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手术室器械回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5000例手术室器械包作为对照组,以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5000例手术器械包作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器械回收管理,实验组则在手术室器械回收管理中实施失效模式以及效应分析,对比两组管理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手术器械包回收失效的发生率(0.06%)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器械包回收失效的发生率(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器械回收管理中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更好对器械回收相关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改进措施进行指导,从而更加规范进行手术室器械的管理,将手术室器械回收的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方法对降低复用手术器械处理风险,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效果。方法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对手术器械处理流程进行分析,针对高风险因素给予干预,完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结果FMEA实施前后RPN由(194.7±39.3)降至(41.18±9.94),手术器械全程处理时间由实施前276 min缩减至214 min,灭菌包合格率合由99.3%提升至99.8%,实施FMEA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因分析能有效的降低手术器械处理风险,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障无菌物品的及时、有效的供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优化器械清洗流程用于降低眼科手术器械损耗的效果.方法 我院于2016年起执行眼科手术器械优化清洗流程,统计实施前后眼科手术器械的损耗情况.结果2015年回收5368件眼科手术器械,手术器械损耗率为0.45%,其中维纳斯剪损耗最多;2016年回收5624件眼科手术器械,手术器械损耗率为0.11%,眼科手术器械执行优化清洗流程后器械损耗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器械清洗流程应用于眼科手术器械, 降低了器械损耗率、延长了器械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科手术器械的科学管理方法,如何有效保持器械的良好操作性能,降低损耗和手术室运行成本,延长精密器械的使用寿命,保证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方法通过尝试手供一体化模式,对贵重精密器械实施专人管理,建立健全器械管理档案和操作使用流程,规范护理人员培训,妥善交接转运,优化改进术中、术后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结果统计实施规范管理前的2016年1月-6月,眼科器械由于术中使用方法不正确、保护不当、功能欠佳更换206次,维修报废138件,临床医生满意度为85%。规范管理之后的2016年7月-12月,在手术量及器械使用频次增加的情况下,术中调换器械56次,维修各类器械26件,临床医生满意度上升为98%。结论通过对眼科手术器械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手术室的整体工作质量,降低了术中护士外出次数,使眼科手术器械的使用、维护、更换、清洗、消毒有专人管理,保证了器械的规范使用和良好功能状态,降低了眼科器械的损耗率,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QCC管理法在手术器械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成立QCC管理小组,制定QCC管理法相关知识学习计划,选定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对现存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纳,分析、总结出手术器械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对手术器械包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比分析QCC管理法实施前后手术器械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外科手术医生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度。结果:QCC管理法实施后,存在缺陷的手术器械包共23件,传统管理方法下缺陷手术器械包共51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的器械包内器械清单未及时更新、器械包签名潦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室护士中途补充器械物品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管理方法下,外科手术医生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度为88.00%,明显低于QCC管理法实施后的9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C管理法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器械包管理质量,显著降低手术器械的人为耗损,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妍妍  秦德华  姚溪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447-1448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眼科精密器械损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手术室15230件精密器械作为对照组,自2019年10月实施PDCA循环后,选取2019年10月―12月我科室16536件精密器械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精密器械损耗率.结果:研究组精密器械损耗率为0.33%,远低于对照组的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应用到眼科手术室精密器械质量管理中,极大地降低了精密器械的损耗率,并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手术质量,这对充分发挥医院的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腹腔镜手术器械绝缘性能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保障患者和操作者安全。方法采用目测法和仪器检测法分别对399件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绝缘性能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腹腔镜手术器械绝缘性能的差别,分析绝缘故障的原因;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腹腔镜手术器械绝缘性能临床现状。结果目测法和仪器检测法检出腹腔镜手术器械绝缘层故障率分别为38.6%和44.86%,绝缘层故障可发生于器械前端、中部、末端、手持部等任何部位。两种方法检出器械绝缘故障的种类、位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器械存在较普遍的绝缘层故障,通过目测法和仪器检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器械绝缘层故障检出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8.
