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目的评价镇痛泵静脉持续泵注吗啡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8月在本院应用镇痛泵静脉持续泵注吗啡控制癌痛的84例患者进行观察,评估首次疼痛缓解时间、疼痛强度的变化、疼痛缓解率和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前后的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首次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32 min;应用镇痛泵前后NRS评分的均值分别为7.57分和1.87分(P<0.001);全组病例的疼痛缓解率为91.7%;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结论镇痛泵静脉持续泵注吗啡控制难治性癌痛,其首次疼痛缓解时间短、NRS评分明显下降、疼痛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难治性癌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对比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癌性爆发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皮下注射镇痛组(观察组)和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数字分级法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疼痛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3.
吗啡自控静脉镇痛在晚期顽固性癌痛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吗啡自控静脉镇痛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22例,应用PCIA方法治疗,观察疼痛程度(PI)及疼痛缓解程度(PAR),并记录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持续缓解的治疗时间.结果 吗啡PCLA给药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8.45±1.057和2.95±2.42(P<0.05);疼痛缓解程度完全缓解率18.2%,明显缓解率36.4%,中度缓解率31.8%;吗啡PCIA治疗时间平均达1.15个月,疼痛开始明显缓解时间平均为1.12 h.结论 晚期顽固性癌痛治疗中吗啡PCIA给药效果满意,且简单、易行,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口服、肌注吗啡或外用芬太尼镇痛无效时的二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郑暄  王玉梅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94-3797
目的:观察使用病人自控式镇痛泵静脉泵入吗啡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难治性癌痛患者32例,采用PCA泵静脉泵入吗啡注射液止痛治疗。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镇痛过程,评价PCA泵的镇痛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多数难治性癌痛患者对吗啡的需求量增加,使用PCA泵静脉泵入吗啡能快速及有效的镇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PCA泵治疗难治性癌痛,合理控制吗啡使用剂量,操作简单,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能够快速、及时和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对晚期癌症伴癌性腹水致慢性持续性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开放、自身对照研究,对我院晚期癌症伴癌性腹水致慢性持续性中重度疼痛患者45例(采用自行评分法如NRS评分≥6),给予多瑞吉以小剂量25μg/h开始,贴于前胸腹壁,每3天更换贴剂,并酌情调整剂量。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45例癌性腹水致慢性持续性中重度疼痛患者,7天后评价腹部胀痛缓解,显效率84.4%,总有效率97.8%,NRS评分由使用前7.4±0.55下降至第7日的2.8±0.44;4周观察期结束时,患者疼痛控制总有效率(显效和有效)为68.9%。不良反应有嗜睡、便秘、头晕、恶心呕吐等,无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于癌性腹水伴有中重度癌痛的多数患者止痛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能明显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吗啡在重度癌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住院的重度癌痛患者给予吗啡静脉注射,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每15分钟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结果调整吗啡剂量,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在注射三个周期后疼痛降至轻度疼痛或无痛,平均时间45分钟,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24小时内癌痛控制有效率达到100%;在观察的时间内(24小时),不良反应有头晕(3例)、恶心、呕吐(5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静脉应用吗啡在重度癌痛的治疗中,能迅速缓解疼痛症状,降低NR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副反应少且可控制,是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平 《肿瘤学杂志》2016,22(10):861-863
摘 要:[目的]探讨微量泵皮下自控镇痛对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采用微量泵皮下自控镇痛(吗啡+利多卡因+氟哌利多)的晚期癌痛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采用传统镇痛的晚期癌痛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镇静、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1d、第5d、第10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8h的吗啡用量少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问卷功能量表、症状量表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表各方面的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泵皮下自控镇痛能明显减轻晚期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镇静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晚期癌痛患者由口服控释吗啡转换为芬太尼透皮贴剂止痛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40例口服控释吗啡镇痛不满意的晚期癌痛患者,交替为芬太尼透皮贴剂,吗啡与芬太尼贴剂的剂量换算比为100∶1。采用0~10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强度,评分降低≥2表示疼痛缓解有临床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评估分为4级:无不良反应(0)、轻度(1)、中度(2)或重度(3)。结果药物交替后疼痛强度明显降低,转换前平均疼痛评分为5.7,转换后7 d降至3.4。发生至少一种不良反应的患者转换前为37例(92.5%),转换后降至25例(62.5%)。结论将口服控释吗啡交替为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策略。  相似文献   

9.
