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花China     
青花瓷器在元代最为经典,明清时蓬勃发展,以白地蓝花为主要特征。青花瓷器也是中国对海外影响最大的瓷器品种之一。据《瀛涯胜览》中"爪哇条"记载:"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而日本的小林太市郎更是在《罗可可的形成》一文中所说:"当时能提供这种充实的曲线之模范只有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特别是柔软的瓷器的曲线……,这种罗可可啦线,它保存了中国瓷器的优雅端庄气派,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日本人进而称明代的青花瓷为"素肌玉骨"。从古至今,这种又名"釉下蓝"、"釉里青"和"白釉蓝花"的釉下彩瓷器,仿佛有种魔力令不分国籍的人为之痴迷。古老的艺术精粹与现代设计间之是否真的冲突?青花瓷器明净、素雅、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旧时多为文人们赏玩、赞美和典藏,甚至有文人亲自参与创作,这也是使这原本简单的陈设品,变得饱含意境和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宝玉石》2013,(3):108-109
青花瓷引领"铂彩"新风尚青花瓷,又叫白地青花瓷器,是应用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涂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是最代表中国瓷器文化的精品。现代烤彩是将环保材料环氧树脂研磨调配后,填充于贵金属上的线刻图案中,经过高温淬烤,使其牢固地与贵金属结合。因其有烤制的特性及丰富的色彩表达,故名"烤彩"。宝福珠宝将该工艺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活用品》2014,(6):93-93
传统瓷器装饰手法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种,景德镇将前者称为“里绘”,品种除却最为常见的青花、釉里红外,还有釉下褐彩、釉下褐绿彩、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对,旧时景德镇又有“表绘”之称。与釉下彩不同,釉上彩装饰特点有三:其一,均为低温二次烧成;其二,彩料的广泛应用,成就高温釉下彩不能达到的鲜艳呈色:  相似文献   

4.
铜餐具 现在不少人使用铜餐具、铜壶、铜匙、铜火锅等。在铜餐具表面上,常可看到一些蓝绿色的粉末,人们叫它铜锈。它是铜的氧化物,是无毒的。但是为了清洁起见,在装食物前,最好还是将铜餐具的表面用砂纸磨光。 瓷器餐具 瓷器过去被公认为是无毒餐具,但近年来也有瓷器餐具使用中毒的报告。原来有些瓷器餐具的漂亮外衣(釉)中含有铅,如果烧瓷器时温度不够或者涂釉配料  相似文献   

5.
我是《烹调知识》杂志十多年的老读者。去年贵刊在第一期上刊登了署名为湖北余远武同志的“皮条鳝鱼”一文,拜读后,对文中加放蛋清之说不敢苟同。 “皮条鳝鱼”是荆州地区〈即荆州沙市〉的传统名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段段鳝鱼似竹节,故原名竹节鳝鱼。后来沙市义森酒楼的掌勺曾友海师傅对其烹调技术加  相似文献   

6.
花鸟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发展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艺术家绘画传达,不由让人们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当代陶瓷中,由于颜色釉的色彩比较丰富,且瓷器晶莹剔透,能够深深地吸住广大人民的眼球,因此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正"皮条鳝鱼"是荆州古城的四大名吃之一,也是湖北的一道传统名菜,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四方来客的喜爱。前些日子,路过荆州,不禁亲自去品尝了一番。"皮条鳝鱼"属于典型的鄂菜,听其名便知它是一道鳝鱼宴。鳝鱼,又称黄鳝、鳝鱼、罗鳝、蛇鱼、常鱼等,主要生活在水边泥洞和石缝里,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各地都将它视为难得的美味。可清蒸,可水煮,可爆炒,可煲汤,而"皮条鳝鱼"则采用两道不同的温度油炸而成,因其制熟后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china。英文china的意思有二层,一是中国、一是瓷器。过去,在西方人的眼中,瓷器就是中国,中国代表瓷器。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名气之响之大之盛。从广义的范围讲,中国瓷器就是名牌,世界名牌。 今天,名牌已经演义成为企业的金字招牌,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信誉的象征,畅销的保证等具体而实在的内容。有这样一个共识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谁拥有名牌,谁将  相似文献   

9.
食用鳝鱼四须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死的鳝鱼不能食用鳝鱼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中医认为鳝鱼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温,具有补虚损、强筋骨、去风寒以及显著的降血糖等功效.但是,鳝鱼必须食用活的,已经死的鳝鱼是不能食用的.  相似文献   

