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MRI在诊断咽旁间隙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咽旁间隙肿瘤的MRI特点,评价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肿瘤20例,全部行MRI检查,18例行增强MRI检查,结果:腮腺深叶来源肿瘤9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肿瘤4例,肿瘤与腮腺深叶间的脂肪间隙消失。颈内动脉无或向后稍移位,颈动脉鞘来源肿瘤10例,与腮腺深叶间的脂肪间隙存在,颈内动脉均明显向前移位,其中神经鞘瘤8例,迷走体瘤2例;后者可见明显流空,来自三叉神经的神经鞘瘤1例,与腮腺深叶的脂肪间隙存在,颈内动脉无移位。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主要来自腮腺深叶和颈动脉鞘,MRI是鉴别咽旁间隙肿瘤最可靠的影象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较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我科2000年6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1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27例),其次为混合瘤(16例),余为先天性颈侧囊肿(4例),颈静脉球体瘤(1例),血管瘤(5例),恶性肿瘤(8例)。除颈静脉球体瘤患者放弃手术治疗外,其余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术后复发予再次手术,1例淋巴瘤术后予放疗,2例恶性肿瘤因复发和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手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目前取得良好疗效,尤以颈侧切开术广泛应用于咽旁间隙肿瘤治疗,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上颌骨切开术只用于范围较大侵及颅底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下入路内镜辅助切除咽旁间隙(PPS)上区肿瘤的适应证、禁忌症、手术技巧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7月我科12例PPS前间隙上区肿瘤的手术资料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咽旁前间隙上区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区一期愈合,无面瘫及下唇麻木等并发症,2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放疗50 g Y,12例患者随访9月~53月,无肿瘤复发。结论下颌下入路内镜辅助手术适合切除咽旁前间隙上区的肿瘤,此术式安全可靠,结构显示清晰,手术创伤减少,避免了截骨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及CT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8例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位置、与咽旁间隙茎突及颈动脉鞘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28例咽旁间隙肿瘤中,多形性腺瘤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动脉体瘤2例,淋巴瘤8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5例。5例多形性腺瘤表现为咽旁间隙茎突前间隙腮腺区卵圆形或扁块状肿块,4例神经鞘廇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有囊变坏死,2例颈动脉体瘤CT上呈圆形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的内侧,8例淋巴瘤CT见咽旁前间隙多发结节样软组织肿块影,3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咽旁间隙多发肿大淋巴结。结论:茎突前间隙最常见肿瘤是多形性腺瘤和淋巴瘤,茎突后间隙最常见肿瘤是神经源性肿瘤和转移瘤,多排螺旋CT检查结合后处理技术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肿瘤和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应用MR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神经源性肿瘤和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观察记录检查结果。结果:22例多形性腺瘤患者中表现出咽部肿块的有11例,10例表现为吞咽疼痛和异物感,1例为咳嗽,均为单发,位置在茎突前间隙,同侧茎突及其腭帆张肌、肌群、二腹肌及颈内静、动脉受到压力而向后移位;28例神经源性肿瘤中1例为颈静脉球瘤,15例为颈部肿块,12例为咳嗽,均表现单发,位置在茎突后间隙,肿瘤后及同侧咽旁脂肪组织都表现出移位现象。结论:MRI检查通过观察咽旁间隙邻近结构的移位情况,可有效确定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和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致视功能损害的一般规律及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6例鞍区肿瘤病例,针对视器变化资料及各类肿瘤的视器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垂体瘤42例(75%),脑膜瘤8例(14.3%)颅咽管瘤5例(8.9%),鞍旁脊索瘤1例(0.7%)。56例(112眼)中,视力减退82眼(73.2%),视野缺损97眼(86.4%),原发性视神经萎缩56眼(50%)。结论:凡有视力和视野障碍者,需除外眼科疾病,详查视野,作常规X线平片、CT及MRI榆查。  相似文献   

