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筛查流程图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予以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观察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利用血栓筛查流程图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医护合作满意度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血栓筛查流程图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有利于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和提高医护合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足底静脉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足底静脉泵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 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病例130例,男47例,女83例,年龄60~94岁,平均78.5岁,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足底静脉泵行物理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第3、7、14天的D-二聚体的变化及下肢肿胀程度,术后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下肢周径较健侧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第7天D-二聚体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底静脉泵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有帮助,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雷海清 《大家健康》2017,(10):13-14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6月于该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3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非切口处)疼痛、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中,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提高预防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入研究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护理应用效果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100例老年患者分为2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50例患者,在其他基础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给予对照组老年患者实施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传统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老年患者实施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将2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度以及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88%,高于对照组老年患者66%;观察组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高于对照组老年患者的74%;观察组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的发生率16%,2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2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使用常规护理手段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快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老龄髋部骨折患者16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早期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基本内容,分析"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36例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间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患者住院满意度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DVT6例,发生率为16.7%,而实验组并发DVT2例,发生率为5.6%,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2%和88.9%,两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显著降低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对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刘惠勤  魏万梅 《海南医学》2013,24(8):1242-124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术后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的同时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术后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1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整体护理的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患者DVT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炎症与血栓     
杨林花 《美中医学》2008,5(7):29-32
血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形成机制复杂。炎症作为机体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血栓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和血栓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炎症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血栓形成;致血栓因子则可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