多瑞吉治疗4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多瑞吉 (芬太尼贴剂 )治疗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4 2例晚期癌痛患者 ,治疗前均为中、重度疼痛 ,使用多瑞吉镇痛治疗 ,每 2 4小时评定疗效一次 ,至少观察 15天。结果 全组完全缓解 5例 (11.9% ) ,明显缓解 31例 (73.8% ) ,总有效率为 85 .7%。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嗜睡等 ,发生率低。结论 多瑞吉治疗中、重度癌痛 ,镇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持续鞘内吗啡镇痛对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3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体内植入鞘内导管外接电子PCA 泵实施持续鞘内吗啡镇痛,记录镇痛前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QLQ-C30生活质量评分,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使用鞘内镇痛后,经1周的剂量调整后,VAS评分为3.12±1.12,低于使用前的8.01±0.81(P<0.05),QLQ-C30生活质量评分为45.52±3.34,较使用前的29.45±2.50显著提高(P<0.05)。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皮肤瘙痒、便秘、头痛和尿潴留,全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鞘内感染。结论 持续鞘内吗啡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费用低廉,操作方便,为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比较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疼痛评分>4的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疼痛滴定后随机分为吗啡组(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组(芬太尼透皮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疗效、镇痛维持时间、爆发痛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吗啡组和芬太尼组的NRS评分分别为(1.9±0.8)分和(2.2±1.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患者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2.7±0.4)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0±0.3)次;芬太尼组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0.14±1.2)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5±0.6)次,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便秘多见,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两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持续静脉泵入吗啡及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癌痛治疗的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epidural analgesia,PCEA)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56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控制疼痛,同时不良反应较大的患者.按入院前后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PCEA吗啡(A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EA(B组)方法镇痛.2组均采用PCEA方法,镇痛液2组均为200ml,A组内含吗啡20mg,B组内含吗啡20 mg,氯胺酮100 mg.采用上海博创电子泵,负荷量为5 ml,背景剂量均为2 ml/h,PeA为2 ml,锁定时间为15 min.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2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后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A组为3.68、3.54,B组为2.26、1.52,2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CA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A组明显多于B组,B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A组明显高于B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适合有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神经丛毁损性治疗前后镇痛效果、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浆胃动素、β-内啡肽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62例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其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6岁.应用多种强阿片类镇痛药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疼痛评分大于5,生存质量低下,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腹腔内感染、脓毒血症及肠梗阻.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观察镇痛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检测血浆胃动素及β-内啡肽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降低,治疗前11点数字疼痛评分(NRS)为7.6±1.2,治疗后第7天为1.1±0.3,疼痛缓解50%(中度)以上的患者占96.8%.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均在3天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生存质量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改善,QOL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在治疗后1天开始明显升高,治疗后3天达高峰,治疗后7天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β-EP水平在治疗后1天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治疗后3天明显升高,治疗后7天高达(336.9±29.4)pg/mL.结论:腹腔神经丛毁损阻滞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上腹部癌痛,提高胃动素及β-内啡肽水平,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可调控输液器持续静脉滴注吗啡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可调控输液器持续静脉滴注吗啡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18例,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持续静脉滴注吗啡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8.72±1.21和2.72±1.54 (P<0.05);其中完全缓解(CR)4 例(22.2 %),部分缓解(PR)9 例(50.0%),轻度缓解(MR)5例(27.8%).疼痛缓解率(CR+PR)为 72.2%.疼痛开始明显缓解时间为0.5-2小时,平均1.2小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和轻度呼吸抑制.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可调控输液器持续静脉滴注吗啡能有效缓解晚期顽固性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经济、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奥施康定起始剂量10mg/12h,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评价镇痛效果、KP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镇痛起效时间41分钟,平均镇痛时间12.6h,日平均剂量69.03mg。31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轻度缓解1例(3.23%),中度缓解4例(12.90%),明显缓解20例(64.52%),完全缓解6例(19.53%),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96.77%。KPS评分:19例(61.29%)升高,9例(29.03%)稳定,3例(9.68%)病情恶化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11例(35.48%)。结论: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时,起效快,镇痛效果满意,副反应轻,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氨酚羟考酮治疗中晚期癌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对44例中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氨酚羟考酮组(A组22例)给予口服氨酚羟考酮片和盐酸曲马多组(B组22例)给予盐酸曲马多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强度(PI)变化,疼痛缓解度(PAR),镇痛有效率及不良反应.两组服药后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镇痛显效率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氨酚羟考酮治疗中晚期癌痛效果良好,安全可靠,是中晚期癌痛止痛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顽固疼痛患者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门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门诊慢性疼痛患者用芬太尼透皮贴剂(Transdermalfentanyl,TDF)的镇痛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416例,其中中、晚期癌症性疼痛占314例,非癌性疼痛102例,使用TDF止痛。对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生活质量评价及用药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癌性疼痛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94±1.15,治疗后降低至1.64±1.71;非癌性疼痛治疗前为7.30±1.54,治疗后降低至1.91±1.53。癌性疼痛的明显缓解率为51.5%,完全缓解为19.7%,总缓解率71.2%。非癌性疼痛明显缓解率为45.0%,完全缓解13.7%,总缓解率58.7%。生活质量治疗前后均变化(P<0.01)。用药的不良反应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相似,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症,但程度较轻;未出现呼吸抑制者。治疗后需停药的患者无身体及精神戒断症状发生。结论:TDF具有无创性、不间断的给药途径,镇痛效果确实,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好,适合门诊、家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消癌平注射液直肠给药配合XELOX化疗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照XELOX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消癌平注射液直肠给药,每次30 min,30 mL/次,1次/d.观察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Karnofsky (KP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4% vs 65.0%,P=0.01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6.7±1.3)分 vs (8.9±1.6)分,P<0.05],KPS评分高于对照组[(74.8±2.6)分vs(67.2±2.4)分,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 vs 58.3%,P=0.812).结论 消癌平注射液直肠给药配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可提高化疗疗效,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芬太尼经皮下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除用于术后镇痛外,还多用于晚期癌症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我院采用芬太尼经皮下患者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晚期癌痛患者采用PCEA的方法进行镇痛治疗.结果癌痛完全缓解32例(64.0%),部分缓解18例(36.0%),缓解率为(100.0%).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毒副作用明显减轻.结论 PCEA治疗晚期癌痛疗效确切,方便、安全,且能增强镇静和抗焦虑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