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04-03~2007-04收治的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19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笼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患者获随访6~23个月,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缓解,植骨块无松动脱落,MRI显示脊髓及神经根压迫解除。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33例颈椎病患者的40个节段行PCM人工间盘置换术,男18例,女15例,年龄3964岁,平均48.60岁;病程864岁,平均48.60岁;病程835个月,平均18.9个月。其中单节段置换20例,连续双节段置换2例,连续3节段置换3例,联合融合和非融合的Hybrid手术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使用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NDI)行神经功能评价并计算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末次随访时使用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使用颈椎侧位X线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估假体位置及置换节段活动度;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术后椎旁血肿形成2例;术后假体松动改行融合术1例;术后随访假移位2例,观察至末次随访,假体位置无变化。所有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患者的平均JOA评分和NDI评分和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末次随访按Odom's标准,很好18例(54.5%),较好10例(30.3%),一般3例(15.2%)。结论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PCM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及一期联合融合和非融合的Hybrid手术治疗颈椎病早期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操作复杂,有其特殊并发症,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化操作,Hybrid手术时必须重视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对颈脊髓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对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质钢板内固定手术。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平均27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1周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颈脊髓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Solis、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45例,行Solis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25例为Solis组,行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为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0年6月,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比较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跳跃节段退变率。结果Solis组手术时间[(96.20±14.38)min]短于Zero-p组[(108.00±14.99)min](P<0.05),术中出血量[(76.28±13.86)mL]少于Zero-p组[(85.45±13.81)mL](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N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NDI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与Zero-p组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2组术后3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0.05);2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跳跃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与Zero-p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术后3、6个月融合率(76.00%、96.00%)高于Zero-p组(55.00%、80.00%)(P<0.05),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与Zer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跳跃节段退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与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治疗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均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增加椎间隙高度,改善颈椎曲度,保持跳跃节段活动度,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但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辅助可促进融合节段的早期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有21例,采用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14d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NDI评分以及颈椎稳定性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患者术后14d、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评分(P0.05);患者术后14d、末次随访的NDI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评分(P0.05);经过12~24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手术阶段不稳定以及椎间隙塌陷。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能够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MRI颈脊髓信号异常平面决定椎板切除减压范围,观察侧块螺钉固定结合不同范围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在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颈脊髓损伤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高处坠落伤5例,车祸11例,MRI显示脊髓损伤信号改变波及2个节段3例,3个节段9例,4个节段4例,椎间盘损伤变性12例,椎间盘轻度突出4例,均诊断为颈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将16位患者分为观察组(9例)及对照组(7例),均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观察组减压范围以MRI提示颈脊髓信号异常为中心,对照组减压范围均为颈3~颈7。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ASIA评分改变。结果 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0~48个月,平均17个月,脊髓神经恢复功能按照ASIA运动评分,平均增长值:对照组(42.75±12.56)高于观察组(20.52±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SIA分级分布:术前A级4例,B级4例,C级1例,末次家庭随访时A级4例,B级3例,C级2例;对照组术前A级3例,B级3例,C级1例,末次家庭随访时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2例,对照组ASIA分级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IA分级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ASIA分级改善率,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根据MRI提示的颈脊髓信号异常平面决定侧块螺钉固定及颈椎板切除范围治疗颈脊髓损伤疗效不佳,减压范围扩大至颈3-颈7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4月该科采用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术后2~5 d复查颈椎CT/MRI评估减压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2.87±26.7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3±0.74)d;1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87±2.62)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7.00±1.20)、(1.07±0.80)、(0.93±0.80)、(0.87±0.64)、(0.73±0.70)和(0.80±0.77)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47±1.36)和(16.40±0.63)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6.00±0.58)和(5.93±0.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无一例患者颈椎手术节段不稳定。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远期疗效和对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SYNCAGE融合术治疗后恢复患者颈椎曲度以及改善颈痛、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对23例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SYNCAGE融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临床表现,X线片,MR和CT评价。结果:15例患者术前不同程度颈痛,术后随访时13例颈痛症状消失,2例减轻,表现为颈及背部略酸胀感。6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其中4例术后随访时完全恢复正常。13例脊髓型患者中8例恢复正常,5例有明显改善。4例神经根和脊髓混合型患者中1例恢复正常,3例有明显改善。本组病例术后2个月融合椎节平均屈曲伸展度数为1.42°,所有施术椎节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器内为正常骨组织密度,未发现融合器移位病例。结论:SYNCAGE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0.
