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轮南地区三叠系的地震地质条件,运用井组综合标定技术对各油组砂体进行标定,三维空间追踪描述,计算其顶面埋深和厚度以及储集层物性参数,并应用多参数综合分析和神经网络判识技术对砂体含油气性进行了判识,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周凤英  张水昌 《岩石学报》2000,16(4):671-676
轮南 2井为轮南潜山构造 2号高点上的一口高产油气井 ,主要产层为三叠系 ,其次为侏罗系。通过对轮南 2井油藏中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和成分研究 ,结合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史 ,埋藏史和生烃史分析 ,明确了塔里木盆地轮南 2井三叠系油藏主要为一次油气大规模注入形成 ,油气注入时间主要在 14~ 16 Ma左右 ,油源来自于中晚奥陶纪烃源岩。侏罗系油藏则具有两次的油气注入 ,第一次的油气注入主要发生在 14~ 16 Ma左右 ,油源来自于中晚奥陶统烃源岩 ,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 ;第二期油气注入主要发生在晚喜山期 (晚第三纪早期 )之后的最近的 5 Ma间 ,主要为沿重新开启的断层向上运移、注入 ,进行油气再次分配和调整 ,可能还混有少量的陆相油注入  相似文献   

3.
1 轮南地区区域概况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根据岩石电性特征由上至下可以分为7个岩性段:小海子灰岩段、含灰岩段、砂泥岩段、上泥岩段、双峰灰岩段、下泥岩段、角砾岩段.石炭系Ⅰ油组即对应于砂泥岩段. 轮南地区石炭系是由南向北层层超覆,总厚度0~810 m,总体上呈北薄南厚的趋势.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轮南断垒带石炭系剥蚀殆尽,从轮南断垒带向南,Ⅰ油组地层逐渐加厚,至吉拉克背斜带Ⅰ油组最厚约500 m. 石炭系Ⅰ油组岩性由细粒岩屑砂岩、中粒岩屑砂岩、粉砂岩与含砾砂岩、砾岩、泥岩组成,呈等厚或不等厚互层,局部含石膏、石盐、碳质泥岩,泥质岩占地…  相似文献   

4.
底水油藏开发中夹层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底水突出油井的机理出发,讨论了底水上窜绕过夹层的过程。根据Coats KH的底水流模型,计算了底水绕过夹层时的累计水侵量,详细讨论了夹层所在位置、大小和厚度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处于油水界面之上的夹层对底水锥进能有效抑制,提高了开采效果;夹层半径越大,对水侵量的减小越大,其有效作用时间越长;夹层的作用还同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开采速度密切相关;有夹层的油藏,开采速度和打开程度可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古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潜山形成于晚加里东-海西期,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经过了多期成藏过程,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油气水分布特征.轮南奥陶系古潜山油气主要分布在潜山围斜部位,潜山面以下约150 m范围内,原油分布不受局部构造影响.总体看来,轮南奥陶系古潜山油气分布主要与储集空间的分布、水动力作用和差异聚集作用有关;轮南奥陶系古潜山油水界面是倾斜的,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水动力特征,可能是一个大型的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叠系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已逐渐被近几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本文采取综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通过取心分析、测井划相,结合开发动态资料,精细刻划各单油砂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微相展布.研究表明轮南油田三叠系砂岩,以含砾中粗粒砂岩为主,粒度较粗,重力流沉积特征较突出,以河湖相为主的碎屑岩沉积,其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深湖-半深湖、浅湖和三角洲亚相,从大的韵律到小的层理都显示粒序递变的构造特征,为重力流悬浮搬运沉积的主要标志,存在辫状分支河道微相砂体,分支河道侧缘微相砂体和分支间湾微相砂体三种类型.中上三叠统粗碎屑岩,以及泥岩、粉砂岩,是以半深湖、浅湖至滨岸相环境为主的沉积,自下而上沉积环境分别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内部存在着由北向南原油密度等物性呈现规律变化的特征.西北部的"重质油"(密度>0.34 g/cm3)与中-南部的"轻质油"(密度3)来源于同一套烃源岩,但原油族组成、原油成份等方面的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东河砂岩油藏的原油可能不是直接来自于烃源岩,而是来源于古油藏,原油物性的差异是晚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油藏发生调整并在运移过程中造成的成份分异等原因所致.哈得逊鼻隆构造高点至今仍在迁移,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充注、调整之中,导致了其油-气-水界面的大幅度倾斜.  相似文献   

