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从人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的抗原递呈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并诱导出针对HBcAg特异性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方法 取健康人DC和患者DC ,比较两组的抗原递呈功能是否存在差异。以HBcAg体外冲击致敏DC ,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育 ,诱导出HBcAg特异性CTL ;以HepG2细胞为对照靶细胞 ,转染HBVDNA的HepG2 2 15细胞为靶细胞 ,分别测定CTL在效靶比为 2∶1、6∶1和 2 0∶1时对HepG2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率及对HepG2 2 15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率 ,并比较患者组与正常组特异性杀伤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DC的抗原递呈功能(10 99.2 6 7± 2 39.12 ,1374 .8± 36 4 .15 5 ,2 717.78± 15 89.72 )较健康人 (314 7.933± 72 6 .5 7,384 3.0 0 0±10 6 0 .85 ,5 4 86 .86 7± 1790 .6 4 )弱 ;健康组与患者组CTL对HepG2各效靶比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差异无显著性。健康组与患者组CTL对HepG2 2 15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差异有显著性 ;患者组CTL的活性 (7.1± 4 .33,15 .6 8± 3.3,2 7.6 6± 4 .5 9)较健康组 (2 0 .76± 6 .0 8,33.97± 8.0 0 ,4 9.6 3± 9.4 8)弱。结论 用HBcAg体外负载患者DC ,能诱导出抗原特异性的CTL ,这些CTL能特异性地杀伤相应靶细胞。  相似文献   

2.
自体DC体外增强结肠腺癌患者TDLN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对结肠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4,GM-CSF和TNF-α诱导其成熟,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诱导其中的DC.另外,分离结肠癌患者的TDLN细胞, 在含有IL-2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并将TDLN 细胞分为3组:第1组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加 TDLN细胞(DC组);第2组冻融的肿瘤抗原加 TDLN细胞(Ag组);第3组不加DC及肿瘤抗原作为对照组(L组).比较3组TDLN细胞对结肠腺癌细胞系LS174T和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的杀伤作用.结果:DC组对LS174T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Ag组与L组(效靶比为20:1时,56.13%±7.33% vs 42.46%±7.68%,33.50%±7.00%, P<0.001:效靶比为10:1时,44.85%±6.50% vs 30.50%±9.17%,26.75%±8.88%,P<0.001); 而对A375细胞,各组细胞的杀伤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DC可明显增强结肠癌患者TDLN 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IFNγ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IFNγ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后者对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携带人IFNγ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IFNγ),用其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观察后者表型和吞噬功能的变化.再用反复冻融裂解法提取的肝癌HepG2细胞抗原致敏DC,将其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以及活化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Ad-IFNγ转染后24 h.各组DC的吞噬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p=0.13).Ad-IFNγ转染的DC培养上清中有IFNγ的高表达,其表达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Ad-IFNγ-DC促进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Ad-LacZ-DC和NTDC(P<0.01).以HepG2细胞抗原致敏时,Ad-IFNγ-DC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率在E:T=20:1和E:T=50:1时分别为43.64%±3.5l%和48.87%±4.83%.显著高于Ad.LaeZ-DC和NTDC组(p<0.001)结论:IFNγ的修饰能促进DC成熟,增强DC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诱导细胞免疫,增强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使T细胞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负载食管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食管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冻融法获取食管癌细胞抗原,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培养外周血DC并负载肿瘤抗原,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特异性CTLs。将其加入食管癌细胞中培养48 h,用MTT法检测食管癌细胞裂解率,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γ-IFN)水平。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激活的CTLs表现出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γ-IFN水平为(1 625±37.55)pg/ml;而对A549细胞仅有微弱的杀伤作用,γ-IFN水平为(169.04±13.81)pg/ml。未负载食管癌抗原DC刺激的CTLs对食管癌细胞几无杀伤作用。结论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急性髓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AML-DC),并利用该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脐血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CTL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从AML.DC体外诱导产生CTL的可行性。方法从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诱导AML—DC,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T细胞活化及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利用LDH试剂盒检测诱导后T细胞对相应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可从人AML细胞中诱导出AML-DC,脐血T细胞在体外经过诱导培养后可获得增殖,T淋巴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明显增高,其中在AML—DC诱导组中,CD3^+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达到(79.7±3.70)%,该T淋巴细胞对相应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率最高达(48.35±12.75)%,与培养前及培养后无AML—DC刺激组相比,经过特异诱导培养的T细胞对相应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大大加强(P〈0.05)。结论AML—DC联合细胞因子可以诱导活化脐血白血病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该细胞能对相应白血病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6.
伦恒忠  郭路生  张佩 《山东医药》2010,50(39):14-16
目的探讨负载MB49肿瘤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DC疫苗)治疗膀胱癌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提取MB49抗原并用其致敏DC2.4,制备DC疫苗。将24只膀胱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各12只。DC组皮下注射DC疫苗,对照组注射PBS。注射3周观察两组肿瘤体积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分离两组脾脏T淋巴细胞进行培养,MTT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B49的杀伤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结果 DC组肿瘤抑制率及细胞杀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γ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DC2.4为基础的DC疫苗体内具有抑制肿瘤细胞MB49增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激活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载P-糖蛋白(P-gp)高表达的多药耐药(MDR)白血病K562/A02细胞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MDRK562/A02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出DC及CIK,将K562/A02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抗原不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以CIK及DC单独培养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1和空白对照组2。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MTT法检测杀伤活性。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均大于CIK组(P<0.05)。实验组对K562/A02、K562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5∶1、10∶1、20∶1时分别为(42.90±0.67)%、(49.85±0.28)%、(63.36±0.46)%和(23.56±0.43)%、(26.11±0.34)%、(34.46±0.35)%,均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P<0.05);实验组对K562/A02的杀伤活性高于K562和MCF7(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物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高于CIK的免疫活性细胞,而经冻融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能明显提高对MDRK562/A02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胃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可以向包括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在内的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 ,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反应。该文探讨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体外对胃癌细胞 (SGC 790 1 )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胃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IL 4)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胃癌细胞和人胃癌细胞株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胃癌细胞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 (89.39± 3 .0 5) % ,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 [杀伤率分别为 (54 .37±1 .50 ) % ,(53 .92± 1 .46) %和 (3 .55± 0 .2 5) % ]。而它们对SGC 790 1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免疫  相似文献   

