Karatau fault also dominated the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J1 and J2 source rocks by altering their layer shapes, resulting in higher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 the depression center than that in the flanks. Meanwhile, as the thickness of regional cap rock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Aryskum depression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levant vertical fault throws which has caused little hydrocarbon dissipation from the fault, th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depress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part.  相似文献   

19.
油气初次运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气初次运移模型进行了分析, 认为源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 渗透能力越高, 初次运移的能力就越强;渗透能力越低, 封存地层压力的能力就越强。源岩层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初次运移十分不利, 它们把油气滞留在源岩层内使其成为微油藏。薄层生烃潜力小, 排烃效率高, 聚集能力差; 厚层生烃潜力大, 排烃效率低, 聚集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异常压力控制明显,研究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沙河子组超压成因;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法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古压力演化过程,以明确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