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5例新诊断MM患者(包括17例复发MM患者)和15例健康供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AMP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NAMPT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NAMPT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新诊断和复发MM患者骨髓NAMPT mRNA中位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供体(P<0.001)。复发MM患者NAMP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新诊断MM患者(P<0.001),与NAMPT蛋白表达结果一致。NAMPT高表达组ISS分期、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p53缺失和骨髓瘤细胞比例较低表达组升高(P<0.001)。与完全缓解组相比,部分缓解组、进展组和复发组患者的NAMP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1)。NAMPT高表达组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27.3和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诊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9例在我院诊断的MM患者,分别检测一线治疗前的1周内、确认获得治疗反应的1周内及确认疾病进展的1周内的RDW水平,将患者分为RDW正常组(≤15.5%,n=133)和升高组(>15.5%,n=146),同时收集患者的治疗反应与生存资料等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DW的预后价值。结果 在获得较好缓解的患者中RDW的水平较基线有明显的变化(P=0.0491),较疾病进展时同样有明显变化(P=0.0314)。在RDW升高组和正常组中位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2个月和46个月(P<0.01),12个月和30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RDW是OS(P=0.0010,HR=2.248,95%CI:1.368 3.694)和PFS(P=0.0000,HR=2.797,95%CI:1.842 4.24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M患者初诊时RDW水平升高提示不良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miR-21的表达水平,研究MM中miR-21与SPRY2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MM患者、15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NC)的门诊患者,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miR-21和SPRY2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iR-21和SPRY2在MM细胞系中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U266用脂质体转染荧光标记的 miR-21 mimic/inhibitor后miR-21的表达。结果 MM组血清循环miR-21的表达水平较MGUS组和NC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miR-21内源性高表达的MM细胞株中,SPRY2明显低表达;反之,明显高表达;荧光标记的 miR-21 mimic/inhibitor,转染效率90%以上,转染mimics细胞miR-21表达量(98.6±14.2)较未处理的U266细胞miR-21表达量(0.82±0.13)升高了120.2倍(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转染inhibitor细胞miR-21表达量(0.37±0.06)较未处理细胞降低了61.9%(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1可能是导致SPRY2在MM中表达下调的一个负性调控因子。miR-21与MM 的发生发展和疾病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MM 患者预后不良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苷激酶1(TK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32例MM患者、20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和同期20例健康人,分析3组β2微球蛋白(β2 MG)、球蛋白(GLB)、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TK1水平差别。根据MM国际分期体系(ISS),MM组分为Ⅰ期、Ⅱ期、Ⅲ期组,分析组间β2 MG、GLB、LDH和TK1水平差别,并对治疗前血清TK1和β2 MG、GLB、LDH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MM患者均接受化疗,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后的TK1表达水平;对不同TK1水平的MM患者中位生存期进行分析,探讨TK1在MM患者治疗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 MM组β2 MG、GLB、LDH和TK1水平高于MGUS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Ⅲ期的β2 MG、GLB、LDH、TK1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治疗前血清TK1水平与β2 MG、GLB、LDH呈正相关(P<0.05);有效组治疗后的TK1表达水平下降(P<0.05);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清TK1<4.97 pmol/L的MM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64.7%,高于血清TK1≥4.97 pmol/L的MM患者(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升高,TK1水平对治疗效果的判定有一定参考意义,并且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疾病治疗、预后转归的关系.收集58例M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SP9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25.205±75.942) vs(85.401±11.261) ng/ml] (P <0.001).HSP90表达水平与MM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分型无关(P>0.05),而与疾病国际分期系统(ISS)的分期、疗效、浆细胞百分比和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蛋白、β2-微球蛋白和轻链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HSP90在MM患者外周血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MM发病和进展,检测外周血HSP90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判断MM患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诊MM患者18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Hcy中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高、低Hcy组,绘制2组患者生存曲线,对比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观察血清半胱氨酸对初诊MM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高、低Hcy 2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Pearson检验进一步分析Hcy与差异因素的相关性,探讨Hcy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高、低Hcy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5-59)和41(7-71)个月,高Hcy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骨病分级,高水平骨髓浆细胞数、LDH、C反应蛋白、Cr、β2-MG、Hcy,低水平Hb、ALB的初诊MM患者的总生存期(OS)显著缩短(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水平骨髓浆细胞数、Cr、β2-MG、低水平Hb、低水平ALB为初诊MM患者O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cy与患者OS非独立相关(P>0.05)。高Hcy组Hb水平明显低于低Hcy组,LDH水平明显高于低Hcy组(均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血清Hcy与Hb呈负相关(r=-0.813,P<0.05),而与LDH呈正相关(r=0.726,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初诊MM患者的生存有相关趋势,受Hb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初诊MM患者,根据外周血CD31、CD45表达情况分为CD31阳性表达78例、CD31阴性表达17例和CD45阳性表达30例、CD45阴性表达65例。