7.
咽旁间隙的超声解剖及声像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的超声解剖及正常声像图特点。方法观察经CT和MRI检查并提示咽旁间隙正常的健康人33例,采用超声沿下颌骨外缘检查咽旁间隙。结果超声表现前界为颌下腺的内侧缘,外界为腮腺的深面,后界为乳突的内侧缘,内界为咽侧壁。沿下颌骨外周缘超声可显示咽旁间隙,咽旁间隙声像图的横切面呈倒置三角形,除翼内外肌和穿过其内的神经难以显示外,咽旁前间隙的筋膜脂肪组织表现强弱相间的软组织层次结构,而咽旁后间隙则表现为片状弱回声区夹杂低回声小区。结论颌下腺、腮腺和乳突是超声检查咽旁间隙的3个重要解剖标志,认识咽旁间隙的正常超声图像对提高咽旁间隙病变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早期误诊为咽喉炎的咽旁间隙肿瘤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2例均存在咽部疼痛症状,例1有咽喉部异物感症状长达6年,均曾多次就诊,在多家医院按咽喉炎治疗,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后到我院经CT、MRI扫描及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右侧咽旁神经鞘瘤1例,咽旁间隙腺泡细胞癌1例。术后均痊愈出院,例2随访4年未见复发。结论咽旁间隙肿瘤发病隐匿,良性居多,早期易误诊。术前CT和MRI增强扫描有助于确诊并协助判别肿瘤性质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咽旁间隙也称咽外侧间隙、"危险间隙",位于咽的两侧,左右各一,底向上达颅底,尖向下至舌骨。咽旁间隙感染指咽旁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感染可向周围广泛扩散,一般累及周围组织、神经和血管[1],临床上较少见,一旦发生,危及生命。2012年7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1例咽旁间隙感染致颈部大血管破裂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孟康  苏萍  周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705-1705
目的:通过22例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2008年间收治的22例咽旁间隙肿瘤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咽旁间隙肿瘤中良性肿瘤占72.7%,神经源性肿瘤居首位;恶性肿瘤占27%,鳞癌较多。咽旁间隙肿瘤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良性肿瘤治愈率高,恶性肿瘤预后差。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位置深在,诊断较为困难,多需采用CT、MRI扫描,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较高,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美国Stryker Leibinger神经导航系统,结合显微镜手术切除35例各类颅底肿瘤。结果:35例颅底肿瘤,在满足神经导航注册准确性和术中导航持续准确性的前提下,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肿瘤全切除33个(94.3%)、次全切除2个(5.7%)。出院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4例(86.2%),无明显变化1例(13.8%),无病情恶化及死亡。结论:应用镜下导航系统,除了常规导航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如在术前可制定详细的脑肿瘤手术计划,术中可辅助术者追踪瘤体外,它的最大特点是术中术者眼睛不必离开视野,提高了精确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切除肿瘤并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底咽侧间隙肿瘤各种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近几年来我院收治的共16例颅底咽侧间隙肿瘤,选择适宜手术入路方式及治疗方案。结果对14例肿瘤均完整切除,2例肿瘤已累及颅内,采取姑息治疗,局部组织间放射粒子植入术,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良性肿瘤均无复发,恶性肿瘤虽然发生复发或转移,但并发症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论颅底咽侧间隙肿瘤因局部解剖复杂,治疗困难,结合临床体格检查和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肿瘤部位及术中冰冻病理结果确定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必要时采取置入性放射粒子术,预防并发症发生,减少恶性肿瘤复发及转移率。  相似文献   

13.
咽旁间隙肿瘤37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咽旁间隙肿瘤包括良性与恶性两类 ,且均系原发性。咽旁间隙为咽外侧上颈深部潜在筋膜间隙。系肿瘤之好发部位。我科 1 964~ 1 996年共收治该病 3 75例 ,均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2 1例 (59%) ;女 1 54例 (41 %)。年龄 1~ 75岁 ,平均年龄 48岁。病程 3个月~ 1 2 a,平均病程 1 . 3 a。本组病理良性肿瘤 2 80例 (占 75%)。其中神经鞘瘤 92例 ,血管淋巴管瘤 68例 ,鳃裂囊肿 3 8例 ,神经纤维瘤 3 0例 ,脂肪瘤 2 3例 ,混合瘤 2 2例 ,颈动脉体瘤 4例,静脉球体瘤 3例。恶性肿瘤 95例(2 5%)。其中小涎腺腺癌 48例 ,鳞癌 2…  相似文献   

