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比较免耕抛秧、翻耕抛秧、免耕抛秧施用免深耕三种方式下水稻的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2004年我县开展了双季稻免耕抛秧、双季稻翻耕抛秧、双季稻免耕抛秧施用免深耕的栽培对比试验,现就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 试验设计1.1 供试品种早稻金优402、晚稻金优770  相似文献   

2.
为大面积推广水稻免耕、少耕抛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数据,我们进行了水稻免耕抛秧、少耕抛秧与翻耕手插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地点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龙村坡上组许培根责任田,面积2.5亩,前茬为水稻,田面平整,排灌方便。供试品种为金优463。1.2试验设计试验设免耕抛秧、少耕抛秧与翻耕手插3个处理,3次重复,9个小区,各小区土壤肥力中等均匀一致。水稻种植密度每亩2万蔸左右。  相似文献   

3.
二晚免耕抛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试验设计试验于2004年在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试验农场的二晚水稻上进行,前作为早稻。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2、3分别为:免耕抛秧、免耕抛秧 喷施“免深耕“、翻耕抛秧。小区间做埂隔开,埂宽30cm,高33.3cm,各小区单独排灌。供试水稻品种为早熟种先农20号,播种日期为7月5日,7月24日抛栽,10月27日收获。免耕抛秧田在早稻收割后立即喷“克无踪“,1天后再灌水泡田,泡1天后轻扎耙一次再抛秧,“免深耕“结合喷“克无踪“时一起施下。翻耕田早稻收割后灌水泡田,泡1天  相似文献   

4.
一、材料与方法 实验示范田设在昭潭镇昭潭村,处理分别有:克无踪除草免耕大苗抛秧(以下简称免耕抛秧)、翻耕平整抛秧和翻耕平整手插(CK).对不同的组合、土壤、密度和秧龄实行免耕栽培,观察和分析其综合性状表现.前茬为早稻,采用常规湿润育秧方式.播种时间在6月20日.  相似文献   

5.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稻耕作技术上的新突破,是水稻抛秧技术的深化和发展。但是,免耕抛秧栽培在示范推广中存在的成活率低、土壤板结、施用有机肥料难,后期易出现早衰等问题,特别是二晚免耕抛秧问题更突出。为此,临川区农技站在腾桥镇皇溪村进行了二晚免耕抛秧施用不等量稻草的对比试验,探讨其稻草还  相似文献   

6.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在未经翻耕犁耙的稻田上进行水稻抛秧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方法,是集免耕技术、抛秧技术、除草技术、节水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于一身的一项节本增效型栽培技术。为了探讨山区水稻丰产经验,白沙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引进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稻免耕灭茬抛秧栽培,是近年来在水稻抛秧和晚稻免耕栽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栽培技术,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是采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快速灭茬后,直接抛栽早稻秧,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机械翻耕所花成本,并有利于抢住季节.  相似文献   

