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信号T型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分析法,对由大型车、中型车和小型车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并考虑了主路和支路冲突车流的相互影响。在无信号T型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改进后的M3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支路3种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主路交通量、主路左转车比例以及可接受间隙对支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延误分析法研究路El拓宽后信号交叉El的服务通行能力,利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拓宽交叉口进行交通流微观仿真,从而得到拓宽车道的延误曲线,建立了基于交通仿真的拓宽交叉口延误一流量模型。依据该模型提出了拓宽左转车道的基本服务通行能力的建议值,并给出了各修正系数以及实用服务通行能力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延误仿真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略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运作方式,基本特点与功能的上,详细介绍了其总体布置,程序结构及内容,重点探讨了其中的“车流运行模拟程序”。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主路优先交叉口交通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交通流优先等级,引入冲突技术法构建通行能力模型.以442型交叉口为例,给出不同车道布局形式下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通过实例分析,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建议值,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处在城市主干道上的环形交叉口设置信号控制后的设计通行能力。并与不设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相比较,看其通行能力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各类型无信号交叉口的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北京市无信号交叉口具有通行权相等的特征。本文研究了影响此类等权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交叉口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新的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非冲突最大流”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本模型认为无信号交叉口具有车辆交替通过的特征。通过一些实例计算,应用本模型计算出通行能力的理论值与实际最大通行流量的平均误差为7.8%。  相似文献   

7.
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及延误的车队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交叉口相位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交叉口公交优先是公交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保证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是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的相位设计将有助于求得最佳的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案。在交叉口相位设计过程中,不同流向的各股交通流的客流量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但大多数信号设计对这种差异并不重视。本文在十字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典型相位设计基础上,对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持以pcu为单位的通行能力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以人为单位的通行能力,减少人均延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际调查和观测分析,采用冲突技术法建立了机非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机动车流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一步提出了422型和444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共用车道和拓宽路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冲突技术法推荐模型计算通行能力与典型交叉口观测通行能力和车队分析法计算通行能力,验证了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探讨了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对机动车流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后,计算分析给出了422型和444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行人和自行车流量与交叉口机动车流通行能力的回归关系式,为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型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措施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环型交叉口的特点,探讨环型交叉口施行公交优先措施的先决条件及其具体设置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间隙接受理论提出实施公交优先措施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实例对公交优先措施实际效果以及它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公交优先的预信号控制交叉口车辆延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为了定量评价公交优先预信号控制交叉口车辆延误,首先对已有研究中所确定的主信号与预信号相互协调关系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然后对主信号处车辆到达和离开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设置预信号前后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延误变化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预信号控制有助于减少公交车辆的延误,却增加了社会车辆的延误,而人均延误有所减少,但在交叉口处于非饱和状态时人均减少延误效果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利用交通仿真技术对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提出了符合城市交通特点的交通仿真工作流程;通过选取北京市典型区域路网开展交通仿真研究,对现状交通问题和仿真数据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评价,验证了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方案仿真评价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武汉和平大道-建设二路交叉口交通评价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和平大道-建设二路十字交叉口进行现场调查,获得交叉口高峰及平峰期的交通特征参数,据此分析并计算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及交叉口服务水平。应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建立模型,采用改变信号配时、重新设置交叉口渠化方案等方法,对原行人过街问题较严重的交通控制方案进行改进、仿真和优化,以为进一步开展交叉口仿真研究及现有交叉口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瑛  刘国民 《中南公路工程》2012,(1):120-122,127
首先综述了公交优先仿真技术的发展状况。然后,基于对实际公交优先管理系统的解析,将公交优先仿真模型划分为交通管理系统背景模型、公交优先设施模型、公交线网模型、公交车特性行为模型、信息采集模型、通信系统模型、公交优先策略模型、公交优先信号模型等。由此进一步给出了仿真系统概念设计方案。该方案将仿真系统分解为路网交通状态模拟、信息采集、通信、公交调度中心、信号控制中心及本地控制机等模块,并定义了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和相互间的信息交换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紧缺,公交专用道通常通过转变现有普通车道获得。在城市道路瓶颈路段处,如果公交车发车频率较低,不仅公交专用道难以充分利用并造成道路空间的浪费,还会加重小汽车的延误。针对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在选定的瓶颈路段设置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共享车道方法。文中梳理了在相应的共享策略下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并考虑到小汽车在瓶颈处的扰动对通行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深圳市皇岗路与新彩路交叉口处入口匝道的仿真分析表明,当小汽车有低于20%驶入共享车道时,设置共享车道可以在不对公交车运行造成影响的情况下降低入口匝道和新彩路主线上的小汽车延误。但当小汽车驶入共享车道的比例大于20%时,对公交车的运行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对新彩路主线上的小汽车运行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小汽车驶入共享车道的比例继续增大,这种影响有呈指数增加的趋势,证明了车流的扰动因素对瓶颈通行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范兵  严斌  秦明 《汽车科技》2005,(2):32-36
车辆碰撞中对碰撞能量吸收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截面的薄壁梁进行了碰撞性能的有限元仿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用此有限元模型对碰撞仿真中时间步长问题进行了研究,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7.
十字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中最典型的交叉口类型,其相位设计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交叉口的服务水平高低。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大道-连升路十字交叉口为例,比较单口放行方式和对称放行方式2种相位设计方法的特性,并通过Vissim交通仿真建模,分析对比在高峰、平峰、低峰等3种交通需求下2种相位设计方法的平均延误时间、排队长度、停车次数等交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优劣。仿真结果表明,对十字交叉口而言,交通流量不均衡时宜采用单口放行相位设计方法,交通流量均衡时宜采用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克服干线绿波协调控制中上游交叉口公交优先控制策略对绿波协调方案和下游交叉口造成的影响,在单点公交优先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上下游交叉口延误的干线公交优先模型。该模型以红灯早断、绿灯延长为基本策略,将相邻上下游交叉口车辆综合加权延误作为优化目标,保证上游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干线绿波协调控制和下游交叉口的影响,并以干线协调控制下的上下游交叉口为例,利用 Vissim 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单点公交优先相比虽然上游交叉口车均延误增加2.6%,但下游交叉口车均延误降低10%,上下游交叉口综合车均延误降低3.7%,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交优先控制策略与绿波协调控制策略互相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ADAMS/Car汽车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方法的不断发展,汽车动力学仿真研究经历了由开环研究到闭环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建立了复杂程度不同的汽车模型。同时为了实际应用的方便性,相关科研人员编制了多种专门用于汽车动力学分析的软件,ADAMS/Car是众多软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软件。通过介绍了ADAMS/Car,然后在ADAMS/Car中对某一具体的车型进行虚拟过弯道后撒手运行,并用ADAMS/Car所提供的后处理功能对运行过程中汽车轮胎受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multibody simulation of railway vehicle dynamics needs a reliable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ontact points between wheel and rail, because their positions have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contact forces. In this work, an innovative semi-analytic procedure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wheel/rail contact points (named the DIFF method) is presented. This method considers the wheel and the rail as two surfaces whose analytic expressions are known and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in the contact poi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s has local minima and is equivalent to solving an algebraic two-dimensional system. The original problem can be reduced analytically to a simple scalar equation that can be easily solved numerically (since the problem dimension is one, even elementary non-iterative algorithms can be effic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