10.
危贵茂 《肉类工业》1998,(12):32-32
鳝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能;对小儿疳积、盗汗、中耳炎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业的发展,鳝鱼的养殖与产量均有较快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水产鱼类之一。经速冻加工后,为远销及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黄鳝又名鳝鱼,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于海参。小暑前后,鳝鱼正值繁殖期,这时候的鳝鱼最肥壮、营养最高。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下面介绍它的美食方法: 一、炒软兜  相似文献   

12.
正鳝鱼,因其色黄为多,故民间通称黄鳝,历代好嗜之士又赐别名曰:"微鳞公子""粽熬将军""地精""土龙"等,以其体长,美称为"单长福",又因其曲拱腹部亦名"护子鱼";乾隆时,扬州厨师把黄鳝切段和猪肉同烧,取名"龙虎斗",曾博得龙颜大喜。这菜名传到广东,被粤菜移植,就用蛇肉和猫肉同烹,亦叫"龙虎斗",竟蜚声海内外了。鳝鱼味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动物性烹饪原料,中医认为有"补中益气"之效。早在明代,古籍《名医别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盛产瓷器的国家,我国的陶瓷业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我国烧制的瓷器享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盛名。陶瓷制品装饰手法很多: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及浮雕等,其成品应用范围也很广,如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杯、盘、碗及装饰用工艺品等。其中装饰艺术采用陶瓷技术难度较高,工艺复杂。它们都是通过高温烘烤(烧制)使得表面装饰图案固着于釉上(下),其烧制要求及所用的装饰颜料要求很严格,否则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与外观,尤其像较大幅面的瓷板画烧制起来较为困难。我们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仿瓷工艺技术与丝网印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每到一座城市,我最喜欢寻找的便是最具有市井气息的老街,越原汁原味越好.在重庆,我来到了素有"小重庆"之美誉的磁器口古镇.走进磁器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石狮,古色古香、高大雄伟的牌楼上凹刻着"磁器口"三个金字,浓郁纯朴的明清古风迎面而来.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城西14公里的沙坪坝区东北部嘉陵江畔,这里是"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胜地.磁器口原名龙隐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在明朝已是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业之故.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创建了"蜀瓷厂",瓷器业鼎盛时达70余家.后来,龙隐镇被改为磁器口;再后来,因"瓷"字通"磁",龙隐镇便叫磁器口.  相似文献   

15.
鳝鱼,又称长鱼,是湖北江汉平原富有的鱼类资源,而鄂北厨师则最擅长烹制鳝鱼肴馔,现选具有孝感地区特色的创新鳝鱼菜肴数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千峰翠黛、如玉如冰的瓷器,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今天,走向了世界,瓷器的形体语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通用语言.现代瓷器日臻完美,其中蕴含的神韵,怎样才能让人们更直接更简单地接受呢?瓷器的包装设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烧马鞍桥     
烹制鳝鱼,吃鳝鱼.这对江南水乡的主妇们来说,就如同北方大嫂子们制面食品一样寻常.特别是鳝鱼的盛产区江淮一带,主妇们精于鳝鱼作肴,她们巧手翻新,可烹制出几十种菜肴,如炒鳝糊,长鱼炒虾仁、炒软兜、白烩脐门、烧鳝段等,味美形佳,十分适口.  相似文献   

18.
左子霖 《模型世界》2013,(12):98-101
陶瓷是中国的象征之一,从英文将china代表中国就可见一斑。陶瓷通常给人以温润的感觉,但是有—种陶瓷的表面却布满了裂纹,使得陶瓷出现了一种另类风格,这种现象被称为开片。陶瓷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个缺点,然而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制出了开片釉(即  相似文献   

19.
“皮条鳝鱼”是湖北沙市的传统名菜,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此菜叫“竹节鳝鱼”,因菜中的段段鳝鱼形似竹节,故名.皮条鳝鱼系选用当地水田、湖沼中的四~六月所产黄鳝为主料,经剖腹、去骨后,切成二寸多长、四分宽的鳝段,外裹湿淀粉,分两次用旺火油炸而成.此菜烹制精细,外  相似文献   

20.
一分钟斩杀鳝鱼18条,刀刃落点处的精确以毫米处为记,如此了得的快手和刀功,又岂是简单的"眼明手快"而能为?走近邹志平,走近他"大刀快速杀鳝鱼,爆鳝花"的绝技功夫,看斩鱼快手究竟有多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