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检查,根据产妇不同分娩方式随机分成阴道顺产组62例和剖宫产组35例。观察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总正常率为58.06%,剖宫产组总正常率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SUI率为19.35%,剖宫产组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2.58%,剖宫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55%,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32.26%,剖宫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57.14%,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4.52%,剖宫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盆底肌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易玲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9):800-80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力的变化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正常初产妇683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3例,阴道分娩组380例。于分娩后6~8周进行复诊,观察2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进行2组盆底肌力检测及盆底肌电图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3.30%vs17.63%)、盆腔器官脱垂(16.83%vs30.26%)及盆底肌力异常(Oxford评分≤3分,20.46%vs50.79%)的发生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P均〈0.05);剖宫产组肌电图活力值、功值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均〈0.05)。结论近期观察经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较重,而剖宫产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较轻,产后盆底肌力发生异常较少,发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较少。  相似文献   

4.
詹胜红 《当代医学》2016,(26):72-73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45 d 复查肌力≤3级,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2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顺产组121例和剖宫产组100例,分析2组产妇选择不同分娩方式对其产后盆底功能及盆底康复的不同影响。结果与治疗前(57.8%、44.0%)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脱落、阴道壁膨隆、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8.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产妇的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顺产组产妇肌力Ⅳ级(38.8%)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剖宫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均有影响,临床应用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改善产妇肌力。  相似文献   

5.
乔国华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49-125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100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为剖宫产分娩,乙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采取产后盆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结局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将我院2016年4至10月产后3~6个月复查的足月产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通过盆底功能结局评估指标对2组产妇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2例阴道分娩及146例剖宫产分娩产妇在尿失禁、子宫脱垂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阴道分娩组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而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2组浅深肌群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快肌肌纤维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慢肌肌纤维平均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静息阶段平均值、快肌(Ⅱ类肌)肌纤维最大值、慢肌(Ⅰ类肌)肌纤维变异性、治疗前肌电评分、腹肌参与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妇快肌肌电最大值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均小于剖宫产产妇。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均对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造成损伤,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近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妇产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产后42 d复查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92例产妇,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为阴道分娩产妇,观察组38例为剖宫产妇,均采取早期盆底康复锻炼,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力以及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收缩压、快速收缩压分别为(17.26±2.21)cmH2O、(26.54±2.56)cmH2O,低于对照组的(19.23±2.1)cmH2O、(30.02±3.18)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收缩压、快速收缩压分别为(27.56±3.27)cmH2O、(46.34±4.43)cmH2O,对照组分别为(28.14±3.12)cmH2O、(45.87±4.41)cmH2O,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与对照组的9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为25.92%,与对照组的23.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产后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阴道分娩产妇还是剖宫产妇,通过早期盆底康复锻炼都可以较好改善盆底近期功能及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9.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以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疾患。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数与生殖道脱垂及排尿异常的关系,旨在预防及降低我社区产后生殖道脱垂及排尿异常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珂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25-1926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盆骨康复技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采取盆骨康复技术)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每组各3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盆骨康复技术联合针刺治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力.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产后随访,依据相关妇科和手法检查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并配合盆底功能诊断仪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结果: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33%,阴道后壁脱垂率为78.67%,子宫脱垂率为38.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65.33%、26.67%和1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为33.33%,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为52.00%,与剖宫产组的32.00%和5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阴道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减少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凌采芹 《黑龙江医学》2019,43(5):464-465
目的探讨产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肌肉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后6周复诊产妇60例,根据产妇的依从性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产妇15例。A组、B组、C组产妇分别于产后42 d、60 d、100 d进行盆底康复治疗,D组不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肉恢复情况和盆底功能受损症状。结果以盆底肌肉肌力恢复正常百分比做比较,A组、B组、C组产妇均明显高于D组(P<0.05),其中A组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以产后6个月发生腰骶酸痛、阴道干涩、阴道松弛、尿频尿急的几率做比较,A组、B组、C组均显著低于D组(P<0.01)。结论产后不同时期进行康复治疗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于产后42 d后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肉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3—12月在该院产后6~8周有盆底功能障碍妇女318例行早期护理干预,疗程结束后再次行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功能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盆腔肌肉松弛改善有效率为80.00%,有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有效率为73.02%,盆腔脏器脱垂改善有效率为52.78%,盆腔痛改善有效率为78.58%,产后性生活质量下降改善有效率为85.19%。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盆底功能,缓解产后盆腔疼痛,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性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预防甘肃农村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在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顺产的农村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实验组产妇产后2h即直肠给予中药产益康栓,待阴道无血性恶露时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照组依传统方法在产后42d进行盆底肌训练。结果盆底Pc肌张力≤III级实验组43例,对照组79例。尿失禁阳性实验组9例(7.5%),对照组32例(2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产后使用中药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能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快速、有效地康复,且无创、经济、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基层及乡镇医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34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63例.2组予产后基础护理,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两组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力,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肉压力及性功能评分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较高(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盆底收缩压较低(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较低(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产妇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肉静息压与盆底收缩压均升高(P<0.05),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P<0.05),盆底收缩压无差异(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性生活水平,相对于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妇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析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该院妇产科生产的128例产妇为该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主要分组原则,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产妇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盆底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种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经康复训练后,两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功能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测肌力、测肌电值,分别为(4.11±0.78)级、(13.87±1.95)μV,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62±0.69)级、(10.22±1.63)μV(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2.98±0.63)kPa、收缩持续时间(4.53±1.03)s,明显优于对照组(2.41±0.74)kPa、(3.64±0.97)s;观察组产妇的盆底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5.64±1.33)kPa、收缩持续时间(4.58±0.96)s,明显优于对照组(4.75±1.56)kPa、(3.68±0.7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产后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降低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改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