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变特性对稠油油藏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稠油的流变特性不同于常规稀油,稠油油藏的产能分析也有别于常规稀油油藏。通过分析研究垂直井产能计算、稠油流变特性分析及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建立了稠油油藏垂直井产能分析方法,指出了稠油油藏产能计算必须结合稠油流变特性和试井解释资料。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稠油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满足稠油生产过程中工程计算的需要,以胜利油区稠油为原型,利用BROOKFIELD DV-Ⅲ^*型流变仪对5个典型区块的稠油在35~100℃和0.028~151.2s^-1剪切速率下的流变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宾汉、幂律及广义宾汉本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这3类方程均能较好地反映稠油的非牛顿流变特性,保证工程计算精度。依据实验数据,按照中国稠油分类标准,对3类本构方程参数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相应的计算推荐值和回归公式。用于地层、井筒及输油管道中稠油物性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3.
稠油流变性及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基于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合理的无水稠油流动特性物理评价模型—细管模型,测量了不同黏度稠油的流变性;建立了对应不同黏度稠油的流变模式和本构方程;确定了塑性黏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式;分析了管径、黏度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水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宾汉流体特征,其塑性黏度与启动压力梯度关系以对数形式相关性最好,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与管径、黏度因素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了大港油田4个区块的稠油在不同温度、不同剪切速率及不同含水条件下的充变体性。结果表明,大港油田稠油在油层中具有半顿流体的特性;而在井筒中,将会出现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含水原油在井筒中流动时将不会出现明显的乳化现象,粘度将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特(超)稠油流变特性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针对辽河油田的特、超稠油独特的流动特征,用旋转法测定原油的流变性,研究其流变特性及其粘度影响因素,为开发此类油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认为:当高于原油的拐点温度(55-65℃)时,原油流动性明显变好;特(超)稠油具有较大的屈服值,流动性差,因此应尽可能连续开井生产,以避免因停产而造成较大的启动压力;对于高粘度原油,剪切速率影响其粘度,开采时保持适当的采油速度,可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旋转法测定滨南稠油油样粘温特性及其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认为:滨南采油厂的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高,属于非牛顿流体的宾汉姆流型,流变特性遵从宾汉姆方程τ-τy=ηγ;在举升和输送过程中,维持井筒和管线温度50℃左右即可,并且可以忽略流速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主要进行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很少,且多采用管流模型,较少考虑黏度对启对压力梯度的影响,这与稠油在真实岩心或油层中流动状态相差很大。根据稠油油藏渗流特点,设计了合理确定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测试方法,并利用克拉玛依油田天然岩心,研究了存在束缚水情况下稠油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流速与压力梯度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启动压力梯度、流速—压力梯度曲线参数与岩石气测渗透率、流体黏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原油黏度对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大于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稠油油藏,给出了根据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极限泄油半径和合理井距的理论计算方法,为稠油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等高分子混合物决定其特殊的结构特性,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的特点。启动压力梯度是研究非线性渗流的重要环节。以实际某油田为例,对比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选择出最佳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的临界黏度并绘制版图,最后研究目标油田全流度范围内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微流量驱替法是较为实用的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目标油田启动压力梯度存在的临界黏度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大的幅度逐渐趋于平缓;流度较小时,随流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下降较快,随着流度的不断增加,启动压力梯度下降幅度减缓。  相似文献   

9.
齐40块稠油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推导了在多孔介质中测定流体流变性的公式,在油层温度下,分别用毛缰管粘度计、旋转粘度计和驱替装置,测定了齐40块稠油在通过多孔介质前、后及在多孔介质中各阶段的流一,研究结果表明,齐40块稠油在通过多孔介质前,后及在多孔介质中各阶段的流变性是不相同的,得出目前该断油藏的原油属于牛顿流体,这与开采初期原油是非牛顿流体的结论有所不同。同时考察了温度及多孔介质的物怀参数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  相似文献   