收集初诊MM患者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等一般资料,统计随访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1、CD45表达,比较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ISS分期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初诊MM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年龄、ISS分期、骨骼损伤和骨髓浆细胞比例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31、CD45表达与初诊MM患者ISS分期呈正相关(P<0.05)。Kap...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1年8月间收治的34例初诊MM患者资料,根据入院时ALC分为ALC<1.3×109/L(n=15)和ALC≥1.3×109/L(n=19)两组,分析其初发时ALC绝对数与患者性别、年龄、骨髓瘤类型、骨质破坏与否、临床分期、分组以及与血LDH、β2-MG、肌酐、白蛋白水平、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时患者外周血ALC为(0.4-2.9)×109/L(中位数1.3×109/L)。ALC<1.3×109/L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20%)明显低于ALC≥1.3×109/L组(57.9%,χ2=4.9696,P<0.05),同时外周血CD4的表达和CD4/CD8比值显著下调,CD8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髓瘤类型、骨质破坏、临床分期、分组和血清LDH、β2-MG、肌酐、白蛋白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M患者初诊时ALC可作为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分型及疗效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76例MM患者血清VEGF浓度,分析其与MM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分型、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老年组(>65岁)相比,年轻组(≤65岁)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gG型患者血清VEGF水平最高,轻链型次之,IgA型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DS分期Ⅲ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Ⅱ期患者有增高趋势,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SS分期Ⅰ期患者VEGF水平较Ⅱ/Ⅲ期患者低,但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MM患者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VGPR)的患者VEG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而获得PR以下疗效患者的VEGF水平则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根据VEGF的血清水平(≤150 ng/L)将患者分为2组,2组之间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明显差异(P<0.05),VEGF水平高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MM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年龄、分期和分型无明确关系,但与MM患者疗效及生存期具有相关性,是MM患者的危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及其相关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VCAN及其相关分子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其蛋白表达。结果:MM患者治疗有效后,VCAN、FAK、FN的表达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MK及HAS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VCAN、FAK、FN、MK、HAS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未缓解组FAK、FN较初诊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VCAN mRNA相对表达量在ISS分期Ⅲ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较Ⅰ期明显升高(P0.05),但较Ⅱ期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诊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VCAN与FAK(r=0.69)、MK(r=0.67)、FN(r=0.67)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而VCAN与HAS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59,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VCAN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生存期(OS)(P0.05)及无进展生存期(PFS)(P0.05)相关。结论:VCAN及其相关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B细胞成熟抗原(sBCMA)、髓样细胞白血病蛋白-1(MCL-1)与以硼替佐米为基础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3例初治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按照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对比两组sBCMA及MCL-1水平及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治MM患者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无效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BCMA及MCL-1预测初治MM患者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无效的效能。结果 有效60例,无效组23例。有效组sBCMA及MCL-1水平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比例[33.33%(20/60)]低于无效组[78.26%(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BCMA及MCL-1水平升高、ISS分期Ⅲ期均是初治MM患者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sBCMA...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及与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探讨以上指标在ITP患者发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该院血液病科收治的初诊患有ITP的住院患者35例,治疗前PLT<30×109/L(ITP治疗前组),治疗后PLT>50×109/L(ITP治疗后组);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reg和Treg细胞的表达,采取流式Aimplex法检测外周血IL-10、TNF-α水平。分析ITP患者治疗前后Breg、Treg表达与IL-10、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reg细胞占CD19+细胞的百分比及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在ITP治疗前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治疗后组较健康对照组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TP治疗后组较ITP治疗前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6917,P<0.01),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632,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治疗前组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降低;与ITP治疗前组比较,ITP治疗后组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471,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治疗前组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ITP治疗前组比较,ITP治疗后组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Breg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对Treg细胞的表达进行调节,Breg、Treg细胞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ITP的免疫调节与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营养指数(PNI)、控制营养状况(CONUT)及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初诊74例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上述3个指标与患者性别、血清钙、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各指标不同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775、3.5及0.175。根据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统计分析显示患者白蛋白水平在不同组间均存在差异(均P<0.05)。