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近600年旱涝时间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编,建立了山东省12个地区近600年旱涝等级序列,提出了数据序列灾变时间分维数诸的方法与步骤,计算各地区大旱,偏旱、正常、偏涝、大涝5种级别的序列分维数,讨论了全省旱涝演变人构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600年来巢湖流域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历史文献中的水旱灾害记录,重建巢湖流域1370~1988年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并进行连续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近600多a来,巢湖流域涝灾和旱灾发生的频率几乎相当,平均为2.28~2.40 a一遇;但特大涝灾和大涝灾的频率远高于特大旱灾和大旱灾。巢湖流域水旱灾害存在准周期的变化,主要为:2~3、7~10 a,这与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变化步调基本一致。自然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影响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东江流域近50年旱涝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东江流域57个站点1957~2010年逐月降雨数据,对比分析SPI和Z指数两种方法在流域旱涝等级划分中的应用,揭示流域近50 a来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 SPI和Z指数两种方法计算旱涝指标所得结果差异度较小,均能较好地反映流域历史实际旱涝状况,Z指数对极端旱涝等级具有更好的指示作用;2近50 a来,流域各年代旱涝交替明显,偏涝和重涝多于偏旱和重旱;3流域汛期、非汛期和全年旱涝分布形态在空间上有较好的一致性;4近50 a来,流域总体上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变化趋势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时空序列预测分析方法在华北旱涝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革丽  杨培才 《地理学报》2003,58(Z1):132-137
论述场时间序列(时空序列)分析问题的提出以及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状态空间重构理论和嵌入定理,参考单变量时间序列状态空间动力学预报模式,给出场时间序列的动力学预报方法的基本思想和预报思路,并尝试应用于我国华北地区5年、10年和20年尺度旱涝的长期预测试验中.初步的预测结果表明,场时间序列方法对其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我国华北地区5年及20年的旱涝等级为正常,近10年的旱涝等级为正常略涝.  相似文献   

5.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健  满志敏  肖薇薇  申震洲 《地理研究》2013,32(9):1579-1590
据清代各县级政区的历史沿革,及现存历史文献资料的详细程度,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结果显示:旱涝序列存在21年、70年、114年左右的多年代际尺度周期信号;1644-1683年、1737-1775年、1885-1921年为多雨期,1684-1736年、1776-1814年、1922-2001年为少雨期;目前黄河中游开始进入雨涝多发期;1815-1895年旱涝波动频繁,气候进入不稳定期;过去366年存在2个由干旱转为雨涝期的气候突变点,分别位于1723-1726和1814-1816年。  相似文献   

6.
近500年冷暖变化对我国旱涝分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景云  张丕远 《地理科学》1995,15(2):101-108
  相似文献   

7.
东南沿海地区近524年旱涝阶段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学湛  张容焱 《热带地理》1994,14(3):250-259
本文从近524年东南沿海地区旱涝等级历史序列研究该区域历史时期旱涝发生的时段、技续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对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的长期旱涝趋势作出阶段预测。  相似文献   

8.
近4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以Mann-Kendall检验、z指数变换、最大熵谱和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分析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突变、旱涝等级、旱涝周期与趋势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流域各段的降水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且存在突变,从源流区至下游突变时间依次提前;20世纪60年代流域干旱多,旱情较重;70~80年代中期属于转换期,出现旱情和涝情较重;80年代后期以后干旱明显减少,雨涝居多,涝情重;90年代中期以来,下游趋势与其余区域不同;准3年周期是流域各段最重要的变化周期。近40年来,上游变湿显著,源流区和中游不显著,下游有微弱变湿趋势;NAO对中上游旱涝影响显著,对全流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的圆柏树轮资料,重建了柴达木盆地1470—2001年5—9月的降水量,并依照《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旱涝等级标准恢复了历史旱涝变化。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旱远多于涝,也是极端干旱事件高发区; 旱涝变化具有阶段性,539 a的旱涝序列可分为3个旱阶段和3个涝阶段,以旱为主的时期长于以涝为主的时期; 涝年平均21 a一遇,旱年平均3 a一遇; 干旱发生的显著周期为2.8 a,特旱为9.2 a。  相似文献   

10.
近60年来西南地区旱涝变化及极端和持续性特征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金虎  张强  王劲松  姚玉璧  尚军林 《地理科学》2015,35(10):1333-1340
利用1953~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温度资料,通过降水和潜在蒸发均一化旱涝指数,从旱涝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内变化以及极端和持续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旱涝的空间趋势变化来看,西南近60 a来秋季和年变化呈显著的一致变旱趋势,而春、夏、冬3季旱涝变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从旱涝的时间演变来看,在温度与降水双重因子驱动下春、夏、秋、冬均表现为干旱化趋势,相比较秋季的干旱化程度最强,而春季的最弱,夏、冬两季相当,而全年的干旱程度比四季的程度更强;从极端旱涝的多时间尺度来看,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极端洪涝发生频次逐渐减少,而极端干旱发生频次逐渐增多,从季节尺度看,春、冬两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次较多,而夏季最少,极端洪涝发生频次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从旱涝的持续性特征来看,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有增长趋势,发生频率有增多趋势,发生强度有增强趋势,并且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而持续性洪涝事件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没明显变化趋势,发生频率有减少趋势,发生的季节也没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利用27万条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整理出我国东部及南部85个地区的受灾县次记录,分析了这些记录的可靠性,建立了这些地区1471—1950年的旱涝指数序列,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详细说明了利用旱涝县次建立旱涝指数序列的过程,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赵东升  张家诚  邓思琪  郭彩贇 《地理科学》2021,41(12):2222-2231
基于 1960—2018 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计算方法,以生态地理区为框架,识别并分析了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次数在 1960—2010年有增加趋势,在 2011—2018 年快速减少;旱转涝事件多发生在春夏季(4~8 月),涝转旱事件则跨越了春、夏、秋季(5~11 月);在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A5),西双版纳山地季雨林、雨林区(VIIA3),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而在湘黔高原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A3)和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A4),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季;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2000 年以来旱涝急转事件在滇中南亚高山谷地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IA3)和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发生次数减少,但有加重趋势,呈现极端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近50年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山东省12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山东省近50a来的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和贡献率、变异场、突变、周期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近50a山东省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振荡,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降水日数和强度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各地大雨强度较均匀,暴雨日数和强度在鲁中山区南侧较多、较大,北侧则较少、较小。平均年降水日数呈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达116个,降水强度增强的站点达80个。大雨日数减少和暴雨强度增强趋势较明显。大雨和暴雨日数占比较小,但对年降水量贡献较大。21世纪以来大雨和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比率增大。平均降水日数及其变异系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90年代前后和21世纪初期年际变化较大。降水事件同一年代际间的变异系数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同一降水事件不同年代际间的变异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平均降水日数和大雨强度分别在1977和2005年发生了突变。大雨和暴雨日数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a、11a,降水强度则分别为13a、21a。  相似文献   

