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主要方法,支架治疗策略的选择成为主要技术问题,文章对冠脉造影后的血管狭窄分析和血管内超声成像的血管分析应用效价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对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分析及血管内超声在冠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结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置入前后的影像学造影检查,只能观其血管外壁形态、血流变化.对管腔黏膜病变情况、内支架贴壁情况,支架是否完全对称性扩张,以及支架对病变段的覆盖情况,不能精确显示.血管内超声对靶血管的狭窄程度、血管内斑块及黏膜病变情况能够精确实时显示,可实时显示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支架扩张是否均匀对称,支架对血管壁斑块的挤压支撑情况如何.结论:血管内超卢在冠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较冠状动脉造影更能全面的评价血管内病变情况,对支架的选取策略及支架释放后的评价与指导,防止血管内再狭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5例冠脉造影患者行冠脉内超声成像检查(ICUS)。定性分析斑块成分、性质及夹层形成;测量冠脉最小管腔内径、面积、斑块面积及血管狭窄百分数等。冠脉造影结果10例正常,25例冠脉狭窄≥70%,其中17例行PTCA术。1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中,5例ICUS有粥样硬化病变。17例左冠狭窄而左主干正常者中,ICUS示12例(70.6%)左主干有不同程度病变。另17例PTCA后,5例植入支架。对植入与未植入支架的ICUS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结论:ICUS可发现冠脉造影正常的冠脉病变。I-CUS为PTCA后的冠脉提供了理想的形态学资料,PTCA后残余狭窄>50%,钙化偏心斑块或PTCA后有夹层者应植入支架。根据支架成功植入的超声诊断标准,ICUS可指导支架成功植入,避免急性血栓闭塞。  相似文献   

3.
冠脉造影正常者的腔内超声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血管腔内超声显像在冠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8例选择性冠脉造影者成功地进行了冠脉腔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0支冠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中,14支冠脉腔内超声显像未见异常,其中6支冠脉的近端和远端管壁的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可被清晰显示。4支冠脉的近端和远端管壁的三层结构显示均不清楚,另4支冠脉近端管壁的三层结构较清楚但远端不清楚。6支冠脉腔内超声显示异常,管径狭窄率13.7~57.5%,平均32.05±16.35。包括2支偏心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支轻度中央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与管腔的面积呈正相关(r=0.81,P<0.05)。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前对病变的狭窄程度、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的准确判断是支架置入方案选择的关键.最佳冠脉内支架置入方案,能有效的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提高冠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血管内超声对靶阻管的狭窄程度、血管内斑块及黏膜病变情况能够精确实时显示,包括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支架扩张是否均匀对称,支架对血管壁斑块的挤压支撑情况如何.说明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较冠状动脉造影更能全面的评价血管内病变情况,对支架的选取策略及支架释放后的评价与指导,防止血管内再狭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观察临床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分析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及OCT技术对罪犯病变的判断。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加重的静息情况下胸痛,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胸片显示正常;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出现q/Q波,V_5~V_6导联T波倒置;心肌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Ⅰ为0.20 mg/L(正常<0.04 mg/L);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下壁运动局限性减弱,心脏射血分数为50%;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左回旋支慢性闭塞病变(与8个月前显示一致),右冠状动脉粗大,近段轻度狭窄(30%~40%),斑块显示不稳定;IVUS显示右冠状动脉近段斑块面积负荷73%狭窄,血管最小管腔面积5.80 mm^2,并伴有假腔的形成,斑块特征显示不清晰;OCT结果显示该斑块含有薄的纤维帽(0.70μm),纤维帽下富含较大的脂质核心斑块,并伴有斑块的破裂和内膜撕裂。结论应用OCT技术能够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罪犯病变。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冠脉斑块性质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本研究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coronary ultrasound,ICUS)定性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冠脉粥样病变的大小、性质,建立梗塞相关病灶(IRLInfarction related lesion)和小斑块的概念.方法86例AMI患者(男7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10)岁,于经皮冠脉内介入(PCI)前对其中69例患者行ICUS检测,患者分两组急诊PCI组(29例),延期PCI组(40例),对照AHA斑块分期标准,对IRL的粥样病变进行相应分期.结果冠脉造影显示急诊PCI组与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及梗塞相关冠脉闭塞率高于延期冠脉PCI组;ICUS在检测梗塞相关冠脉时,建立了IRL的概念,IRL主要由粥样病变和血栓组成,两组患者IRL中斑块包绕面积,最小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所致面积狭窄及最大面积狭窄间无明显差别,合并后显示,面积狭窄<50%的斑块(小斑块)发病率73.9%,是主要致病斑块;斑块以偏心分布为主,占78.3%,向心斑21.7%;软斑块发生率86.2%,硬斑块为7.4%,软斑块中,以含局部钙化灶的纤维脂斑(Va+Vb期病变)发生率最高,占总发病率的44.9%(31例).结论AMI时,IRL粥样病变以较小斑块为主,斑块性质为偏心性软斑,其中Va+Vb期病变是导致AMI的最危险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例,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60%的病变.对靶血管(LAD 17例,RCA 3例,LCX 1例)行IVUS检查.结果 21例21处病变中14例(66.7%)为软斑块,2例(9.5%)为纤维斑块,4例(19.0%)为钙化斑块,1例(4.8%)为混合型斑块;共19例(90.5%)为偏心性斑块;13例(61.9%)正性重构,8例(38.1%)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02±0.10( ̄x±s).21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占23.8%;2例发现血栓,占9.5%.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范围从43.0%至79.1%,平均为70.0%±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9±0.5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1例冠脉搭桥术,14例支架植入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程度、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病变的偏心性和正性重构可能是造成冠脉造影低估病变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1):F0002-F0002