14.
王力红  李文  梁传余 《华西医学》2004,19(2):199-200
目的:探讨21例孤立性咽旁间隙肿块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21例中炎性脓肿8例,结核2例,肿瘤9例,先天性疾病1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视病情不同,选择了经颈侧径路、咽侧径路、下颌骨截断术咽侧揭盖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后,脓肿辅以换药和抗生素,恶淋辅以化疗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孤立性咽旁间隙肿块以手术为主,辅以其它治疗,可达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斜坡脊索瘤位于中后颅底斜坡区,主要影响脑干及颅神经。传统的手术方法为经枕下入路行肿瘤切除。我院神经外科于1998年4月~9月经口咽行斜坡肿瘤切除术2例,手术经过顺利,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56岁。6年前因右耳听力下...  相似文献   

16.
<正>咽旁间隙位于咽腔侧方的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叶之间,是一个潜在间隙,间隙呈倒立锥体形。咽旁间隙与翼颌、颞下、舌下、颌下及咽后诸间隙相通。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内,下连纵隔,可成为感染蔓延的途径。咽旁间隙肿瘤隐蔽,早期难以发现,患者以咽侧壁隆起、颈部肿块或颅神经功能障碍就诊时肿瘤已较大。手术切除是咽旁间隙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1])。根据病变的范围及肿瘤的性质,选择最容易暴露肿瘤并在功能及容貌上影响最小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脑室肿瘤的CT和MRI特征 ,提高对各种脑室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 2 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室多种肿瘤 :其中侧脑室 1 5例 ,三脑室 3例 ,四脑室 8例。单独作CT检查 5例 ,同时作CT和MRI检查 2 1例。根据 2 6例多种脑室肿瘤的发生部位 ,进行脑室定位分类。结果  5例中央性神经细胞瘤和 2例胶样囊肿发生于中线室间孔区 ;6例髓母细胞瘤分别发生于小脑上蚓部和四脑室顶部近中线区 ;5例室管膜瘤发生在单侧脑室 ,年龄分别为 2 8~ 36岁 ;3例室管膜瘤发生在四脑室 ,年龄分别为 7~ 1 3岁 ;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发生侧脑室三角区 ,年龄 1 3~ 1 5岁 ;2例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 ,年龄为 1 5~ 71岁 ,1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在右侧脑室底部 ,年龄为 30岁。结论 CT与MRI有助于对脑室肿瘤的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其中神经纤维瘤变1型(NF-1)18例,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5例。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及MRI表现。结果:病灶发生于桥小脑角区8例、三叉神经区3例、颞下窝2例、口咽及鼻咽部3例、颈部5例、腰椎管6例、颈静脉孔区及忱骨大孔区各2例。合并脑膜瘤4例、胶质瘤1例。11例神经纤维瘤病与颅神经或外周神经关系密切。在T1WI上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较小的肿瘤信号均匀,瘤体大时易出现坏死囊变,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结合肿瘤的部位、数目、与神经的关系及临床资料,MRI能对神经纤维瘤病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对2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病人年龄13~5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以视力障碍起病18例,尿崩症5例。隐性糖尿病3例。生长发育迟缓4例,头痛10例。术前均行CT和MRI扫描,肿瘤最大直径5cm,实质性9例,囊性变5例,混合性6例,肿瘤钙化14例。全部病人均在全麻后行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可以从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后10天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全部病例术后放疗效果尚待观察。结论:翼点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的首选入路,绝大多数病人可达到肿瘤的全切除。  相似文献   

20.
随着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颅底肿瘤的定位诊断更加精确[1] 。对于累及中颅窝底、海绵窦的鞍旁脑膜瘤和累及眶、视神经管的鞍上脑膜瘤 ,由于其位置深 ,解剖关系复杂 ,侵蚀颅底并向颅底外生长等 ,传统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多因显露病灶不佳 ,脑牵拉严重及不便于清除被侵犯之颅底而受限制。近 3年来 ,作者采用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对鞍旁脑膜瘤、部分鞍上脑膜瘤行手术治疗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7例。平均年龄为4 0 .6 (13~ 5 8)岁。 10例肿瘤位于鞍旁 ,其中 4例位于内侧蝶骨嵴 ,2例位于外侧蝶骨嵴 ,3例位于全蝶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