14.
额济纳三角洲近15年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分形理论在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论述土地利用斑块分维数、稳定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代表意义。而后,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技术,以额济纳三角洲为例,计算了沙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斑块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及其所隐含的地理学意义,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时间序列的域重新标度方法,对福州市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自相似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为1.19.对于不同的污染物、不同的时间观测尺度与不同的时间跨度,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均具有相近的D值,分形维数可以从整体上描述大气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形理论与GIS技术的山东省气温趋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伟  石纯  王军  许世远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10-1414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气温变化与生物活动息息相关,在目前动植物急剧减少与灭绝的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未来气温的变化趋势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山东省117个气象站1970-2007年的气温资料,首先利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分析山东省气温变化是否存在趋势性成分。其次利用GIS技术研究山东省近40a气温数值及分布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H指数不等于0.5的概率为100%,表明山东省气温存在趋势性成分。其中春季、夏季及冬季气温将继续保持过去上升的趋势,等温线分布逐渐具有无规则的特点且局部小气候分布将增多,由此看见,人为因素对气温影响逐渐增大;秋季未来气温出现反差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旱涝年南亚高压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李耀辉  王式功  刘抗 《中国沙漠》2014,34(2):535-541
利用196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站点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中国西北区域重旱年典型特征为3、4月南亚高压中心均出现偏西约40°;偏旱年典型特征为3月至4月出现中心位置西移之后东撤,4月至5月出现西移,或4月偏东40°;偏涝年典型特征为7月至8月东西振荡幅度大;西北区域多雨年典型特征为5月中心位置位于孟加拉湾海域,9月明显出现南亚高压东部型,12月位置偏西40°。面积距平最明显的特征是重旱年、偏旱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小,偏涝年、多雨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同样也可以看到重旱年4月南亚高亚异常特征十分明显。强度和面积与西北区域降水很好的相关性主要存在于2—4月。  相似文献   

18.
广西2013年夏季旱涝急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慧  陆虹 《热带地理》2014,34(6):767-775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广西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13年夏季广西旱涝急转现象及环流背景特征等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广西2013年夏季总降水量接近正常,但发生了旱涝急转现象,第31―44候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少36%,而第45―48候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多1.4倍,转折点发生在第45候(8月第3候)。2)第31―44候平均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干旱环流特征,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平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并控制广西,华南上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而第45―48候平均环流在对流层低层呈现出明显的偏涝特征,广西处在副高南侧、并受热带辐合带(ITCZ)控制,华南上空风场为气旋式异常、水汽通量散度为辐合、对流加强。3)2013年第45候大气环流发生调整,沿110° E的副高脊线由25° N突然北跳到30°―35° N,ITCZ随之向北移动,并在缅甸―华南―菲律宾北侧稳定维持,台风接连影响广西,使广西由干旱迅速转为持续的雨涝天气。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9个气象台站近50 a(1965-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与夏季总降水量的关系及其在典型旱涝年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以小雨为主,约占总降水日数的81%;但在夏季总降水量中,小雨、中雨和大雨降水量相当,各约占1/3。(2)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但均大致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该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中雨日和大雨日的相关关系显著,表明中雨以上量级降水日数的变化可基本反映夏季降水量的变化。(4)西北地区东部典型涝(旱)年,降水量的偏多(少)主要是由于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偏多(少)引起的中雨量和大雨量偏多(少)所致。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1961-2014年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慧  廖雪萍  陆虹  陈思蓉 《地理学报》2016,71(1):129-141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14年5-8月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经与降水量和灾情比对,LDFAI能反映出华南夏季的旱涝急转特征.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趋势系数计算,线性倾向计算,T检验,M-K检测等方法,对华南地区夏季LDFAI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从整体上看,华南区域平均的LDFAI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其强度呈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存在2个偏强时期和1个偏弱时期.② 从区域变化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主要空间区域,通过对各空间区域代表站的资料进行分析,1区(粤北和桂东北)和2区(粤西和桂东南)夏季LDFAI呈下降趋势,且1区下降趋势显著并在1988年发生了显著下降的突变;3区(粤东)和5区(海南岛)LDFAI呈显著上升趋势,且3区在1980年发生了显著上升的突变;4区(桂西)LDFAI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③ 从年代际特征看,1区和2区LDFAI随年代下降,相应5-6月降水随年代增多.3区和4区LDFAI在1990s和2000s为较大值,该时段7-8月降水明显偏多.5区LDFAI随年代上升,相应7-8月降水随年代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