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5例(所有入选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未再通),根据PCI术前1天血清TNF-α水平分为正常TNF-α组(N组)30例和高TNF-α组(H...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液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的含量,探讨其在AMI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MI患者56例,健康对照组55名作对比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3种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含量。结果两组比较,AMI组血液中TNF-α[(0.81±0.39)ng/ml]及IL—1β[(0.30±0.14)ng/m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液中TNF-α[(0.61±0.22)ng/ml]及IL—1β[(0.22±0.11)ng/ml]水平(P〈0.01),IL-6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在AMI过程当中起一定的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老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老年Wistar雄性大鼠乌拉坦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连通呼吸机,左侧3、4肋间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收紧结扎线当时出现前降支支配区域心肌变苍白或发绀,心电图ST段抬高≥0.2 mV或T波高耸形成单峰融合波,提示结扎成功。结果:60只老年大鼠,死亡6只,成功制备54只,模型制备成功率90%,22只出现心室纤颤(室颤),其中3只死亡,室颤发生率36.7%,室颤死亡占总死亡的50%。结论:正确使用麻醉药、顺利气管插管、准确结扎冠状动脉及减少术中出血与肺损伤是制模成功的基础,本文建立的方法简单、有效,为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脉结扎法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方法 40只Spraug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冠脉结扎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经麻醉后,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暴露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只用线穿过左前降支而不结 扎,其余步骤同冠脉结扎组。手术前后均行心电图检查,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取出心脏,观察其外形变化,行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 冠脉结扎组制作心梗模型成功率为100%,术后存活率为65%,假手术组术后存活率为80%。冠脉结扎组术后4周取出的心脏,左心室较假手术组扩大,缺血区室壁变薄。 结论 冠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效果稳定,成功率高,制作方便,经济易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进行改良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可重复性.方法 40只SD大鼠腹腔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全身麻醉后,气管切开并插管,小动物呼吸机辅助呼吸.常规消毒铺巾后,切开左胸前区皮肤,经左侧第3、4肋间进入胸腔暴露心脏,明确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后结扎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对围术期各种可导致结扎失败和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24h大鼠存活率为95%,4w时存活率为92.5%.结论 通过方法改进能够快速有效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降低大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变化,以及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euclearcell,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测定冠心病稳定期病人93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02例血清TNF-α,IL-6和CRP浓度。离心取PBMC,分别加入辛伐他汀(浓度0,0.1,1.0,10μmol/L)和脂多糖诱导,进行细胞培养,孵化48h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和IL-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TNF-α,IL-6和CRP浓度明显升高,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程度加重而升高(P<0.01),TNF-α和IL-6呈正相关(r=0.67,P<0.01),辛伐他汀剂量依赖性抑制PBMC分泌TNF-α和IL-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TNF-α、IL-6和CRP浓度明显升高,辛伐他汀能抑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肿瘤坏死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由激活的巨噬细咆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咆因子。应激状态下.TNF-α可由成熟的心肌细咆本身分泌产生并参与多种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证明.TNF-α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肌损害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TNF-α在AM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不同时间点检测65例AMI患者的心肌酶谱及血浆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并监测其心律失常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心肌酶谱呈正相关(P<0.05),炎性因子表达与心梗后室性早搏Lown分级呈正相关(P<0.05),前壁AMI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较其他部位高(P<0.05)。结论AMI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一定关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多的患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介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为研究炎症介质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检测了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天、第4天、第7天和2个月后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发现,C-反应蛋白在第1天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第4天大幅度升高,第7天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2个月后恢复正常。肿瘤坏死因子。在所有样本中仅有6例能检测到,其中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3例。纤维蛋白原在第1天即显著增高,第4和第7天进一步增高,2个月后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的变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继发反应,而非始动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检出率过低,使之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性指标的价值有限;纤维蛋白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在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及入院当时血压分为血压正常组(43例)及高血压组(4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受试者入院即刻、第24 h、第48 h、第5天、第7天、第14天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健康对照组测1次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浓度于发病2周内明显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2)炎性因子含量除高血压组的血清IL-6第5天(P=0.019)至第7天(P=0.005)的数值较血压正常组有明显升高外,其他数值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炎症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全过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炎性反应中,高血压对部分炎性因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再流现象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知识、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合理饮食、合理作息、运动锻炼、情绪控制、遵医用药等知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适应性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稳定性、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20例AMI患者中240例进行溶栓治疗,80例未溶栓治疗。分为再通组、未通组、未溶栓组,比较组间近期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再通组近期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通组,而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比较,临床预后略好,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治疗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循环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TNF α和IL 10的作用。方法 测定 39例老年AMI患者 (AMI组 )、2 0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 (OMI组 )及 2 0例正常老年人 (正常人组 )血清TNF α和IL 10浓度。 39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 1周和 6周测定血清TNF α和IL 10浓度。结果 AMI组TNF α、IL 10水平明显高于OMI组 ;OMI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 ;正常人组血清IL 10未检测到。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 1周、6周TNF α水平均显著下降 ,6周后辛伐他汀组TNF 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IL 10水平 6周后均显著降低 ,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降低AMI患者血清TNF α水平的作用 ,对IL 10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各相关指标 ,旨在为降低 AMI近期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分析近 4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 2 83例 ,依据 4周内存亡情况分为两组 ,存活组 2 4 0例 ,男性 174例 ,女性 6 6例 ,死亡组 4 3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18例 ,对比分析其年龄、既往史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临床及溶栓治疗、并发症、死亡率。结果 年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存活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分别低于死亡组 ;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低于死亡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多元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胸痛、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不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而近期预后与年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就诊时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WBC(白细胞 )增高密切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近期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小血管罪犯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共入选1 364例罪犯血管为小血管病变(靶血管直径≤2.5 mm)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成功PCI治疗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支架组,n=683),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组,n=681),对比两组患者随访8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组与球囊扩张组相比,总病死率显著减低(P=0.049),其他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小血管病变患者即使闭塞血管已再通,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a catheter‐based porcine model for reperfus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 location and duration of the occlus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A balloon catheter was placed in the left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 in 78 swine, and used to occlude the LAD. To evaluate this mode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infarct siz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and mortality was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 60‐min proximal LAD occlusion (60P), 60‐min mid LAD occlusion (60M), and 30‐min proximal LAD occlusion (30P). Results: In 72 of the 78 pigs, the procedure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Both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VF were highest in the 60P group (66.7% and 91.7%, respectively).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successfully induced in all 72 animals and in situ double‐staining with Evans blue dye and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was performed to delineate area at risk for ischemia and infarcted myocardium.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infarct size,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area at risk, between the 60P and 60M groups (49.5% ± 3.9% vs. 45.4% ± 13.3%, respectively). Serial changes in LVEF of the 60M group demonstrated that until 14 days after reperfusion, LVEF improved naturally over time (36.4% ± 6.6% at 24 hr, and 47.3% ± 10.1% at 14 days). Conclusion: This model and methodology could provide a reproducible and consistent infarct size. The curr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60‐min mid LAD occlusion can be the most feasible to serve as a porcine reperfus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 200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显像对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评价。方法将4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加药物治疗,观察组加行MSCS移植。治疗前后用核素心肌显像技术观察两组心功能及心肌梗死(MI)面积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功能明显改善,MI面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MSCS移植治疗AMI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疗法;核素心肌显像对MSCS移植前后AMI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