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在降脂的同时,还具有非调脂作用,如抑制血管炎症、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增加NO以改善内皮功能,这些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脑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炎症反应介导的一个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其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及加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内动脉内膜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有益作用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非降脂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本文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又称他汀类药物)目前已成为冠心病标准治疗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效果显著。最近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在降脂作用发生前就开始起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消炎、心肌保护、减少血小板黏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这种与降脂作用无关的作用称其为多效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的心肌损害和炎症是心血管病治疗中的一个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对PCI病人术前他汀类药物预治疗的消炎和心肌保护作用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6例脑血栓患者,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常规治疗者作为常规治疗组,同时选用健康人群2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在发病(发病7天内)、3个月后、12个月后监测血脂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脑血栓患者在发病7天内血管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阿托伐他汀组在3个月及1年后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入院时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比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下调,且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性。④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12个月比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差异,但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①脑血栓患者急性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上调;②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并且在急性期具有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由多种炎性细胞通过相关的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此外炎性反应在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中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瑞舒伐他汀作为一种强效的新型他汀类药物,不仅有强效降脂,而且有不依赖于其降脂特性的抗炎和稳定斑块作用,对改善AS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瑞舒伐他汀在AS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 A(3-hydroxy-3-methyglutaryl-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是参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重要物质,因而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近年来,调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的非降脂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的抑制剂。由于胆固醇堆积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紧密相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也常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因此他汀类药物被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和改善糖尿病脂质紊乱的一线用药。近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β细胞功能和糖代谢,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和炎症的作用。也有不少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但作用机制尚不明了。研究和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降脂外作用和机制,将有利于这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文中主要介绍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的非降脂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赵凡  张宁 《河北医药》2015,(4):598-600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唯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调脂药。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尚有诸多具有临床意义的非降脂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本文中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1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作用机制大量基础和临床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与其抑制甲羟戊酸合成途径减少了类异戊二烯化中间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除了降脂作用以外,他汀类药物还有很多降脂外的作用,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肾脏保护等方面介绍其降脂以外的作用,为临床上对他汀类药物的全面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药理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3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是一种新型降血脂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甲羟戊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并影响机体的免疫及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他汀类药物有降脂和非降脂两种效应,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恶化、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和心血管病死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类药物大多在肠道吸收,肝脏代谢,少数可直接经肾脏排泄.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随着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一、二级预防中的广泛应用,有必要系统地了解本类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和常见毒副作用,为此本文特作介绍.  相似文献   

11.
高胆固醇血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的死亡率与血清胆固醇(TC)水平直接相关。新型调脂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药物)的发展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是对调脂治疗的一个重要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其降脂作用外,其调脂治疗对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显著。这可能与它所具有的非降脂作用有关。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及非降脂作用的临床应用作一陈述。  相似文献   

12.
赵冰 《中国药房》2010,(24):2303-2304
<正>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其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因其降脂作用强,副作用小,在高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转化为甲基二羟戊酸(mevalonate)降低血中胆固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药理学作用〔1〕,其中,部分通过一氧化氮(NO)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炎性过程有调节作用〔2〕。NO与许多生理调节功能有关联,如调节心血管自稳状态以及炎症、宿主防御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等。因此,为了增强他汀类药物选择性的非降脂作用,将缓慢释放NO的化学结构引入他汀类药物的骨架结构上,构成释放一氧化氮型他汀类药(NO-statins)。Ongini E…  相似文献   

14.
调脂     
陆宗良教授应该承认,降脂药物剂量大一点,把LDL-C水平降得更低一点,发生临床事件的可能性就会更小一点。简而言之,LDL-C降得低一点更好(lowerisbetter),但不是越低越好(Thelower,thebetter)。赵水平教授大量体外研究的结果均支持,他汀存在多效性作用如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他汀的这些非降脂作用可能在临床上产生益处。李勇教授他汀类药物已经从单纯的降低胆固醇药物演变成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策略。最近的研究表明,采用更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以达到更加强化的降脂治疗能够提供更多的临床益处。而他汀类药物的剂量最…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文革 《河北医药》2003,25(7):540-541
现在已公认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的主要危险因素[1 ] 。低密度脂蛋白 (LDL)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控制血脂于合适水平 ,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故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 ,降胆固醇治疗已成为CHD的基本防治措施[2 ] 。自 1987年起一类新型强效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 ,使血脂异常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 他汀类药物简介他汀类药物是 3 羟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  相似文献   

16.
<正>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外的多种功效,其中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脂疗效,治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作用特点及用药须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茂本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2):1127-1127
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 CoA还原酶 )的抑制剂 ,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及其它一些作用 ,尤其是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显著 ,而不良反应少见 ,并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他汀类药物作用特点、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 ,提出了一些合理用药建议。1 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该类药物能抑制肝脏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 CoA还原酶 ) ,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 ,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的表达 ,因而使细胞LDL受体数目增…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 (atorvastatin, Ato) 属于他汀类调血脂类药物.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AD的患病风险[1],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另有很多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有不依赖于其降脂作用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2-3].他汀类药物防治AD的机制除了与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关外,可能还涉及其他许多机制:如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减少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从而改变淀粉样蛋白前体代谢途径,使β-淀粉样蛋白生成减少[4];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来抑制载脂蛋白E分泌,进而阻止老年斑块的形成[5];此外,他汀类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Rho/Rho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有关[6-7],如能明确该部分机制则至少可部分解释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以外的更广泛的药理活性.他汀类药物除抑制甲羟戊酸 (mevalonic acid, MVA) 合成,从而阻断角鲨烯生成胆固醇的体内过程外,还可抑制类异戊二烯如焦磷酸法尼基 (FPP) 和焦磷酸栊牛儿基栊牛儿基酯 (GGPP) 的生成.本实验拟从阿托伐他汀是否通过影响Rho-GTP蛋白的活性间接促进神经元树突发育的作用,为抗脑衰老及临床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降脂药通过抑制3-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而起到降脂作用。主要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多种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作用除降脂以外还有多种作用,包括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修复受损内皮、抗炎、抗氧化、促新生血管生成、抗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抑制心肌肥厚,抗心律失常[1]等。本文  相似文献   

20.
刘婉君 《江西医药》2003,38(1):58-59
氟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近几年来,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的研究,文献也多有报道[1,2,3]。本文通过对38例高胆固醇血症病患者调脂治疗的f临床观察,试就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脂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做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