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脑梗死的不同时期,监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2-07/2003-02收治脑梗死患者28例,发病24h内入院,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期测定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21例比较,检验该因子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非参数统计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IL-6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5),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不同梗死体积组之间无差异。脑梗死急性期IL-6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r=0.43425,0.6173,P&;lt;0.05),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相关性(r=0.2587,0.1225,0.18353,-0.0279,P&;gt;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临床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后第1,3,7,14天连续检测IL-6,TGF-β1浓度。结果:脑梗死组在病程1,3,7d3个时间点上血清IL-6水平犤(55.91±23.74),(10.33±1.61),(9.29±1.68)ng/L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2.86±0.86)ng/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3,P<0.05)。TGF-β1水平减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6,P<0.05)。至14d,血清IL-6(4.39±1.49)ng/L,TGF-β1(40.83±8.90)μg/L则均接近正常水平。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GF-β1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无关(P>0.05)。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TGF-β1水平无关(P>0.05)。IL-6水平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89,P>0.05)。结论:IL-6,TGF-β1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IL-6浓度测定对判断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 的变化,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4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6 水平,并与20 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清IL- 6 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 。恢复期血清IL-6 稍高于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急性期血清IL- 6 升高的程度与梗塞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脑梗塞急性期血清IL-6 升高,恢复期已降至基本正常。脑缺血、缺氧及脑组织损伤引起的急性应激反应可能是脑梗塞急性期血清IL-6 升高的重要机制。IL-6 升高对缺血神经元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43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 例正常人血清IL-6水平,并分析EH不同期间IL-6水平的变化.结果EH 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EH不同期间IL-6水平差异显著P<0. 01),且随EH期别的增加 IL-6水平逐渐增高。结论 IL-6可能参与EH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可作为判断EH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OX-LDL、IL-6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OX-LDL(735.1&#177;196.5)μg/L、IL-6(101.2&#177;38.1)p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OX-LDL(369.7&#177;201.2)μg/L、IL-6(31.5&#177;16.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梗死组的血清OX-LDL、IL-6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组.另据相关分析,血清OX-LDL与IL-6呈正相关(r=0.416,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IL-6水平随临床类型不同而发生变化,它们可能协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感染是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时症状变化很大,且无特异性,病情进展凶险,如何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仍是新生儿科的主要问题。已有学者提出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有特异性[1]。由于白细胞介素6(IL6)是免疫淋巴细胞分泌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634位点及白细胞介素8(IL-8)-25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血清IL-6、IL-8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风险的关系;分析IL水平与其编码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32例NSCLC患者(NSCLC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期1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为基础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RM)技术检测IL-6-634C/G及IL-8-251T/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随机选取10%进行基因测序验证,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IL-6及IL-8浓度。结果(1)NSCLC组血清IL.6(9.56±5.52)ng/L、IL-8(4.25±2.12)n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65±2.12)、(1.12±0.8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携带IL-6-634位点CG和CG+GG基因型人群NSCLC发病风险分别是CC型的1.760倍和1.84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60,95%CI:1.064—2.911,P=0.027;OR=1.846,95%CI:1.149—2.967,P:0.011);IL-8—251位点TA及AA基因者的NSCLC发病风险较TT型患者有所减低,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与腺癌患者比较,IL-6—634C/G及IL-8.251T/A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SCLC组中IL-6—634C/G及IL-8—251T/A各基因型患者的血清IL-6及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NSCLC患者血清IL-6及IL-8水平明显升高;IL-6.634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NSCLC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IL-6及IL-8的表达水平与IL-6.634及IL-8-251的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瑞利  张国华  高宁  蒋欣  刘希奇  张宏炜 《临床荟萃》2008,23(17):1247-1248
脑梗死后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炎性反应,众多细胞因子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病理作用。其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所产生的重要炎症介质。因此,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IL-8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 (ET)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T 1和IL 6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 (P <0 .0 1 )。恢复期血清ET 1仍高 ,而IL 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ET 1和IL 6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伤及应激反应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升高的重要机制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1].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假说中的免疫假说能够较好地阐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因子有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白细胞介素(IL)-6 是 IL家族中的多功能细胞因子,是机体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促进 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测定42例脑梗塞患者和23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比较脑梗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塞组血清HCY水平(20.39±3.17)μmol/L,高于对照组(12.06±2.45)μmol/L。[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HCY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Leptin)及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e - 6 ;IL - 6 )水平的检测,探讨脑梗塞与瘦素、IL - 6的关系及发生机制。方法 患者6 0例。男37例,女2 3例,年龄39~80岁。均经CT证实。入院后第2天抽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IL - 6 ,同时检测2 1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99,P <0 .0 1。轻、重症患者无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瘦素参与了能量平衡的调节,瘦素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标志物。其发生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3、7、14天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0、IL-8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IL-10在发病后第1、3、7、14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69±4.90)、(16.75±5.16)、(13.71±5.66)、(13.68±4.80)ng/L vs(8.76±4.22)ng/L;q1=4.32,q3=8.80,q7=5.45,q14=5.42,均P<0.01);IL-8在发病后第1、3、7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38±17.11)、(33.71±19.86)、(43.92±18.54)ng/L vs(20.25±12.17)ng/L;q1=3.93,q3=4.36,q7=7.67,均P<0.01);IL-10与IL-8不相关.结论 IL-10、IL-8 均参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俊峰  于翠香  陈豪  谭琦  王成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1):1006-1008
