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ABC法检测60例宫颈癌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XCR4的表达,分析宫颈癌组织中CXCR4阳性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CXCR4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而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3%(47/60)。宫颈癌组织CXCR4的阳性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原发肿瘤的大小和阴道残端累及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CXCR4强阳性表达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颈癌组织CXCR4强阳性表达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XCR4强阳性表达是宫颈癌患者总生存和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 CXCR4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及转移相关。并且其强阳性表达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3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24例(45.28%)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ⅠA1~ⅠB1、ⅡA1期18例中15例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ⅠB2、ⅡA2、ⅡB期13例中10例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ⅢA~ⅣB期22例中14例行放疗同步化疗,其余行单纯化疗或放疗。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18例补充放疗和(或)化疗。中位生存时间为45.9个月,5年生存率为53.2%。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P=0.042)、组织学分级(P=0.034)、脉管瘤栓(P=0.03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大小及组织学分级与脉管瘤栓发生有关。结论:宫颈残端癌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但预后较差。FIGO临床分期高(ⅡB~Ⅳ期)、组织学分级低分化、有脉管瘤栓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20~78岁),3年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7.12%,Ⅱ期91.67%;Ⅲ期85.19%,复发及死亡14例。开腹手术326例(91.06%),腹腔镜手术32例(8.94%)。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平均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内科合并症、手术病理分期晚、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脉管癌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1.901,95%CI3.291~43.039)。结论:子宫内膜癌以开腹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显示了微创的优势。手术病理分期晚期、伴有内科合并症、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脉管癌栓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术后复发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对子宫颈癌术后复发原因的分析,旨在提高宫颈癌病人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000年 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术后复发的子宫颈癌 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子宫颈癌术后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及术后复发与肿瘤病理和临床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 60例术后复发患者中,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分别占 80.0%、8.3%,同时有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占 11.7%。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盆腔 (阴道及宫旁 ),淋巴结转移者与脉管瘤栓、切缘阳性、宫旁或盆腔脏器受侵者的盆腔复发率分别为 72.8%、100.0%,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4.6%、7.1%。结论 子宫颈癌术后以盆腔复发最为常见,有盆腔淋巴结脉管内转移者易出现远处转移。要提高手术成功率必须做到术前诊断与分期准确、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进行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必要的术前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有临床分期、宫旁浸润、手术切缘阳性和淋巴转移等.淋巴转移是宫颈癌的重要扩散方式,与肿瘤的复发和预后有着密切联系.盆腔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患者,单纯手术或单纯放射治疗常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复发率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尽管宫颈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不包括淋巴结状态,但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可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并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鉴于淋巴转移在宫颈癌治疗与预后中的重要作用,现就两者的关系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特征、术后复发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5岁行宫颈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35岁行宫颈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研究组中复发(46例)与未复发(4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影响预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研究组仅阴道不规则流血比例(15.56%)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触性阴道流血、白带增多、腰痛或者腹痛、无症状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初治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宫颈浸润深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研究组和对照组5年生存率的共同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组患者中宫颈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典型。系统治疗后应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进行排查和随访。对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建立系统的防控体系,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的时间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4例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PNI阳性患者19例,发生率7.79%。PNI阳性与淋巴结转移、宫颈浸润深度、宫旁浸润、手术切缘、脉管浸润相关(P0.05);而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无关(P0.05)。PNI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较PNI阴性患者缩短(P=0.001,P=0.002)。COX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早期宫颈癌患者的OS和DFS均与PNI相关(P=0.004,P=0.006);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NI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N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为预防复发,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98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1995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有病理诊断、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的宫颈癌患者42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术后复发23例,401例无复发.对有、无复发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阳性、术后放疗、术后化疗是影响宫颈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阳性、术后化疗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阳性是影响宫颈癌手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994年1月至2001年12月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标准其临床分期为I b1~II a期的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124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3%、61.4%;总复发率为39.5%(49/124),其中复发部位明确的41例患者(盆腔内、盆腔外和盆腔内外同时复发患者分别为25、13和3例)中盆腔内复发率(61.O%,25/41)显著高于盆腔外复发率(31.7%,13/41;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35).