黄瑛 《吉林医学》2013,34(18):3714-3714
目的:探讨眼科精密手术器械管理的有效手段。方法:按PDCA循环模式,收集资料,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结果评价,反馈改进。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加强了精密手术器械管理中重点环节的督导和监控,手术器械准备的准确率明显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提升。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器械准备中的工作效率,提升护士的管理意识,是器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条形码管理系统在社区医院白内障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按照条形码管理系统的要求制定社区医院眼科手术器械管理流程,使用条形码对618台白内障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使用等环节进行管理。模拟实验组有23件和对照组有16件灭菌白内障器械套包不合格,实验组使用条形码进行追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器械管理方法进行追溯,比较两组追溯花费时间。结果 618台社区医院白内障手术中,手术器械管理流程直接、简单、易操作,眼科手术室工作效率提高。实验组平均追溯时间(2.37±0.71)min短于对照组(21.96±3.2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院白内障手术器械质量实施条形码追溯管理缩短了追溯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手术质量管理,为追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分析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对手术器械灭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2000件手术室不耐高温的手术器械,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000件。对照组手术器械采用戊二醛熏蒸法进行灭菌,试验组手术器械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进行灭菌,观察两组方法灭菌的生物检测合格率、灭菌时间、灭菌后有效时间、毒性反应发生率、手术感染发生率以及器械损耗率。结果两组手术器械的生物检测合格率均为100.00%(50/50)(P>0.05),试验组手术器械的灭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器械的灭菌后有效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器械毒性反应发生率、手术感染发生率以及器械损耗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方法对手术器械进行灭菌具有灭菌时间短,灭菌后有效时间长、对器械损耗小以及灭菌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S管理法应用于腹腔镜器械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龙岩市第二医院2021年1—12月期间使用的410套腹腔镜器械及22名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2021年1—6月的205套)和研究组(2021年7—12月的205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6S管理法管理。比较2组腹腔镜器械管理质量、腹腔镜器械管理效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评分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规范放置率、使用记录完善率、器械完整率及准备及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器械拿取耗时、器械整理耗时、器械规范消毒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实施前2组器械清洗流程、器械拆卸及安装方法、器械使用方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6S管理法应用于腹腔镜器械管理中能有效改善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曾燕 《当代医学》2021,27(6):57-59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在消毒供应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科室从2018年7月将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应用于微创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过程,组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小组,制定流程图、评估可能失效环节、分析存在的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法,用于消毒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中。比较医疗失效模式实施前后6个月科室工作人员在微创手术器械平均回收发放时间,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的合格率及器械损坏率。结果实施后,消毒供应室微创手术器械平均回收时间由实施前的5.68 min缩短至3.12 min(P<0.05),平均发放时间由实施前的10.33 min缩短至6.59 min(P<0.05);实施后,微创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合格率分别为99.40%、99.80%、99.80%,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的95.00%、96.40%、95.40%(P<0.05),器械破损率也由实施前的7.00%降低至2.00%(P<0.05);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识别能力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引进医疗失效模式后能明显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科室微创手术器械质量管理,增强科室人员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应用品管圈手法对腔镜手术器械报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组建多部门联合的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腔镜手术器械的报损率”为主题,选取改善前2022年8—10月复用腔镜手术器械3520件,其报损率2.33%,以其损坏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器械部件缺失和内芯、外鞘、手柄混淆的现状,进行解析并制定对策,应用愚巧法改进培训方案、创建“四点式”腔镜手术器械保养流程方法、修订细化查检表等措施。选取改善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腔镜手术器械5213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报损率来分析此次改善措施的效果。结果 改善后5213件腔镜手术器械的报损率降低至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137.33%。对处理流程中的8种问题类型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改善后均低于改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品管圈实施后,圈成员的品管圈手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一定程度提升。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腔镜手术器械报损率的同时,科学应用管理工具多部门联动规范工作流程、制定器械报损的评分标准可以落实手供同行评议督查模式,保障医疗器械...  相似文献   

14.