近日,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首例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为冠心病伴冠脉狭窄合并严重钙化病变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病例情况患者,男,62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加重2d"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严重钙化,伴有90%弥漫性狭窄";右冠脉相对细小,近段70%狭窄,中段95%狭窄。由于患者的前降支近段管腔狭窄合并严重钙化,为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基于此,心血管内科欧永强主任医师立即组织科室进行讨论,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冠脉腔内旋磨术为血管打通"隧道",清除血管钙化斑块后再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血管造影被公认为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实际上,该方法仅能提供血管内腔影像信息。就其诊断动脉硬化病变而言,存在以下多种局限性,如不能检出早期粥样硬化病变,不能提供透壁信息,低估血管狭窄程度和钙化斑块,难以判断斑块性质和成份,尤其在介入治疗后常高估治疗效果,低估并发症。尸检发现造影正常的血管实际上可能存在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手术中心外膜超声检查也发现类似现象。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病变早期阶段,病变血管可发生代偿性扩张,只有在病变累及内弹力膜的40%时才会失代偿而产生狭窄。当冠状动脉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及外周血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严重病变组(管腔狭窄率>70%)40例及临界病变组(管腔狭窄50%~70%)80例.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等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ELISA法测定血清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结果 血管内超声发现临界病变组主要为脂质斑块,约占74%,严重病变组脂质斑块约为48%(P<0.01);严重病变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及PB明显大于临界病变组(P< 0.05~0.01),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斑块均以偏心斑块为主,均呈现为正性重构.临界病变组进行介入治疗者共59例(74%),介入治疗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PB及RI明显大于非介入组(P<0.05~0.01).临界病变组与严重病变组CD3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界病变具有典型的易损斑块的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够指导冠脉的介入治疗.CD36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高端螺旋CT单心跳心脏技术判别冠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及合并基础疾病对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22年7月—2023年1月诊断并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Ⅰ级病变患者33例,Ⅱ级病变患者22例,Ⅲ级病变患者41例。根据斑块性质分析,其中稳定性斑块患者55例,不稳定性斑块患者41例,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接受256排CT行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冠脉造影(I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比较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以及不稳定性斑块的诊断效能,研究合并基础疾病对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Ⅲ级病变的灵敏度为80.49%,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Ⅲ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造成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Ⅲ级病变的效能下降。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灵敏度为80.21%,单心跳心脏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不稳定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造成单心跳心脏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水平(sTie-2)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斑块影像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北京4家三级教学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具有临界病变(三支主要血管狭窄大于20%且小于70%,血管直径超过2.25 mm)的患者共719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219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组208例.对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应用蛋白芯片方法测定2种细胞因子:血浆胎盘生长因子及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含量的变化.分析三组患者两种血管因子水平的变化与冠脉临界病变的斑块影像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 UAP组血浆PLGF 80.33 ng/L水平显著高于SAP组54.29ng/L和AS组45.16 ng/L(均P<0.05),UAP组血浆sTie-2水平1353.06 ng/L显著高于AS组1308.28 ng/L (P =0.008).(2) QCA分析显示SAP组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与UAP、A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P组斑块面积显著大于AS组(P<0.05).(3)冠脉病变形态学显示三组之间易损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管因子与斑块形态学相关性分析:PLGF与管腔最小面积存在正相关,r=0.493 (P =0.009).