8.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主要含油气区,该地区奥陶系原油中酸值含量普遍较低,分布范围在0.01~1.41mg KOH/g,大多数原油属于低含酸原油,少数属于含酸原油或高酸原油,酸值在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通过原油物性对比、地球化学分析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发现,原油的酸值与其母质类型、成熟度、生物降解程度及油气充注史均有一定的关系,尤其与生物降解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判定该区含酸原油为混合成因,这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原油中酸性物质含量会影响原油的性质,原油的酸值与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轮南地区油气性质差异明显,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原油的密度、胶质沥青质含量、含硫量等也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而气油比、含蜡量等则表现为相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西雷 《地下水》2013,(6):165-167
长堤油田桩11块是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长堤断裂带东侧的一个自西向东倾斜的鼻状构造,其馆下段为一强底水驱动的岩性构造层状普通稠油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本文以岩心、测井以及多种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油藏精细地质模型,以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建立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标准,对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改善该块整体的生产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凸起,是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分布区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该盆地中迄今所发现的最大油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所在的构造部位实际上是轮南下古生界凸起构造的组成部分,凸起的顶界面是一个风化壳剥蚀面,盖层为石炭纪地层。奥陶系及石炭系下部断层十分发育,特别是奥陶系,断层纵横交错,且均属高角度逆冲断层,在构造的主体部位形成多个高点。影响和改造该区储层的最重要地质作用是岩溶作用,纵向上可分为地表、渗流、潜流等三个岩溶带,包含多种岩溶作用;在横向上表现为严重的非均质性。这种非均质性与岩溶古地貌的高低、先期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岩石结构组分的差异等因素相关。储层的基质孔隙度很低,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孔洞、溶洞等。储层类型可划分为三种,即裂缝型、裂缝—孔洞型、裂缝—溶洞型。初步确定,塔河油田的油气藏类型为块状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塔河油田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四点启示:1)凸起上的最高部位不一定是碳酸盐岩储层分布最好的地区,在凸起的斜坡部位存在好的储层;2)在生储盖条件都具备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寻找有利储层是关键;3)在储层改造方面,采用大型酸化技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4)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汪深 《矿物岩石》1998,18(3):63-66
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很多,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油藏自身特点,结合现有资料状况,从剩余可采储量、水洗程度、目前剩余油饱和度、平面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综合判断、论证剩余油区的分布,并建议利用水淹程度较高的井打小孔眼侧钻,以达到完善开发井网,提高采收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周凤英  张水昌 《岩石学报》2000,16(4):670-676
轮南2井为轮南潜山构造2号高点上的一口高产油气井,主要产层为三叠系,其次为侏罗系。通过对轮南2井油藏中流体包体分布特征和成分研究,结合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史,埋藏 生烃史分析,明确了塔里木盆地轮南2井三叠系油藏主要为一次油气大规模注入形成,油气注入时间主要在14~16Ma左右,油源来自于中旬奥陶纪烃源岩,件罗系油藏则具有两次的油气注入,第一次的油气流入主要发生在14~16Ma左右,油源来自于中晚陶统烃  相似文献   

