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总结联合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Ⅲ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12月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2例。全组均为男性。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5岁。术前CTA发现1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15mm,另1例破口在左锁骨下动脉根部。夹层均不同程度逆向剥离延及主动脉弓。手术分期进行先行颈部动脉重建,12h内再行腔内隔绝手术。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周出院。出院前CTA无内漏发生和支架移位。随访2例,随访时间1个月,无特殊不适。结论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Ⅲ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体化护理管理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13年4月行腔内隔绝术手术治疗的8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管理的情况,其中5例患者先行颈部血管搭桥,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7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结论整体化护理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治疗方案更好地实施,改善患者的住院体验,提高满意度,使患者很好地配合临床治疗,促进患者全面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意义。方法:对59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全部释放成功,无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隔绝术,4例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42例手术成功,无1例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随访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对56例行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56例,46例仅使用1支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6例使用2支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4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2例分别于术后6、11个月再发Stanford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再次行腔内治疗,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ebadeyⅢb型)带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和围手术期的监护效果。方法10例患者术前给予绝对卧床、降血压、镇痛等综合治疗。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随访4~12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治疗、手术前及手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精心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3月本院胸心外科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术中在DSA引导下采用覆膜血管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术后随访CTA。结果:42例移植物均成功释放。1例因手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细小,未能植入22#覆膜支架血管,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为术中见左椎动脉优势型,中途停止手术,改为血管置换、象鼻支架支架置入术。全组患者死亡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术后发生内瘘3例(包括1例术后并发主动脉食管瘘而死亡);术后出现截瘫1例;1例再发主动脉夹层。其余随访患者术后未出现与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总体生存质量较好。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随访;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内瘘是该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其预后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2例(男84例,女18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TA)、经胸心脏超声(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进行评估。术中穿刺左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102例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24个月),99例行CTA复查,有3例病人在术后1个月死亡。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带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34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4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全麻下行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实行了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因为导丝不能进入真腔而放弃腔内手术,未出现死亡现象,术后疼痛症状即刻得到改善,高血压在1周至半年左右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3—29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25例行CT复查,9例行DSA复查,结论带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5月-2010年2月腔内隔绝术治疗10例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将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口,1例支架未能完全封闭漏口、内漏明显。随访12~18个月,患者全部存活。结论血管腔内置入带膜人工血管支架式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5月-2010年2月腔内隔绝术治疗10例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将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口,1例支架未能完全封闭漏口、内漏明显。随访12~18个月,患者全部存活。结论血管腔内置入带膜人工血管支架式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本院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患者行整体护理。结果4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1例不明病因于手术后第3天死亡,1例合并急性动脉瘤,术后再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其他2例术后15d康复出院,合并急性动脉瘤者第2次术后20d出院。术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CT追踪随访,未发现移植血管移位,无内瘘现象,患者血压稳定,身体状况及日常生活均正常,自我护理能力强。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本院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患者行整体护理。结果 4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1例不明病因于手术后第3天死亡,1例合并急性动脉瘤,术后再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其他2例术后15d康复出院,合并急性动脉瘤者第2次术后20d出院。术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CT追踪随访,未发现移植血管移位,无内瘘现象,患者血压稳定,身体状况及日常生活均正常,自我护理能力强。结论 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4月~2005年1月行腔内隔绝术的4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及1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动脉假腔立刻消失,患者痊愈出院。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及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选择与病变胸主动脉相匹配的移植物,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态监视下,经股动脉导入,当其延降主动脉到达左锁骨下动脉以远时,将移植物从导管内释放,释放后再次行主动脉造影,确定移植物有无扭曲、移位。结果 10例患者成功植入11枚支架,术后7 d、3个月复查胸腹部增强CT和多普勒彩超示:支架无扭曲、移位及内漏。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以及评价其效果。方法:采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对手术时机、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5例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立刻消失,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大动脉瘤具有安全、创伤少、效果确切等优点,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开展腔内隔绝术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覆膜支架于腔内隔绝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52例主动脉夹层3B型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9例,对他们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结果:50例成功施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手术后的造影证明了夹层裂口完全封闭以及内漏的现象显著减少。在术后回访1—24个月中,1例在1个月内发生死亡,术后1年后主动脉均没有发生病变。结论:运用覆膜支架于腔内隔绝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比较好,具有安全、微创和高效的特点。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低,而且手术成功率比较高、生存比率也高。  相似文献   

19.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指征、方法、疗效。 方法 :1例高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DeBakeyⅢB型 )在主动脉造影 (DSA)动态监视下 ,用 1 30mm× 4 4mm涤纶人工血管内支撑复合体经左髂外动脉导入 ,对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隔绝治疗。 结果 :术后即刻DSA示原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封闭 ,夹层假腔不再显影。患者术后次日进食 ,1周出院。术后 1周及 1个月多普勒和CT血管造影 (CTA)复查显示 :移植物通畅 ,内径36mm ,支架无扭曲及移位 ,无内漏发生 ,假腔内充满血栓。 结论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适合于腔内隔绝术治疗。该方法具有微创、便捷和疗效确实的优点 ,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0.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疗效 ,探索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对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在本中心接受腔内隔绝术的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116例 ,按照术后 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 1次的方案进行随访 ,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10 0例患者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5 .4± 11.2 )个月 ,围手术期死亡 6例 ,随访中死亡 2例 ,2例术后再发 Stanford A型夹层行 Bentall手术后治愈。其余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无与 TAD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6 7例术后随访 12个月以上者 CTA随访表明 ,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缩小 ,移植物位置、形态良好 ,瘤颈无显著扩张。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 ,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 ,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 ,该方法的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