目的观察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及32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sICAM-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于发病24 h内即升高,以后持续上升,7 d时达高峰,14 d后明显下降,21 d时基本恢复正常.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也有类似的规律,但与单纯脑梗死组患者相比,发病24 h、3 d、7 d时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于发病14 d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增加且比单纯脑梗死患者增加更显著,糖尿病患者脑缺血后更易导致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在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组21例为病例组,不伴脑梗死组20例为对照组。记录体重指数、血压,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血脂、血清内脂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病例组接受治疗,第10天病情稳定时复查血清内脂素及hsCRP。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组血清内脂素及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的水平接近。结论内脂素参与了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梗死不仅可直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设计:横断面观察。单位:梅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梅州人民医院2000~2002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经CT明确诊断,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方法: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9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独立问卷调查,测试前由统一医务人员进行讲解指导。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均包含7个问题,两表累积评分均为0~21分,>9分者为焦虑或抑郁。②从躯体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来评定脑梗死患者产生抑郁及焦虑的情况。躯体因素包括头晕、头痛、失眠、肢体活动障碍(指肌力在4级以下,无法自主行走者)、不良反应(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和消化道出血、发热等);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教育、家人关心程度、经济状况(状况好指能支付所有住院费用,状况差指不能支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1个月)。调查结果采用Binary分析,相对危险度估计值表达为Exp穴B雪,B为偏回归系数。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实验选取脑梗死患者9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抑郁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91例患者中,抑郁患者38例(41.8%),抑郁与脑梗死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躯体因素方面,存在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及不良反应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症状者(P<0.01);社会因素方面,住院期间家人不够关心、住院时间延长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抑郁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否、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睡眠状况无关(P>0.05)。②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焦虑患者28例(30.8%),焦虑与住院期间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在躯体因素方面,存在不良反应、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不良反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者(P<0.05);社会因素方面,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家人关心不够、经济状况差者的焦虑发生率较高(P<0.05)。焦虑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婚否、住院时间、头痛、头晕以及失眠症状无关(P>0.05)。结论: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提示对脑梗死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18.
李水彬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86-188
背景:脑梗死不仅可直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 设计:横断面观察。 单位:梅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选取梅州人民医院2000~2002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经CT明确诊断,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 方法:①采用焦虑白评量表和抑郁白评量表对9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独立问卷调查,测试前由统一医务人员进行讲解指导。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均包含7个问题,两表累积评分均为0~21分,〉9分者为焦虑或抑郁。②从躯体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来评定脑梗死患者产生抑郁及焦虑的情况。躯体因素包括头晕、头痛、失眠、肢体活动障碍(指肌力在4级以下,无法自主行走者)、不良反应(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和消化道出血、发热等);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教育、家人关心程度、经济状况(状况好指能支付所有住院费用,状况差指不能支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1个月)。调查结果采用Binary分析,相对危险度估计值表达为Exp(B),B为偏回归系数。 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实验选取脑梗死患者9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抑郁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91例患者中,抑郁患者38例(41.8%),抑郁与脑梗死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躯体因素方面,存在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及不良反应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症状者(P〈0.01);社会因素方面,住院期间家人不够关心、住院时间延长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抑郁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否、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睡眠状况无关(P〉0.05)。②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焦虑患者28例(30.8%),焦虑与住院期间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在躯体因素方面,存在不良反应、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不良反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者(P〈0.05);社会因素方面,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家人关心不够、经济状况差者的焦虑发生率较高(P〈0.05)。焦虑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婚否、住院时间、头痛、头晕以及失眠症状无关(P〉0.05)。 结论: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提示对脑梗死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联素(APN)水平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和87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APN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PN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γ=0.453,P〈0.01);AN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γ=-0.732,P〈0.01)。结论血清Hcy、APN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