此外,高PNI组与低PNI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高FAR组与低FAR组患者性别分布存在差异(P<0.05)。PNI升高、CONUT及FAR降低的患者生存率更高(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血肌酐、P...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BT-H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应用SYBRGreenI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了4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B7-H1 mRNA的表达情况,跟踪检测了10例复发患者BMMNCB7-H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40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B7-H1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治AML患者BMMNCB7-H1 mRNA表达阳性,但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复发时B7-H1 mRNA表达水平较初诊时明显升高。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CD34抗原阳性与否均无相关性,但与治疗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诱导化疗后未获完全缓解(CR)的患者,其治疗前B7-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结论:初诊AML患者BMMNC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在诱导化疗后是否获得缓解呈负相关。B7-H1基因表达水平有可能用于预测AM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31例MM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BAFF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MM患者血清BAFF含量与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血清BAF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LDH、β2M浓度呈正相关性。结论:MM患者的血清BAFF蛋白表达水平有异常改变,说明BAFF可能参与MM的发病;BAFF表达水平也许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corRNA-335(miR-335)表达及甲基化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3例MM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335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miR-335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43例MM患者PBMC中miR-335的表达水平为34.8(15.3,84.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69.4(63.3,780.2),Z=4.384,P0.05。11例MM患者(25.6%,11/43)呈现完全甲基化,其余患者均为部分甲基化,而23例体检健康者(76.7%)呈现完全非甲基化(Uc=6.62,P0.05)。初诊MM患者miR-335表达量高于复发/进展期患者(Z=2.309,P0.05),但复发/进展期患者中miR-335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75%)高于初诊患者(25%),T=24.5,P0.05。MM患者miR-335表达水平与轻链λ浓度呈相关性(r=0.51,P0.05)。结论 MM患者miR-335表达水平和甲基化可作为MM潜在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免疫水平、生存时间相关。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初发MM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MM患者与健康者NLR水平,分析MM患者NLR水平与免疫水平、生存时间相关性。结果 MM患者NLR水平要显著高于健康者(P0.05);MM患者NLR水平与免疫功能水平呈负相关;MM患者NLR水平与OS呈负相关性。结论 MM患者NLR水平越高,患者免疫水平越低;MM患者NLR水平与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性,提示NLR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合并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160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骨髓、皮肤和其他部位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是否合并淀粉样变性分为两组,即合并淀粉样变性的MM(MM+AL)组和M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0例初诊MM患者中,MM+AL组42例,MM组118例。在临床特征方面,MM+AL组的受累轻链与非受累轻链差值(dFLC)明显高于MM组(P=0.039)。诱导治疗后MM+AL组较MM组有更高的总缓解率(85.7%对79.7%,P<0.05)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76.2%对55.1%,P<0.05)。中位随访26(0.25~41)个月,MM+AL组与MM组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的OS优于未移植组患者(P值均<0.05)。MM+AL组心脏受累患者的预后较MM组和MM+AL组非心脏受累患者差(P<0.001),中位OS时间仅为13个月。结论MM+AL患者和MM患者的鉴别诊断需行组织病理活检,尤其是dFLC明显增高患者。MM+AL组患者4个疗程诱导化疗后总体缓解率较MM组更高。MM+AL组累及心脏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检测microRNA-21(miR-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表达水平,分析miR-21表达水平与临床Durie-Salmon(D-S)分期法和常用肿瘤负荷指标血浆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相关性,探讨miR-21在M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收集43例M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标本,用D-S分期法对MM患者进行临床分期,行髂骨穿刺获取BM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MMNC中miR-21表达同步抽取外周血,检测β2-MG水平。结果表明:①miR-21在MM患者BMMNC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复发/难治组MM患者miR-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初治组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M患者化疗后miR-21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减低(P<0.05),其中以化疗有效组减低最为明显(P<0.05),无效/进展组miR-21表达水平化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③miR-21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程D-S分期和血浆β2-MG水平有相关性。结论:miR-21过表达在MM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致癌基因作用,与MM肿瘤细胞的增殖、化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有密切关系;miR-21表达水平与血浆β2-MG水平、临床D-S分期呈正相关,可能成为判断MM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期因子(midkine,M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Yascula F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新生、临床预后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MM患者和20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MK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骨髓MNC中MK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MK和VEGF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92,P〈0.01)。MK和VEGF的表达在Ⅰ期和Ⅱ期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Ⅲ期患者MK、VEGF表达均较Ⅰ期和Ⅱ期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前后骨髓MNC中MK、VEGF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MK、VEGF高表达可能与MM血管新生、病情进展有关,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监测MK和VEGF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MM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