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海西湖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中新世晚期,NNE向断裂相对封闭,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 ,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 ,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 ;中新世晚期 ,NNE向断裂相对封闭 ,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3.
惠民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模拟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有限元法对惠民凹陷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末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油气运聚的优势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双丰构造、临盘构造、商河构造及营子街构造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商河、玉皇庙、江家店及瓦屋等地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惠民凹陷曲堤地垒应力值最低,说明最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研究结果与构造地质及石油地质分析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构造反转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解剖了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反转构造的结构特征,认为本区反转构造的发育部位受伸展期的基底断裂带控制。在巨厚的沉积盖层条件下,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反转构造形态自下而上表现为叠加在断块基础上的顶厚褶皱、平行褶皱和顶薄褶皱。在伊豆小笠原弧及九州帛琉海岭与日本南缘碰撞产生的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构造反转作用具有“下逆上褶”特征,即断陷构造层沿基底断层发生逆向反转,而拗陷构造层在力偶作用下发生不对称褶皱作用。构造反转对油气运移的控制通过构造增压和断层泄压作用进行,油气主要在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的转换构造层聚集。  相似文献   

5.
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已成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实现从动力学机制上定量计算整个含油气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对含油气盆地储集层特征描述及油气运聚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主要介绍了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湖凹陷春晓构造油气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钻井地质,测试和化验分析等资料,对东海西湖凹陷春晓构造油气储层的岩性特征,储层物性变化特征,油气湿示特征,储层温度和压力场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设计合理的有限元应力场模型和边界条件,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其成因模式。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背斜带的初始形成阶段(始新世末,约32 Ma):在太平洋板块NWW-SEE向俯冲作用下,西湖凹陷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形成了"A"背斜构造带和"B"背斜构造带两个不同高度的小背斜带;(2)背斜带的生长阶段(渐新世末,约23 Ma):在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作用下,北部的"A"背斜构造带开始不断的向北扩展抬升,直至福江低凸起,背斜面积不断扩大。中部的"B"背斜构造带则不断的向南扩展抬升,当其扩展至西湖凹陷南部时,衍生出"C"背斜构造带和"D"背斜构造带两个小的背斜带;(3)背斜带的成型阶段(中新世末,约10 Ma):北部的"A"背斜构造带停止扩张,但垂向上仍继续抬升,抬升高度大于其它背斜构造带;中部和南部的"B"、"C"和"D"背斜构造带彼此连通,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背斜构造带,由此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中央反转带演化成型。  相似文献   

8.
预测裂隙发育带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地壳岩体的变形和裂缝系统的形成常常受到构造运动及其作用强度的影响 ,裂隙的产生同构造应力场分布密切相关 ,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效果又依赖于地层的岩石物性特征。本文针对特定的地震层位使用连续介质线弹性有限元模型 ,计算了研究区内主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分布。基于这种理论的计算结果既同该地层的地震数据分析相关也与其岩石物性特征紧密联系 ,我们运用该技术较为成功地预测了研究区内裂隙发育带的宏观平面分布。因此 ,该技术在油气藏资源评价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湖构造带有正常凝析油、非正常凝析油、轻质原油和正常原油4种类型原油。天然气以热解成因的凝析气为主。平湖构造带产出的油气以凝析气为主,原油次之。花港组油气藏以背斜型油藏为主,并多被断层所切割;平湖组油气藏依附于断裂,多为受同生断层控制的断块和半背斜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指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下段沉积期为构造转型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东—南南西拉张应力场作用下,以北西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郯庐断裂左旋走滑作用较弱,拉张作用强于走滑作用;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二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西—南南东的拉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转为右旋走滑,走滑和拉张作用均较强;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剪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所受区域拉张应力减弱;东营组沉积末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带由右旋张扭运动转化为右旋压扭运动;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郯庐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和拉张应力均较弱。青东凹陷成藏关键时期有利生烃区带产生的油气在北南、北北西—南南东最大主应力作用下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别运移至西部斜坡带、过渡带及东部的走滑带,现今盆地最小主应力低值区和剪应力高值区为油气有利运聚区带。  相似文献   