8.
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根系衰老状况以及子粒灌浆特性。以重穗型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测量根系伤流量并用原状土柱法挖根考察根干重,用Richard方程拟合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的子粒灌浆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与翻耕稻相比,免耕稻根量较小,但灌浆前、中期根系活力要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二晚免耕、少耕、翻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较少耕、翻耕栽培增产增效,且确保在"双抢"忙季二晚的播种,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效、低毒除草剂的出现和农民对省工、节本的种植栽培技术需求,2001年进行免耕抛秧与翻耕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是指收割完上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作业的稻田,通过除草剂处理后,直接进行抛秧的一种栽培方法.该技术可以节省犁耙田成本、节约水资源,省力、省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2001年开始在全区早稻田开展试验示范,当年有56个县、市(区)开展了试验示范,试验点达263个,示范应用面积达19095亩.2002年早稻试验示范区扩大到64个县、市(区),应用面积达72000亩,2002年广西全年示范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面积超过30万亩.为了研究水稻免耕抛秧的配套技术,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区各地开展了不同栽培因素对免耕抛秧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现就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为大面积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抛秧是一项低耗、增效、简便易行的新技术,2004年全县免耕抛秧应用面积1.1万亩,平均亩产417.1kg,总产523.3万kg,比翻耕抛秧田增产稻谷9.63万kg,农民增收节支47.8万元以上,平均每亩增收节支43.5元。为了更广泛地推广该项新技术,县农技站在良坊镇汤渡村、高丘村、神泉乡坪里村进行了早、中、晚不同季节的免耕抛秧试验,共计面积60亩。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试验结合免耕抛秧、无公害优质大米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二晚免耕与翻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类型为灰黄泥田且排灌条件较好并保水保肥的田块进行二晚免耕栽培能节本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免耕抛秧是近年来发展应用的一种新的稻田农作制。免耕指免除任何翻耕犁耙.选用化学药剂除草灭茬.然后即可抛秧,具有省工、节能、节本、高效益的特点。从各地和兴宁市去年取得成功的实践来看,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已显示出技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现将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以供各地示范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戴群珍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20-220
水稻免耕旱育无盘抛秧技术是没有经过翻耕犁耙的稻田上进行水稻抛栽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它综合了免耕和抛秧的优点,集免耕技术、抛秧技术、除草技术、节水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于一体,是水稻栽培史上又一重大的技术革命,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简称:免耕法)是指收获上一季作物后不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使用除草剂灭除作物稿秆头、落粒幼苗及其它杂草,灌水沤田后,排浅田水施肥,并将水、肥搅拌使肥料分布均匀,再将秧苗抛掷到大田中的一项水稻耕作栽培新技术.该技术在广东等省已进行过试验研究.在广西区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支持下,浦北县2001年引进该项技术,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节支增收效果.2002年早稻全县水稻免耕法示范面积0.83万亩,比传统翻耕犁耕抛秧栽培(简称:常耕法)平均亩节支增收合计为59.88元.  相似文献   

17.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水稻免耕抛秧是免耕栽培方式的一种,免耕抛秧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精耕细作观念,结合免耕和抛秧的特点,减少翻耕整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可以保护土壤结构,具省工省力等特点。近年来,通过对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表明水稻采用免耕抛秧技术,虽减少总分蘖数,但无效分蘖时间短,营养损耗少,个体发育健壮,且与群体发育协调,利于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穗大粒多,提高产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水、热、气、肥条件,提高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稻根系的各种酶活性,增强根系活力,为水稻生长及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中,以重施前期肥为主,促花保穗肥为辅;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免耕抛秧稻产量。今后,针对水稻免耕抛秧存在的问题,须加强对其施肥管理、分蘖动态、植株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比试验结果2002年早造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521.2公斤,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514.4公斤.常规翻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488.3公斤,稻草还田免耕分别比稻草不还田免耕和常规翻耕亩增产稻谷32.9公斤和6.8公斤,增长6.74%和1.32%.观察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具有生根快,根系发达,分蘖早、茎杆粗壮,抗倒伏和成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Y两优3218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Y两优3218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以人工手插最高,免耕栽秧最低,人工手插比免耕栽秧增产6.04%;人工手插稻总成本最高,最低为免耕栽秧。不同栽培方式的成本投入依次为:人工手插>翻犁抛秧>厢式丢秧>免耕栽秧。从净利润上看,免耕抛秧最高,其次为厢式丢秧,翻犁抛秧居第三,最低为人工手插。免耕栽秧产投比最高达1.78,人工手插最低,为1.67。虽然人工手插稻产出最高,但因劳动力、畜力成本较高,净利润则最低。因此,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前茬物为蔬菜、油菜等收获较迟,劳动力充裕的地区均可选用人工手插栽种;在有水源灌溉保障的区域,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免耕栽秧、抛秧轻简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早稻塑料软盘抛秧技术效果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塑料软盘抛秧技术是水稻育秧和插秧技术的重大改革,为了探索不同抛秧期的产量情况和地膜湿润秧手插产量情况,设立了同品种,同播期,不同抛秧期和地膜润湿手插秧对比以及同品种,同播期、同抛插期的对比试验,初步探索出了早稻软盘抛秧增产的机制,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