13.
马慧妍 《江苏地质》2023,47(2):175-181
为了确定油藏分布规律,运用趋势面分析法对瓦窑堡油田长6油层组的顶面构造及层位厚度进行趋势值和剩余值分析,结合已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油井分布、产量、构造位置与剩余值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建模分析已有数据,加深对油藏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已有的油井在构造剩余趋势和厚度剩余趋势图上均有明显的组合特征,构造正剩余区且厚度负剩余区内的油井大多产能较高,构造成为控制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显著性检验证明该数学模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对研究区油藏分布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发现有大量运移沥青及有机包裹体。本研究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沥青及有机包体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与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沥青与有机包裹体可大致划分为三期 :这三期沥青反射率分别是 :1.2 0 %~ 1.35 %;0.80 %~ 0.95 %;<0.0 5 %;与之对应的三期有机包裹体特征是 :黄绿色荧光,共生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80~ 90℃;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6 0~ 70℃;兰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10 5~ 15 0℃。沥青与有机包裹体是油气生成与运移的直接证据。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这三期沥青与三期有机包裹体的大量发现,说明在该区曾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油气生成与运移。结合该区埋藏史,受热史推断出这三期油气运移与聚集发生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白垩纪-早第三纪及晚第三纪。本研究成果为该区油气藏的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古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洞穴型油藏为例,针对几个制约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问题,采用了相应的油藏描述技术对策:(1)在分析岩溶成因的基础上,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岩溶洞穴分层解释,描述不同洞穴层发育特征;(2)采用岩溶沟谷趋势面法确定油水界面,指导避水开发;(3)通过岩石物理分析,确定了用于识别泥质充填洞穴的泥质指示因子,然后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筛选出未被泥质充填的有效储层。通过这三项技术方法的实施,弄清了四层洞穴储层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供油的关系;厘清了油水在洞穴储层中的赋存特征;发现岩溶斜坡的充填程度高于岩溶台地;最后评价出三类残丘含油单元。三项技术对策在岩溶洞穴型油藏描述方面具有较强适用性,可为相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属于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决定了它主要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为三角洲砂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砂体,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是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其次是粒间溶孔和微孔隙.分流河道砂体以粒度较粗的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发育大孔隙,粗喉道,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储集性能好;河口砂坝砂体,粒度相对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孔隙度相对较低,孔径也相对较小.纵向上,康村组中下部砂体较发育,上部次之,以砂泥互层形式叠置,但总体上砂岩含量不高,一般在15%~30%之间;康村组储层横向分布受物源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厚、西北部薄的特点.储层物性总的分布规律是由北东往南西方向,孔隙度减小,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渗透率变差.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轮南油田JⅢ(6+7)油组曲实际油藏地质条件,利用相图判别法研究了该油藏的流体类型,并确定了油环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此类泊藏,并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Ⅲ(6+7)油组的油环原油地层流体样品为挥发油体系,并且油环的体积远大于凝析气顶.本油组适合水平井开发,水平段长度为350~400 m较...  相似文献   

18.
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射孔井段等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变差。通过对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新钻井,定向侧钻,扶停产井完善井网,采用补孔扩射调整注汽产液剖面,注氮气或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等手段,改善了高轮次吞吐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在单家寺稠油油藏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由哈得1号和哈得4号两个圈闭组成。16口油井原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在0.46%~4.97%,δ13CCO2值分布在-12.3‰~-7.0‰,这两组数值在油田不同地区呈有规律的分布,由北往南,均逐渐增加,至哈得4号圈闭内δ13CCO2达到峰值。依据现有的CO2成因鉴别标准,它们既有有机成因,也有无机成因。与其伴生的氦气的3He/4He值为n×10-8,具有典型的壳源沉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河砂岩油藏中的CO2主要来源于无机成因的海相碳酸盐岩和东河砂岩储层中钙质胶结物的热分解。δ13CCO2值和CO2含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与油藏正在充注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东辛油田沙三中亚段发育大量与三角洲前缘滑塌相伴生的坡移浊积扇、滑塌浊积扇、远源浊积岩以及洪水成因的水下碎屑流,发育岩性油藏及岩性-构造油藏。纵向上,湖退体系域早期准层序组PS7~PS5是最主要的油气富集层位,其次为湖侵体系域PS8;平面上,各准层序组西部油气富集程度好于东部,含油储层主要为滑塌浊积扇及部分远源浊积岩,其次为坡移浊积扇。油气分布主要受宏观沉积相带、构造、微观储集物性和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距油源远近控制油藏纵向有利层位,砂体成因类型控制着平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