10.
稠油由于其非牛顿特性,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与常规原油不同,一般表现为非线性渗流,其特征之一是可能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驱替压力梯度超过启动压力梯度时稠油才开始流动,且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设计了合理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利用天然岩心与实验室配制的模拟油,设定不同的驱替流量来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实验测量启动压力梯度过程中驱替流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驱替流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测量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会受到驱替流量的影响。因此,在测量岩心真实启动压力梯度的过程中,实验方法和驱替流量的选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Some heavy oil reservoirs present foamy oil flow behavior under primary production, and the foamy oil viscosity and rheological property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The variation of the foamy oil viscosity during the depletion process is complicated due to the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dispersed gas bubbles within the oil phase, and still remains as a controversial topic.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by measuring the foamy oil viscosity at different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 with a capillary viscometer system equipped with a specially designed foamy oil generator to guarantee the generation and stable flow of gas-in-oil dispersions. Meanwhile, the dead oil and live oil viscosities were also measured for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all the tes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Below the bubble point pressure, the dispersed gas-bubble volume fraction and foamy oil viscosity increase with pressure decline; the viscosity of foamy oi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ive oil,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widens with pressure decline. Moreover, foamy oil behaves as shear-thinning power-law fluid, and the shear-thinning effect becomes stronger with the decrease of pressure. The foamy oil rheology is also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the shear-thinning effect becomes mild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 formula was established for estimating foamy oil apparent viscosity within porous media, which took flow rate, shear-thinning flow parameters, permeability, porosity and othe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2.
用四种不同的粘性原油乳状液进行了乳状液流变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和液滴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视粘度和非牛顿性随液滴尺寸减小而增大。大部分乳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50S-1)剪切变稀,当剪切速率超过500s-1时呈现牛顿流体性质。因此.液滴尺寸是乳状液流变性研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稠油特性及其输送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载体--沥青胶质对原油粘度的绝对贡献,测定了稠油模拟油的粘温特性及流变特性,分析了稠油高粘度的实质,为稠油节能降耗输送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10-50℃内稠油模拟油呈牛顿流体,其粘度随温度降低及沥青、胶质含量增加而明显增大,稠油高粘的实质在于体系中不同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胶束结构。通过稀释或膜分离等技术减小稠油大分子结构或降低稠油大分子深度,将有效降低稠油粘度。  相似文献   

14.
稠油污水处理现场小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解决稠油污水问题,利用辽河油区欢四联的稠油污水进行了现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稠油污水经过斜板隔油池和溶气气浮池预处理后,出水油含量和悬浮物均可达到回注和进热采锅炉的要求,再经生物处理后,COD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二维平面模拟实验,用五点法布井方式的填砂平板模型,在模拟生产井完全水淹的基础上,模拟热油吞吐的生产过程.实验中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均质油藏,采用可视化模型直观地再现了注油前后生产井周围多孔介质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状态.根据各周期注油量和采油量,以及模拟生产井周围油水的分布情况,从油藏渗流规律和驱油理论2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劈水疏油的概念,并利用这一概念对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劈水疏油是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主要机理,热效应和解除井底有机垢堵塞对增产也有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质高粘原油在地层条件下表现为非线性渗流,其流变性测试结果对于指导其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孤岛油田东区重质高粘原油渗流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含气原油为假塑性流体,地层条件下非线性渗流显著;脱气原油粘弹性较弱;注水开发时,油水井间的水驱速度应控制在0.885m/d以内。  相似文献   

17.
敏感性稠油油藏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彭洪军 《断块油气田》2010,17(5):621-623
针对济阳坳陷林樊家油田林东馆三段油藏油稠、储层敏感性强、生产过程中出砂明显等影响产能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储层敏感性分析、注蒸汽实验、水平井设计优化(水平井段200 m、油层厚度大于4 m、井距150 m)和配套工艺等研究和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实施后水平井单井产液能力基本上在40~60 m3·d-1,单井产油能力由1.8m3·d-1上升到28 m3·d-1,含水率由88%下降到48%,同时在水平井网条件下最终采收率为19.5%,比直井提高10%,增加可采储量为38.9×104 t,改善了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B1-4、Ⅳ、TB褐、长Ⅱ、DY一1、LJ1、Z-2六株菌开展了单一菌种和复配菌种岩心驱替模拟实验.首先,开展了单菌种在不同驱油阶段的岩心驱油模拟实验.在整个驱替阶段无论发酵原液或稀释液均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从经济方面考虑微生物驱宜采用培养基稀释的茵液.其次,通过复配菌种模拟实验,确定了微生物和弱凝胶联合作用时,不同段塞微生物的选择和配比.通过开展岩心模拟实验,为今后开展微生物驱油和弱微联作提供可借鉴的有利信息,为华北油田微生物采油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