11.
库车坳陷克深三维区现今地应力场及储层裂缝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建立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以井点现今地应力值为约束,进行了克深三维区现今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建立了地应力与储层构造裂缝参数的定量关系模型,并结合古今应力场对储层构造裂缝参数进行了定量预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构造高部位、断层带是地应力的低值区和裂缝的发育区;随深度增加,现今地应力值逐渐增大,而储层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现今地应力场和储层裂缝参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反映现今地应力场及储层裂缝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的钻测井和地震层速度资料,计算出烃源层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并在压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烃源层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场,以探讨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至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 Ma、18.31~21.86 Ma、12.58~13.63 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的主力生烃层位,花港组沉积时就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良好的生排烃条件.多次构造运动改变了构造面貌,促使油气运移.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西部斜坡带以侧向运移为主,断裂隔挡和岩性封隔成藏,重点地区是平湖地区.中央背斜带以垂向运移为主,局部背斜构造成藏,成藏圈闭与断坳叠加关系密切.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相似文献   

15.
构造应力场在油气运聚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克拉苏地区受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且天然气十分富集,构造应力场对该区异常高压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运用通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系统,对克拉苏地区晚第三纪库车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油气的分布与最大主应力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高应力值区围限的相对低应力值区或应力值从高向低变化的梯度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在构造应力场模拟中相似性原理的重要性,指出地质原形与数值模型在材料、组合形式、边界条件、受力方式和破裂准则等方面必须相似,模拟的结果才具有真实性。并利用相似性原理,对贵州赤水宝元嘉五1古构造应力场和岩体破坏程度进行了模拟预测。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嘉五1层岩石最大破坏程度系数达到1.62,一般地区岩体的破坏程度系数在0.85~0.98之间,接近破裂临界值。破坏程度系数最高的分布区带除了断裂带外,还有高木顶、宝元构造的核部,这些地区岩体破坏接近程度系数普遍高于1.42;在上述地区的外围岩体破坏系数也比较高,一般大于1.03,这说明嘉五1层岩体的破坏程度较高,裂缝比较发育。  相似文献   

17.
The central inversion zone in the Xihu Depression, East China Sea, was formed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The entire Tertiary succession, nearly 10,000 m thick, has undergone inversion here. The success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with minor coals and non‐marine limestones. Hydrocarbons are present in a series of structural traps which formed as a result of inversion‐related deformati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s has demonstrated that at least 90% of the commercial reserves so far found occur in inversion‐related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central inversion zone, mainly in Eocene (Pinghu Formation) and Oligocene (Huagang Formation) sandstone reservoi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tructural traps are controlled by the intensity and style of inversion tectonic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metry, kinematics and size of the inversion structures and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rap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umul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sidered. Data came from 2D reflection seismic and electic logs from a number of wells. Controlling factors include inversion fault activity rate, inversion rate and 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s eroded as a result of inversion‐related uplift of the Tertiary succ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exploration targets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inversion zone. This area has a relatively low inversion fault activity rate (average 3.0 m/Ma) and a low inversion rate (average 0.4); a relatively small thickness of sediments was eroded from the Miocene Longjing and Liulang Formations (< 400 m) and the Eocene Pinghu Formation. By contrast,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inversion zone has a relatively high inversion fault activity rate (average 6.8 m/Ma) and a high inversion rate (0.8), and greater thicknesses of sediments were erosively removed (up to 1600 m). This may have resulted in the less favourable preservation of traps and the large‐scale leakage of oil and gas. Mos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occu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inversion zone, especially in reservoirs in the Longjing, Liulang and Pinghu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18.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详细分析论述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计算了各构造区带的潜在油气资源量、推测油气资源量和总油气资源量,建立了油气资源系列和结构,论述刻画了西湖凹陷已发现和未发现的油气分布特征.同时还引进油了气远景资源丰度的概念,并将西湖凹陷各构造区带的油气远景资源丰度与中国东部凹陷的油气远景资源丰度相比,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着重论述了保俶斜坡和中央背斜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塔中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模拟及油气运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 ,根据构造地质剖面图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对三维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现今仍有活动的几条断裂使局部应力场复杂化,控制了油气的再次运移,使油气重新调整成藏。总的来说,该区断在新生代的活动有利于油气沿断裂带运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