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5月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损伤24 h内,n=40)和对照组(损伤24 h后,n=32)。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记录患者肺部感染率、感染控制率、控制感染时间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40.63%,而感染控制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30.77%,且观察组控制感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及活力和精力评分分别为(15.28±3.10)分、(14.21±2.17)分、(16.28±3.21)分、(15.20±2.10)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7±2.04)分、(10.28±1.74)分、(12.20±2.41)分、(12.18±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DT)在ICU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行气管切开的ICU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试验组(PDT组)和传统气管切开组(ST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出血及皮下气肿的发生率、脱离呼吸机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气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结果:ST术后切口出血及皮下气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DT术(P<0.05);PDT组患者平均脱机时间明显短于ST组;PDT组患者术后气管狭窄明显低于ST组.结论:对ICU昏迷患者,PDT术的切口出血、皮下气肿、气管狭窄等并发症较ST术少,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12间在急诊科室以及ICU内需要接受气管切开的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2组。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费用、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渗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术后并发症、创伤性、操作性上具有与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相同的优势,但是更加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另26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和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结果:PDT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等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较传统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更快捷有效、准确性更高、并发症更少的人工气道建立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感染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患者246例,其中行气管切开61例做为研究组,未行气管切开185例做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2组肺部感染情况比较,研究组肺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是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发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颅内压监护置入及行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治疗方式划分为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32例和颅内压监护置入联合去骨瓣减压组(观察组)32例,比较分析两组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GCS评分较对照组(9.42±1.31分)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肾功能损害1例和电解质紊乱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较对照组(34.3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8例、植物生存3例和死亡1例,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压监护探头置入及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良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wist,PT)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95例行气管切开sTBI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行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术)和观察组(47例,采用PT),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及瘢痕大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具有床旁操作、时间短、切口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美观等优势,在sTBI患者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器械,气管内置入导丝,引导扩张器和扩张钳,钝性扩张气管前组织及气管环间膜,对32例困难气道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结果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均顺利完成.结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切口愈合后疤痕不明显等优点.适用于困难气道需要气管切开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期鼻插管替代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5例病人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n=29)和气管切开组(n=26),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气管插管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狭窄发生率均较气管切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插管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较早拔除人工气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气管切开术,可取代气管切开术进行长期机械辅助呼吸,效果良好,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T)在手术操作和并发症上的差异,探讨其在危重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急诊拟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OT组15例行传统气管切开术,PDT组15例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PDT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OT组,术后1 h心率和收缩压也明显低于OT组(P均〈0.05),但两组术后1 h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在紧急抢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中应用超声探查及引导穿刺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共51例,其中瓣膜置换术后20例,主动脉夹层(De BakeyI型)术后1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3例。根据切开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术切开(sT)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58.0±15.2)岁;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FOB-PDT)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63.5±13.5)岁;超声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US-PDT)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64.5±10.2)岁。比较3组手术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PDT均顺利完成,ST组中手术失败1例。总体出血事件ST组为41.18%、FOB-PDT组9.53%、US-PDT组7.70%(P=0.038),纵隔感染发生率sT组17.65%、FOB-PDT组及US-PDT组均为0%(P=0.046),差异有统计意义。3组气管内导管保留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及术中低氧血症、气胸、皮下气肿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组1例后期发生气管狭窄。结论PDT结合实时超声检查能够提供颈部解剖信息,指导穿刺部位选择,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应用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操作难度,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本院符合研究条件的9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2组:早期气管切开组(早期组,47例)和延期气管切开组(延期组,45例)。早期组在入院3天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延期组在入院7天左右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第14天时的GC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CRP和PCT均有升高,入院第14天,早期组的CRP和PCT的表达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少于于延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延期组,GCS评分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SDT)在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到本院就诊的55例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的不同分为PSDT(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组32例,OT(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组23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中缺氧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PSDT组手术切口长度(15.0±0.7)mm、手术时间(9.6±1.1)分钟、出血量(6.0±1.2)ml、术中缺氧时间(6.5±1.9)秒,均小于OT组的(35.2±3.6)mm、(30.3±2.3)分钟、(22.2±2.1)ml、(16.1±1.1)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简单、快捷,并发症少,在危重症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开展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ICU病区符合气管切开手术指征危重患者30例,采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手术均在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完成;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6.0±0.5)min,术中出血量极少,均为Ⅰ度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谨慎操作,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2006年5月~2013年5月对65例危重病患者施行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气管前壁造口,扩张钳逐步扩张,导丝引导下放入气管切开套管.结果 6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9~45 min,(19.7±6.9) min.术中出血量〈10 ml.65例术后气管切开套管处皮肤一直保持清洁,未发现窦道及周围软组织感染.拔除气管切开导管后31例随访12个月,无气管狭窄、发音异常等并发症出现,美容效果良好.结论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对于ICU中的危重患者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气管切开组(测定组)和非早期气管切开组(对照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1周后的GCS评分变化,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死亡的发生率,评价患者预后。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 11.0软件包完成统计。结果 测定组患者1周后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292,P〈0.05);测定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正确把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及早行气管切开对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肺呼吸功能有积极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救治重症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救治重症颅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OT组与PDT组并发症发生率、操作相关病死率和操作时间。结果 PDT组无1例发生操作相关死亡,仅1例发生并发症;OT组不同程度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发生拔管后猝死;PDT组操作时间较OT组明显缩短。结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颅脑疾病患者中应用具有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及操作相关死亡率低的优点,利于重症颅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传统切开跟腱吻合术、经皮微创跟腱吻合术以及应用跟腱吻合器有限切开术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年12月-2010年3月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采用传统切开跟腱吻合术23例(传统切开组),经皮微创跟腱吻合术23例(经皮微创组),应用跟腱吻合器有限切开治疗23例(有限切开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经皮微创组及有限切开组住院时间及失血量明显优于传统切开组(P<0.01)。术后传统切开组发生2例(8.7%)切口感染坏死,其余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切开组术后腱旁组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经皮微创组及有限切开组各1例(4.3%)发生跟腱再断裂,传统切开组跟腱再断裂发生率(0)低于其余两组(P<0.05)。6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12个月3组踝关节AOFAS评分均>90分,较同组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新鲜跟腱断裂,有限切开或经皮微创手术方法创伤小,伤口愈合好,住院时间少,术后腱旁组织并发症少,但跟腱再断裂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进入ICU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进入ICU监护,按照进入ICU监护的时间早晚分为早期组(n=52)和晚期组(n=44)。6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进行评分,并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GOS评分情况比较结果显示,早期组患者良好率为32.7%,明显高于晚期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死亡率为13.5%,显著低于晚期组死亡率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肺部感染、高钠血症、脑性盐耗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ICU监护,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ICU重症患者应用经皮气管切开术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应用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方法对对照组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应用经皮气管切开术对观察组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及切口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0%相比,观察组发生率3.3%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皮气管切开术对ICU重症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