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 临床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头皮针在静脉输液中穿刺换针总频次及并发症。方法 240例患考,随机分甲组和乙组,甲组用头皮钢针,乙组用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结果 甲组120例病人共穿刺688次,平均每人穿刺5次;乙组120例共穿刺128次,多数病人穿刺一针。静脉炎:甲组有67例(55.8%),乙组有11例(0.9%),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外周静脉炎,甲组静脉炎明显高于乙组(P=0.001)。结论 甲组病人穿刺换针频次明显多于乙组,静脉炎发生率也高于乙组(多与针头和药物刺激有关)。乙组病人输液时活动方便,导管保留时间长,明显优于甲组。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输液治疗,所引起的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评估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施以正确的预防及护理,加强出院指导,可最大限度满足临床需要,避免病人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pH值较低,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易发生静脉炎,静脉输液治疗指南建议经中心静脉管路输注,同时指南也指出,抢救药物紧急情况下可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该药物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或是短期使用,一般选择外周静脉导管给药。因此,明确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原因,掌握预防和处理静脉炎的对策,对于减少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凤妹 《右江医学》2006,34(1):108-108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还可用于NICU的患者[1]。PICC有许多优点,近年来,经临床护理和观察研究,发现PICC可以作为连续外周静脉穿刺的第一选择置管[2]。操作简便,不良反应低,患者易于接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54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36~78岁,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或两者以上同时合并发生,恶性肿瘤占9例。2.操作方法①选用美国B-D公司PICC穿刺包一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的临床干预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需要行PICC置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擦法;B组患者采用红花酒精湿敷法;C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情况以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及穿刺点疼痛程度均低于C组,且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但 A组与B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程度及PICC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疗妥软膏外擦法及红花酒精湿敷法较常规护理方法均可降低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并可降低患者穿刺部位的疼痛程度,延长PI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系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及白血病化疗患者,但PICC置管术术后常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增加患者痛苦,严重的导致拔管。因此,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我科采用微波热疗治疗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周静脉留置针基本淘汰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输液,既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可适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也有部分病人发生了静脉炎。我科护理人员总结了一定的临床经验,采取了相应措施,静脉炎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特点,目前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患者.据报道,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由PICC置管术所致静脉炎,既损伤患者血管,妨碍化疗,又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临床护理工作[1].因此,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已有文献报道,术后采取湿热敷等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避免[2].2007年1月~2009年3月,我们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防治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威伐光(Water-filtered infrared-A,w IRA)防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招募来源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PICC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威伐光照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疼痛VAS评分,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7.8%,而治疗组仅为2.2%(P=0.038)。治疗组患者的PICC术后疼痛VAS评分下降明显。结论早期给予wIRA照射治疗可有效防治PICC相关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就近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辨证用药、单方验方及中成药、中药针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可以看出中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报道很多,临床研究方案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本文从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临床辨证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好,副作用小,并提出优化选方、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等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星余 《海南医学》2012,23(7):117-118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报道很多,临床研究方案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本文从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临床辨证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好,副作用小,并提出优化选方、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等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梳理中药引经药的种类,以使读者更能了解不同中药引经药的功效,并能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归纳对中药引经药的认识和应用,并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理论,从内服和外用两方面统计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情况。其中,内服方面,从健脾除湿、养血润燥、清热凉血、补中益气等方面进行统计划分。外用通过中药外洗、中药外洗、中药湿敷、外用中药膏剂、涂搽成药搽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综述近5年来的文献,为进一步推广中药及中药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不但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升高,而且带来了复杂的医疗、护理问题,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近年中医对该病研究有了不断的发展,文章将近年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促进对该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永杰  吴小翠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541-154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十大疑难杂病之一.发病率极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主要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主要并发症,并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费用增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近30年来,我国DPN患病率显著增加.最近10年DPN流行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可能已成为DM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易出现破溃和感染,所以中药熏洗方法是一种安全的、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10年来中药熏洗治疗DNP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