结论 PLGF、sTie-2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可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选取收治的2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冠脉造影及OCT检查,了解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结合临床表现,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对狭窄严重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OCT实时、清晰、直观地显示冠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支架植入后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OCT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简便、安全,能够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冠脉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对7例稳定性心绞痛(SA)、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均测定血浆hs-CRP水平。对其中的7例SA患者、27例UA患者行左室造影(LVA)检查测定LVEF水平。观察hs-CRP、LVEF水平与斑块特征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浆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稳定型斑块组(P<0.01),冠脉中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类似(P>0.05)。冠脉中重度狭窄组LVEF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类似(P>0.05)。结论hs-CRP水平有望成为反映粥样斑块不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LVEF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但在SA、UA患者中,LVEF水平不能反映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经胸冠脉超声(TTE)检测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探讨2型糖尿病(DM)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TTE检测冠状动脉3支血管,对硬化斑块的形态,检出人数、病变血管数及有无狭窄进行评价,结果与冠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结果对比;并对106例健康体检者冠脉各支血管检出率进行统计。结果 2型DM患者冠脉硬化检出例数、多支病变例数均多于非DM患者,单支病变例数低于非DM患者,单发及多发梗阻性狭窄节段亦高于非DM患者,检测结果与冠脉造影及CT有较高符合率。健康体检者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脉检出率分别为97.6%、68.8%、87.2%。结论 TTE可清晰检测出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2型DM患者更易发生硬化斑块、多支病变及复杂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随机抽取48份心电图正常且作了冠脉造影的胸痛患者的出院病历,并对其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中7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被确诊为冠心病,占77.1%,其中单支病变9例(24.3%),双支病变16例(43.2%),三支病变12例(32.4%)。单支病变中轻度狭窄7例,多支血管病变中,有血管狭窄部位相对应的22例。结论以反复胸痛为主要症状而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不能轻易除外冠心病。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其心电图正常可能与这些部位产生的缺血性ST-T改变向量相互抵消、病变进展缓慢及有良好的侧支循环、狭窄程度较轻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对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分别进行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比较和探讨两种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用IVUS检测71例患者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的最大径、最小径及血管腔的最大径、最小径,算出平均径及直径狭窄率,测量相部位CAG所显示的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对这两种技术检测血管的斑块性质,狭窄形态及狭窄程度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CAG检测发现偏心性狭窄59处,向心性狭窄30处;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64处,向心性斑块25处,CAG无法显示管腔形态,斑性狭窄59处,向心狭窄30处,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64处,向心性斑块25处,CAG无法显示管腔形态、斑块性质,而IVUS可清晰显示,对手术的效果判断,CAG显示手术效果理想的血管,IVUS则显示大多数内膜撕裂严重而需进一步处理,对于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CAG与IVUS两种技术测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CAG测重而需进一步处理,对于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CAG与IVUS两种测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CAG测值较IVUS测值为低,结论:对于冠脉介入入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过程指导、手术效果评价,IVUS明显优于CA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斑块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因ACS入院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对病变为临界病变,未行介入治疗者,入选后给与冠心病二级预防,入选后1个月内及入选后12个月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抽血检测C反应蛋白.对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hsCRP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hsCRP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稳定性胸痛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的灵敏度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稳定性胸痛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然后再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来明确诊断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病变程度与冠脉血管内斑块性质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方法相比,CT冠状动脉造影对病变血管的总检出率为93.81%,其中对轻度狭窄的血管的检出率为91.67%,对中度狭窄的血管的检出率为93.10%,对重度狭窄的血管的检出率为95.45%,都在90%以上,经统计学检验P0.05;与冠脉造影检查方法相比,CT冠状动脉造影对斑块的总检出率为94.44%,其中对钙化斑块检出率为91.38%,对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为98.00%,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简单、经济、安全的检查方法,对稳定性胸痛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