宋贵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828-2829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30例,实验组行后路颈椎开门椎管扩大加前路减压并钛笼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仅行后路颈椎开门椎管扩大术.脊髓功能采用 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术后JO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效果优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该法用于颈椎则是由Robinson和Smith在1955年从颈椎前方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摘除,并予以椎体间植骨.随后又提出在椎体间放置内容物促进脊柱融合的设想.此后,脊柱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变的标准方法之一.目的:分析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颈椎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了2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男15例,女5例;年龄48-65岁,平均56.4岁;病变节段:12例C4-7,8例C3-6.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评价其改善率;记录治疗后Odom分级.测量治疗前、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顺利完成融合治疗,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132个月.治疗前JOA评分(9.85±0.81)分,末次随访(14.40±0.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改善率为81%.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有2例出现Cage沉降,颈椎生理弯曲保持良好,在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100%.治疗后1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Cobb角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三节段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尹飚  唐龙  章波  王簕  丁强  张亮  张志  杨波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87-3492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存在一些诸如吞咽困难、食管瘘等并发症。一种新型具备支撑、融合及固定功能的一体式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200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过程中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21节段)。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计算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参考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统计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通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估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时间93.4 min;术中出血量20-260 mL,平均107.6 mL,住院时间4-9 d,平均5.3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治疗后2 d、治疗后1个月及随访终末,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0.01),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1);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为95%(19/20)。2例患者治疗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1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行对症治疗,1例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1例治疗后2个月内消失。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随访终末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95%(19/2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提示颈前路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对颈前组织损伤小,可明显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支撑、固定及融合效果,能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高度,治疗后并发症罕见,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方法: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11例12个节段,男7例,女4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置换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X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颈椎前路Vectra-T动态钢板加钛网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44个节段)行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减压、钛网植骨、Vectra-T钢板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疗效考核采用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植骨融合和钛网下沉情况等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结果纳入的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患者JOA评分在术前为7.68±1.66分,术后为10.91±1.97分,末次随访时为12.74±1.2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发生;术后融合节段前曲度、颈椎整体前曲度较术前均有改善。44个融合节段中,43个节段6个月内融合,1个节段延迟至术后12个月时方融合。3术后3月融合节段钛网下沉平均为2.7±2.7 mm,术后6月钛网下沉为3.6±1.0 mm,术后12月钛网下沉为3.9±1.2 mm,末次随访时钛网下沉为4.0±1.2 mm。钛网下沉主要集中在术后6月内,6月后钛网下沉不再明显。结论应用Vectra-T动态钢板可有效改善颈椎矢状位的曲度,防止后凸畸形,降低植骨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避免静态钢板造成的应力遮挡,促进颈椎椎体间的融合。但其远期疗效仍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颈椎后纵韧带的解剖形态,探讨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集10具颈段脊柱标本,测量C3至C7节段椎体及椎间盘平面后纵韧带的宽度,计算出各个节段95%可信区间,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参照此结果进行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手术的42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后纵韧带随着椎体宽度变化而变化,在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其宽度无显著性差异。42例中3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22例,良8例,可4例,差1例,总优良率达85.7%,平均改善率74%。结论解剖学研究为临床E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依据,术中切除适当宽度后纵韧带是完整取出游离间盘并有效减少副损伤治愈该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3.7个月。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11.8°±5.3°),术后1年时为(11.2°±5.8°),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5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3分,平均改善率为90.7%。【结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