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和术后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60例择期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技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深吸气训练,每天训练4次,每次训练20min,共训练10d(包括术前5d、术后5d)。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d、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天进行呼吸肌力量检测、血气分析、6min步行试验(6MWT)、Borg呼吸困难评分;并于入院时、术后第5天时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同时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诺丁汉健康量表(NHP)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功能、生活质量评估;记录2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第1天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均急剧下降,Borg评分明显增加,随后逐渐好转,但与入院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时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最大吸气压为(67.41±14.53)mm H2O、最大通气量为(79.83±5.37)L]、6MWT[(427.19±46.52)m]、Borg评分[(1.45±0.48)分]、术后焦虑评分[(8.14±2.80)分]、NHP总分[(128.91±25.12)分]、NHP疼痛评分[(24.66±10.12)分]、NHP睡眠评分[(25.18±9.75)分]及NHP身体活动评分[(22.81±10.72)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及术后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减轻术后焦虑症状,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吸气肌训练联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同组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7 d,两组患者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6 min步行试验(6MWT)先降低后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7 d,两组患者Borg呼吸困难及疲劳评分先升高后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高于入院时评分(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诺丁汉健康量表(NHP)中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可有效纠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负性情绪,改善其术后呼吸肌力和活动能力,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IMT)对老年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老年(60~70岁)健康女性分为IMT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IMT组给予IMT训练,训练时吸气阻力值设定为5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每周训练5次,持续训练5周;对照组训练方法及干预时间同IMT组,但训练时吸气阻力值设定为5% MIP水平。于干预前、干预5周后测定2组老年对象安静时心率变异性(HRV),采用深呼吸试验记录吸气相心率(HR-in)和呼气相心率(HR-ex),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评估2组老年对象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干预后IMT组MIP明显升高(P<0.05),HRV频谱中高频功率(HF)升高、低频功率(LF)与HF比值(LF/HF)降低(P<0.05),在深呼吸试验时HR-in[(74±9)bpm]及HR-ex[(65±5)bpm]均明显下降(P<0.05),WHOQOL量表各项指标(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领域)评分[分别为(75.6±5.0)分、 (68.7±7.2)分、(66.2±6.8)分和(51.0±6.2)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数据干预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 为期5周的IMT训练能显著改善老年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为制订抗衰老运动康复处方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吸气肌"血液窃流"原理,观察吸气肌力量训练(IMT)对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训练器进行渐进加阻的吸气肌力量训练,阻力值为30%吸气肌力量/最大口腔吸气压(MIP),MIP每周重新评测,并根据最新结果进行阻力调整;对照组增加无效阈值阻力MIP=3cmH_2O的吸气肌训练,直至观察周期结束。IMT训练30次为1组,2组/日,6日/周,共训练6周。训练前后对各组进行结果评测,利用K5对吸气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气容积(volume)、能量(energy)进行评测;利用MotoMed有氧踏车时间对运动耐力进行评测;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训练后:(1)吸气肌功能MIP、PIF、能量:治疗组训练后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MIP、PIF增高更为显著(P0.01)。吸气容量:两组训练后结果较训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比较,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2)踏车时间:两组训练后踏车时间均明显长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踏车时间延长更为显著(P0.01);(3)MBI评分:两组训练后MBI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尤其对吸气肌力量(MIP)及吸气流速(PIF)改善更为有效。同时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吸气肌功能训练可以更加显著的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耐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渐进式主动呼吸训练对中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中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呼吸训练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胸外科常规康复护理,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三阶段胸式或腹式、屏气呼吸训练及呼吸体操训练。于治疗3,6,12个月后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测、6min步行试验及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肺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经12个月治疗后,发现呼吸训练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其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50%用力呼气流量(FEF50)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分别提高23%、26%、15%、30%和12%]、6min步行距离[由(320.30±13.00)m提高至(449.30±12.80)m]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8个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及6min步行距离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其SF-36量表中躯体功能、心理健康、身体疼痛、角色心理、综合健康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角色受限、社会功能及活力/精力3个领域评分与治疗前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渐进式主动呼吸训练,能有效抑制因胸部肌肉、肋间肌和膈肌损伤所致的肺功能下降,有效提高术后患者肺活量、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PT、OT),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肌力训练,联合吸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字呼吸训练。