麦秀琴 《农垦医学》2014,(4):324-32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组建FEMA团队,在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过程中应用FMEA模式,并分析FMEA实施前后供应室管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科室护士及医生对器械清洗的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冲洗不彻底、器械生锈、清洗流程错误、器械处理不及时、精密仪器损耗、未按步骤消毒等失效模式的RPN值显著下降;科室护士、医生对器械清洗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模式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质量,降低器械清洗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器械清洗质量。  相似文献   

15.
段春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24):4319-4320+4318
目的:探究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流程优化管理在医院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我院管理的1 254包外来器械为研究对象,根据基于FMEA的流程优化管理在我院实施时间,将2022年1—6月我院采用常规管理的653包外来器械纳入对照组,将2022年7—12月我院采用基于FMEA的流程优化管理的601包外来器械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外来器械风险优先指数(RPN)、仪器接收情况、管理质量及使用满意度。结果:观察组RPN值、仪器接收和管理质量中出错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各科室使用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MEA的流程优化管理有助于降低医院外来器械风险,提高外来器械接收、管理质量及各科室使用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降低消毒供应中心(CSSD)锐器伤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行常规管理模式期间CSSD的35名工作人员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行FMEA管理模式期间CSSD的35名工作人员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锐器伤各失效模式的事先风险指数(RPN)值、锐器伤发生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科室器械使用后预处理流程不清、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薄弱、未贴警示标识、缺乏保护装置、未执行医院有关制度、病区与CSSD缺乏信任、知识技能培训不足、缺乏指引操作、现场缺少警示标识、监督力度不够、职业安全防护薄弱、器械使用后未及时清洗等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锐器伤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方式、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管理效果等工作人员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管理模式应用于CSSD可提高工作人员满意度,以及降低RPN值水平和锐器伤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VTE预防管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模式的VTE预防管理流程,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两组患者的VTE预防管理效果。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VT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vs.14%,χ2=4.310,P=0.038);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vs.91%,χ2=4.714,P=0.030)。结论 FM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复使用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改进后的效果,提高眼科显微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眼科显微手术器械600件,按照清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每组300件。常规组采用常规清洗(多酶超声清洗);改良组采用预处理(预处理:眼科显微手术器械使用后放入盛装多酶溶液的容器内预处理)+多酶超声清洗+酸性清洁剂和医用润滑剂进行处置,观察2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清洗后的合格率、细菌学检验、器械灵活度及损耗率。 结果 对比常规组与改良组,2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清洗后目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检合格率改良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在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灵活度上,改良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眼科显微手术器械损耗率方面,常规组则明显高于改良组(P<0.05);2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清洗后的细菌检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的灵活性较常规组提高了9%,损耗率下降了2%,细菌检验阴性率提高6%,镜检法合格率上升了18.3%。改良组使用预处理、超声加多酶清洗、选用酸性清洁剂和医用润滑剂处置眼科显微手术器械,能够有效提高重复使用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微小锈渍和斑点清除,确保重复使用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提高器械使用的灵活度,降低器械损耗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PICC固定的管理,以降低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方法根据FMEA方法,组成团队,分析PICC置管及维护流程,确定对导管维护流程的子流程导管固定进行失效模式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导管移位的改进措施。结果实施FMEA后(实验组)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对照组)的32.3%下降到10.26%,两组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X2=43.61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段美芹  王虹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0):162-164
目的:探讨集中专人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精密器械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杭州市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的400件精密器械作为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另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的400件精密器械作为研究观察组,实施集中专人管理。比较两组精密器械消毒质量和灭菌质量,记录两组精密器械管理期间零部件遗失和缺损情况。调查两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状况(供应服务、包装、物品发放及回收)。结果:观察组消毒合格率和灭菌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密器械管理期间零部件遗失率和缺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供应服务、包装、物品发放及回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中专人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精密器械管理中可通过合理配置设施和人员,做到严格控制质量,确保精密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同时还可提高精密器械管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