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图们江中游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o、Cu、Ni、Pb、Zn的含量,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的浓度在0.48~241.81 mg/kg之间,平均浓度的高低顺序为As、Pb、Zn、Cu、Ni、Cr、Co、Cd; 8个采样点中,白龙(T5)、日光(T6)、图们公园(T7)3处采样点的污染较为严重; 地积累指数(Igeo)评价结果显示,污染程度的高低顺序为Pb、Cd、Cu、As、Ni、Co、Zn、Cr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后的BCR三步法对图们江中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u、Zn、Pb、Cd)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对残渣态和重金属总量进行微波消解,然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图们江中游的7个采样点中,日光采集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u、Pb、Zn的质量分数最高;Cr、Zn、Pb、Cd各形态所占比例相近,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u在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比例较高,存在潜在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 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 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的 75.80% ~85.06%;闭蓄态磷(Oc-P)是无机磷的主要部分,占总磷的 26.64% ~58.70%;铁结合态磷(Fe-P)和有机磷(O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P)的主要形态,其中七星码头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高达 286.92~980.84mg/kg,占总磷的 50% ~61%,是 8个采样点中最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会仙湿地上覆水的总磷主要来自沉积物 0~15cm的生物可利用磷,且其中铁结合态磷是主要来源;沉积物总磷与其他形态磷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对兰坪铅锌矿的开发带来水体污染的现实,对表层底泥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沿河流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底泥中重金属以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米, 为较强的离了键结合态,在氧化还原电位正常及水中有足够氧时不易释放,但当水中溶氧减少或水中PH值减少时将会引底泥中重金属释放,造成水体污染,因此,提出沿河各污染源必须控制耗氧物质及酸性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5.
以图们江下游的地质构造为基础,论述了该地区海平面的变动和图们江下游河道的变化,进而将图们江下游的景观划分为山地景观和平地景观,并详细介绍了风成沙丘、沼泽和泻湖、河口三角洲等主要地貌类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子表及单位面积旱田食物生产公式进行区域修订,比较分析了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中国、朝鲜、俄罗斯)10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一侧的林地、水田面积有所减少,草地、旱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下降了5.26%;朝鲜一侧的各生态系统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ESV上升了21.8%;俄罗斯一侧的森林、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则减少,ESV上升率为5.66%.  相似文献   

7.
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图们江流域下游敬信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为目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选取典型性景观生态学和人文经济等12个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现状值,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最终使用综合评价法对敬信湿地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敬信湿地的生态安全度在5.810左右,处于预警状态,急需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SMT法对红枫湖水库库区沉积物与消落带土壤中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钙磷(Ca-P)等5种形态磷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中TP含量在330.3 mg/kg~933.6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559.5 mg/kg,而沉积物中TP含量在630.2 mg/kg~2 074.5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 380.4 mg/kg,远高于消落带样品总磷含量,表明进入水库水体中的污染物大部分经过迁移沉积于水库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与消落带土壤中,各种形态P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沉积物中IP/TP(约82.6%)高于消落带土壤(约67.7%);沉积物中IP主要为Fe/Al-P(约59.0%),Ca-P占IP比例为40.1%;消落带土壤Fe/Al-P占IP约63.0%,Ca-P占IP约33.4%;沉积物中活性磷 (OP+Fe/Al-P)平均含量约923.8 mg/kg,占TP约67.4%,而消落带土壤活性磷组分(OP+Fe/Al-P)平均含量约421.8 mg/kg,占TP平均比例为75.6%。  相似文献   

9.
以图们江流域7个气象站1965— 2018年共54年的年平均气温数据为研究数据,运用EOF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 - Kendall检验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从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突变等方面研究了图们江流域的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合成分析研究了气温对海洋环境的响应,并结合R/S分析预测了图们江流域的气温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965— 2018年图们江流域的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 流域内的升温率为0.261 ℃?10a-1,该值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升温率一致; 流域内气温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91年; 1998— 2018年出现气候变暖停滞现象,其中1998— 2012年呈降温趋势,这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定的“全球变暖间断期”一致; 流域内未来15~20 a的气候变化趋势与1965— 2018年的趋势相反,即存在降温趋势,但这仅是变暖大趋势下的短期扰动; 黄海和东海局部海域的海温下降以及海温周期变化是图们江流域的气候出现变暖停滞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60—2005年河东、珲春、圈河3个水文站的径流监测资料,对图们江下游流域近50年径流的年际、年代、年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上看,河东站年际径流变化最剧烈,其次是圈河站,珲春站相对较稳定;从年代变化上看,河东和圈河水文站有很大的相似性,年代径流变化趋势为"多—少—少—少—多",而珲春水文站的年代径流变化趋势则为"多—少—多—少—多";从年内变化上看,珲春水文站各月径流变差系数最大,河东、珲春、圈河3个水文站年内径流主要集中在5—9月份,这5个月的径流总量占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9.57%,75.91%,78.65%.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中下游底泥中的重金属与有机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淮河中下游底泥6种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初步认为底泥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淮河淮南段的平圩和洛河一带,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带,伴随有有机污染物的综合污染;大部分重金属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有机质也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图们江下游敬信地区是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离日本东海14km,该地的自然景观复杂多样,很少受到人为影响,几年来,根据本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景观的特性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战略,本文根据他人的研究,并经过详细地野外调查提出了建立保护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用奇异谱(SSA)分析了图们江下游地区近46年的气温和降水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年际振荡.气温低频振荡周期主要是4年、3年、8年,降水低频振荡周期分别为准2年和3年.  相似文献   

14.
淮河中游弯道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对淮河中游的弯道分布及弯曲半径、中心角、曲折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弯道的断面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伦洲段通过整治与疏浚仍达不到航道水深要求,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戴家洲河段来水来沙特点分析表明,本河段具有明显的平原河流特征,水流易受地形影响,河段年际间来水来沙存在较大的变化,来沙以流域产沙为主,河段内造床起主导作用的是悬移质泥沙运动.河段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洪水河势基本稳定而中低水滩地则冲淤变化不定,池湖港心滩基本稳定,巴河边滩发育和冲蚀交替,戴家洲洲头不断变化,直港直水道和微弯水道特征不断转化交替,巴河边滩的消长、戴家洲洲头的进退和直港滩槽演变密切相关,戴家洲直港浅滩位置多变且呈洪淤枯冲规律.结合三峡水利枢纽的蓄水运用,对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17.
非点源污染是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当前流域水质管理的重要难题,然而目前关于非点源磷负荷对水质的影响研究尚少.选取汉江中下游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TM影像、DEM、土壤、水文、气象等环境监测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SCS模型和负荷输出经验方程,估算了研究区内非点源磷负荷,结合2007年点源排放的调查结果,在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汉江中下游的一维水质模型,并利用2007年研究区内16个水质断面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7年汉江中下游平均非点源磷负荷量达5 381.30t,迁移进入河道后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在60%左右,其中农业非点源和城市非点源影响尤其突出,已成为汉江中下游最主要的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