9.
孙泉  杜智  王毅军  朱争艳 《山东医药》2010,50(16):13-14,17
目的评价体外应用肝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脐血树突状细胞(DC)所诱导的抗肝癌效应。方法采集健康足月剖宫产孕妇胎盘端脐血,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及T淋巴细胞,用GM-CSF、IL-4及TNF-α联合诱导CBMNC分化为DC,观察形态学变化并以流式细胞术鉴定,选培养的第3天以肝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CBMNC-DC,以负载抗原的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活化为自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用CTL对肝癌细胞进行杀伤,MTT法测定活化的自体淋巴细胞的相对数量和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果体外负载肿瘤冻融抗原的脐血DC可诱导显著的自体效应淋巴细胞增殖及抗肝癌效应。结论体外负载抗原的脐血DC可诱导显著的抗肝癌效应,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肝癌疫苗。  相似文献   

10.
范国权  史彤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9,14(12):726-729
背景:树突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可激活初始型T细胞,生成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DC具有特异性呈递肿瘤抗原的能力,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HepG2细胞抗原对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分化的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后,加入细胞因子组合诱导生成DC并将其分成HepG2细胞抗原负载组和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测定DC生成率和免疫表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干扰素-γ(IFN-γ)含量,以MTT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DC生成率为60.2%±9.4%。与对照组相比,HepG2细胞抗原负载组DC免疫表型CD1a^+/CD40^+、CD83^+/CD86^+、CD14^+/HLA-DR^+比例显著增高(57.6%±5.4%对33.2%±6.0%、32.5%±3.9%对26.0%±2.8%、38.1%±2.6%对29.1%±2.1%,P〈0.01);IFN-γ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高;CTL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43.3%±11.3%对13.9%±4.6%,P〈0.01)。结论:应用HepG2细胞抗原孵育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可诱导分化成熟DC,DC可促进异基因淋巴细胞活化分泌IFN-γ,并产生特异性CTL细胞,杀伤肝癌HepG2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