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气中氦气含量异常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而伴生气中天然气成因及氦气富集机理是核心科学问题.采集渭河盆地典型井地热水伴生气样品,系统开展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及稀有气体氦、氩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天然气主体为煤成气,碳氢同位素组成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相似,主...  相似文献   

2.
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烃类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盆地地热水富含烃类天然气,甲烷含量一般在10%左右,最高可达82.44%。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烃类天然气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特征,其中位于户县-西安新生代沉积凹陷的地热水伴生天然气δ13C1值小于-55‰,具有生物成因气的特征,而其他地区地热水伴生烃类天然气δ13C1值在-38.7‰ ~ -27.2‰之间,为热解成因天然气。天然气源岩分析显示,渭河盆地古近系张家坡组深水湖相沉积岩系,是渭河盆地生物气的重要源岩。分布于渭河断裂之北、构成渭河盆地基底的古生界,与出露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韩城(即渭北隆起)一带的古生界相当,是渭河盆地热解天然气的主要气源岩。  相似文献   

3.
陈琦  文军  高小云  赵宇 《石化技术》2024,(3):232-234
渭河盆地是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内新生界沉积巨厚。近年来,随着对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盆地新近系地热水中伴生的水溶天然气开始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结合研究区露头、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响应,对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前有限的资料,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初步分析,以期能对当前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构造单元天然气中氦气相对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地质背景与典型富氦气藏分析该盆地氦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富氦天然气显示良好,总体上台盆区富氦天然气显示优于前陆区;塔里木盆地氦气以壳源成因为主;该盆地天然气中氦气相对含量与氮气相对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氮气相对含量高的气藏中氦气相对含量一般较高。塔里木盆地氦气勘探普查可以重点关注氮气相对含量高的气藏。氦在地质体中可能主要以水溶形式发生运移,富集成藏与地层水关系密切。受到不同物质在水中分压差异影响,结合亨利定律分析,地层水在富氦天然气聚集过程中可以起到“提氦泵”的作用。良好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质的氦源是富氦气藏形成的基础;塔里木盆地多个区块具有良好的富氦天然气显示,尤其是在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麦盖提斜坡、巴楚隆起等构造单元,该系列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氦源以及天然气成藏条件,有利于富氦天然气聚集,该系列构造单元是塔里木盆地氦气勘探的优先考虑区块。大顺北地区天然气勘探前景好,并且该构造单元是“十四五”海相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块,也应该加强对该区的氦气勘探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其中不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氦气藏,但对其氦气生成潜力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的岩石样品展开测试,生氦潜量呈现出泥岩>泥质灰岩>高铀白云岩>白云岩>灰岩的特征。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提出了一套氦气资源评价流程和方法。以古城地区15口钻井为例进行实际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奥陶系地层的生氦潜量为1.50×10-10 cm3/g,氦气生成量为13.91 km3。生氦潜量最高最广的区域位于古城14井区域,其次为古城12井区域。却尔却克组泥岩生氦潜量为1.45×10-10 cm3/g,生氦量占比为83.5%,是研究区生氦的主力层位,但是估算的天然气中氦气含量约为0.033%,低于工业开采标准。原因在于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大量生烃,大大稀释了氦气的浓度,因此在对油气烃源岩进行氦资源评价时应该保持谨慎。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的提出有助于含油气盆地中氦气资源评价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氦...  相似文献   