练习3个月后,对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干预后的FVC、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均P0.05);训练组与对照组间、联合组与训练组间的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IP、PI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的吸气肌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华玲  王志  许忠梅  郝建凤  陆晓 《中国康复》2021,36(9):538-541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最大吸气压(MIP) 、吸气峰流速(PIF)评估患者吸气肌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 /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患者肺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MIP、PIF、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改善的疗效,为促进脑卒中患者呼吸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叩击排痰训练、胸廓松动训练),研究组给予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共4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膈肌功能的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与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率(DTF)与膈肌活动度。结果:干预4周后,2组患者FVC、FEV1、FEV1/FVC、PEF、MIP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DTei、DTF值与膈肌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DTee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较常规呼吸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 d,...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吸气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等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7月关于吸气肌训练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然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吸气肌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D=10.86,95%CI(4.34,17.38),P=0.001]、呼气峰流速[MD=98.47,95%CI(71.76,125.19),P<0.00001]、和最大呼气压[MD=21.67,95%CI(5.50,37.85),P=0.0009],但对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MD=4.51,95%CI(-3.55,12.56),P=0.27]、一秒率[MD=-2.70,95%CI(-18.71,1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吸气肌训练,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值流速(PIF)和吸气肌能量(Energy)、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步幅、步频和步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IP、PIF、Energy、FVC、FEV1、MVV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MIP、PIF、Energy、FVC、FEV1、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BBS、FMA-LE、ADL评分及步幅、步频和步速均显著增加(P<0.05,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吸气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力量、肺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MT)对病态肥胖患者减肥术后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及耐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拟行减肥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30天期间进行IMT训练,吸气阻力值分别设定为最大吸气压(MIP)的40%和5%水平,每天训练20 min。于手术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放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9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行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放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EORTC QLQ-C30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功能性和症状性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功能性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症状性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应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徐建红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4,29(5):375-376
目的:观察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轻至中度COPD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极低阻荷的吸气肌训练(压力为3cm H2O ),观察组接受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压力为3~60cm H2O )。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Imax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POD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6MW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吸气肌肌力和呼吸困难的感觉,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体力活动水平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患者设为A组,ASIA分级为C、D级损伤的患者设为B组(每组15例).观察组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吸气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呼吸与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3月以来发表的关于吸气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呼吸与肺功能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2篇RCT,共523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吸气肌训练在改善患者最大吸气压[MD=15.48,95%CI(13.77,17.19),P<0.001]、吸气流速峰值[MD=0.82,95%CI(0.58,1.05),P<0.00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MD=0.3,95%CI(0.02,0.57),P=0.03]、最大自主通气量[MD=14.4,95%CI(10.02,18.77),P<0.000 1]、呼吸困难[MD=-1.04,95%CI(-1.61,-0.46),P<0.001]方面的效果更好,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4,95%CI(0.21,0.7...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吸气肌耐力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肺功能、呼吸肌力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8周吸气肌耐力训练(采用德国产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训练时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55%最大吸气压(MIP)水平,连续训练30次为1组,每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吸气肌力量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89例食管癌术后患者, 男57例, 女32例, 年龄(59.86±7.26)岁, 年龄范围为51~69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n=44)与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n=45)。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锻炼, 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联合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吸气肌力量、呼吸困难程度、呼吸功能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患者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水平[(7.34±0.66)kPa、(7.75±0.76)kPa]高于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6.38±0.57)kPa、(6.42±0.55)k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改良borg呼吸困难评分[(1.62±0.46)分]低于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3.16±0.5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