根据这一因素,将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髂总淋巴结无转移,104例)和高危组(髂总淋巴结转移,20例),其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和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危组盆腔内复发率为22.1%(23/104),高危组为25.0%(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盆腔外复发率为7.7%(8/104),高危组为40.O%(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以盆腔内复发为主,而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者以盆腔外复发为主.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癌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宫颈癌的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PNI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7例患者中PNI阳性者65例,阳性率14.2%,PNI与肿瘤分期、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相关;且合并的这些高危因素越多,PNI的发生率越高。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分期、肿块大小、LVSI是PNI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NI阳性患者接受辅助治疗比例远高于阴性患者(92.3% vs 64.3%,P0.001)。生存分析提示PNI是影响宫颈癌复发和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PNI与宫颈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是宫颈癌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可用于指导宫颈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Ⅰ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Ⅰ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LVS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著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4%,总生存率为80%;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93%(P<0.05)。结论:LVSI阳性一定程度上能更早地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LVSI阳性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浸润深度更深、分化程度更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卵巢移位的适应证。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9年11月67例子宫颈癌手术中同时行卵巢移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行生存分析。结果 5例(7.5%)复发,其中2例(3.0%)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P=0.017)和分化程度(P=0.001)是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5例复发患者中,4例有脉管内癌栓或淋巴结转移。67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8.4%。结论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病理类型、分化及脉管内癌栓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550例Ⅰ~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64例宫颈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92.2%,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51.6%(P0.05)。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宫颈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脉管间隙浸润相关(P0.05);宫旁组织浸润、转移淋巴结部位、阴道切缘状况、转移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组数,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宫颈深间质浸润(P=0.001)和脉管间隙浸润(P=0.000)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P=0.000)是影响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是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I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I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I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例NE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NECC患者临床分期:Ib1期13例,Ib2期4例,Ⅱa1期2例,Ⅱa2期1例,Ⅱb期1例。病理分型:小细胞癌11例,大细胞癌1例,非典型类癌2例,混合型7例。肿瘤形态:外生型18例,颈管型1例,溃疡型1例,1例肉眼未见病灶为活检发现。21例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证实宫颈深间质浸润者12例(57.1%),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者13例(61.9%),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9例(42.9%)。随访时间7~103个月,21例患者中复发12例(57.1%),死亡9例(42.9%),3例带瘤生存。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56.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6个月,2年累积总生存率为73.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Ib2期、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4cm是影响NE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可改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结论:NECC是宫颈癌的一种极少见病理类型,易发生宫颈深间质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FIGO分期、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与预后相关,辅助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7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患者,先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如盆腔淋巴结阳性,则按传统手术方式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或取样+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如盆腔淋巴结阴性,则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如经病理证实有脉管间隙受侵、间质浸润深、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阳性或手术切缘阳性,则加用放化疗。术后均严密随访。结果参与随访的42例患者中,1例Ⅰb1期低分化、病灶直径2cm的鳞癌患者术中冰冻提示(右侧)闭孔淋巴结有癌组织浸润,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其余41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1例Ⅰb1期低分化、病灶直径2cm的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提示有脉管浸润。未发现宫旁浸润及手术切缘阳性的病例。盆腔淋巴结阳性、脉管浸润的2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化疗。平均随访60~84(71.33±7.77)个月,1例出现复发及可疑肺转移;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1例患者术后5年复查发现鳞状上皮癌抗原升高,但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灶,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患者在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的情况下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可能可行。  相似文献   

20.
卵巢浆液性癌三年生存预后因素的分类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分类树模型探讨影响卵巢浆液性癌3年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1991年1月-2003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初次收治、随诊3年并已有临床结局的81例卵巢浆液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软件建立分类树模型,评价预后因素.结果 采用CART软件建立的分类树模型中,年龄是影响卵巢浆液性癌3年生存的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其他预后因素包括: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残余病灶、术后化疗方法及病理分级.替代变量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年龄的主要替代变量.结论 年龄、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残余病灶、术后化疗方法及病理分级是影响卵巢浆液性癌3年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