6.
渭河盆地氦气资源量在计算原理和参数选取上存在较大争议。据此,统计了渭河盆地101件油气井和地热井样品的气体成分和氦同位素数据,分析了该盆地的氦气成藏条件,并在综合选取和评估各项参数的基础上,估算了渭河盆地氦气资源量。结果表明,钻孔样品氦气体积分数平均为1.50%,最高达9.23%;氦源岩、地下水系统、载体气和断裂是氦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控制条件,其中盆地南缘花岗岩体和盆地内部隐伏磁性体是盆地最主要的氦源岩;根据盆地内地热流体储量、气水比、氦气体积分数估算出盆地内氦气资源量为21.30×10~8 m~3;根据氦源岩有效面积、水循环深度、岩体密度、铀钍含量估算得出自花岗岩体形成、盆地断陷和储层形成后的生氦量分别为185.21×10~8 m~3、37.58×10~8 m~3和4.16×10~8 m~3。综合认为渭河盆地的氦气资源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氦气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氦气资源相对贫乏,资源安全形势极其严峻。鄂尔多斯盆地已有一定的氦气显示,但目前对于盆地内天然气中氦气体积分数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氦气资源分布规律认识不足,制约了鄂尔多斯盆地氦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在广泛收集和认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磁力异常资料为主,结合347个天然气样品中氦气含量测试结果,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氦气分布规律。通过对苏里格、庆阳和宜川3个气田天然气样品氦气含量进行测试,发现氦气含量均达到了工业生产的标准(>0.05%),其中庆阳气田Q1区和苏里格气田S47区氦气平均含量超过0.1%。结合岩石磁性特征对磁力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的磁力异常呈明显的分区特征,反映了盆地基底具有多阶段拼合的地质特征,区域性磁力异常变化主要与盆地基底岩性相关,高磁异常条带可能系盆地基底太古界—下元古界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基性火山岩、同期次的花岗岩等强磁性岩体引起;低磁异常主要由板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大理岩等弱磁性岩体引起。鄂尔多斯盆地氦气主要为壳源成因,盆地基底下元古界强磁性深变质岩系为鄂尔多斯盆地的...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其中不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氦气藏,但对其氦气生成潜力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的岩石样品展开测试,生氦潜量呈现出泥岩>泥质灰岩>高铀白云岩>白云岩>灰岩的特征。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提出了一套氦气资源评价流程和方法。以古城地区15口钻井为例进行实际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奥陶系地层的生氦潜量为1.50×10-10 cm3/g,氦气生成量为13.91 km3。生氦潜量最高最广的区域位于古城14井区域,其次为古城12井区域。却尔却克组泥岩生氦潜量为1.45×10-10 cm3/g,生氦量占比为83.5%,是研究区生氦的主力层位,但是估算的天然气中氦气含量约为0.033%,低于工业开采标准。原因在于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大量生烃,大大稀释了氦气的浓度,因此在对油气烃源岩进行氦资源评价时应该保持谨慎。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的提出有助于含油气盆地中氦气资源评价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氦气资源勘探调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咸阳市区位于渭河盆地中部,其地热资源丰富。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地热水中普遍伴生有天然气,其组分多样、成因复杂。通过对咸阳市区34口地热井天然气样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市区内地热井天然气主要以氮气(大部分在70%~90%)、甲烷(10%左右)为主,氦气(2%左右)含量普遍偏高;甲烷主要以煤成气混无机成因气为主。大部分地热井伴生气中氦气属于典型的壳源氦,个别属壳源气混有极少量幔源气。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含氦气田,其中古生界氦气的平均含量为0.31%,是氦气资源量最丰富的层位,高于氦气工业生产标准,但其氦气资源潜力和成藏模式尚不清楚。基于雅克拉地区14口钻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对雅克拉地区古生界氦气资源生成量进行了定量评估,并结合成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氦气的运聚过程及载体特征,总结出氦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古生界平均生氦潜量为2.37×10-10 cm3/g,氦气生成总量为3.22×109 m3。生氦潜量最高的区域位于沙15井附近区域,其次为沙49井附近区域,从沙5井至沙49井的呈带状展布的狭长地带是生氦主力。区域内古生界沉积岩系供给含氦气藏的氦气量可高于天然气藏中的氦气总量,沉积岩系可为有效氦源岩,生成氦气以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海西构造期的断裂、裂缝为运移通道,在地下水和天然气的协助下持续运移,以古老地层水运移聚氦模式、天然气沿古老储层运移聚氦模式进行聚集成藏,上覆3套厚度较大的泥岩层、膏岩层,可对气藏有效的封存保护。  相似文献   

11.
The behavior of local convergence and nonunique solutions in electric-logging inversion problems mak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difficult. These negative effects are improved by joint inversion of induction- and galvanic-logging measurements. A two-dimensional joint inversion algorithm is suggested for the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of formation resistivity, invasion depth and invasion-zone resistivity from field data containing a combination of induction array, lateral and normal devices. Compared with single-log inversion of lateral and normal logs, the joint inversion not only improves the unfavorable local convergence of single inversion, but also constrains the range of possible solutions. Even if the initial guess values vary within a wide region, the joint inversion is fast to converge close to true values; it weakens the dependence of inversion results on initial guesses. In addition, these nonunique solutions are constrained in a limited domain by the present joint inversion technique, thus, the in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s that are usually caused by traditional single-log approach can be avoided. Case studies also illustrate that the present joint inversion of induction/lateral/normal logs provides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algorithm that allows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enha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form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in most cases 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of hydrocarbon saturation.  相似文献   

12.
南八仙油气田为轻质油气层,泥浆侵入影响很大,泥浆侵入深度与泥饼形成过程中泥浆液渗入地层的数量有关,泥浆滤液的渗入量与泥浆特性有关,也与泥浆柱压力和地层压力之差及钻井后至测井时的时间间隔有关,当泥浆矿化度低于地层水矿化度时,油气层与水层的径向侵入剖面电性有明显差别,各种测井响应都有相应的特征,利用时间推移测井找出泥浆浸泡时间对油气层双感应、双侧向测井浸入规律,为准确确定含油饱和度、减小泥浆侵入的影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3.
累计倾角图是一种处理井段累计倾角-深度的关系图,介绍了累计倾角图的原理。对累计倾角图的典型情况如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及红-蓝模式进行了分析。实际应用表明,累计倾角图可用来辅助综合矢量图的解释,常见裂缝挠曲带、断层、不整合等在累计倾角图上反映明显。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are rapidly gaining popularity in the area of oil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ANNs to petroleum engineers and geoscientists and its advantages over other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computing. ANNs can assist geoscientists in solving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such as formation,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and well data interpretation from geophysical well log responses with a greater degree of confidence comparable to actual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The main goal of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use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rom a petroleum geoscientist's point of view and encourage geo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to consider it as a valuable alternative tool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A three-layer feed-forward back-propagation network has been used to predict neutron log (NPHI) and density log (RHOB) values using gamma ray (CGR), resistivity log (IDPH), and sonic log (DTCO) input parameters. The results are also compared by analysis performed by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MVRA).  相似文献   

15.
具有自动分层能力的综合性测井解释程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士兴 《测井技术》1996,20(2):108-112
自动分层方法的要点是作曲线开矿分析、用幅度经确定地层界面、合并同类相邻的地层。自动分层程序可完成这一工作。改进后的多功能程序衣判别分析程序完成自动分层程序与解释程序的对接。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井解释系统,便于整体或分块移植。在胜利油田已用这套程序成功地自理了300多口井的资料,提高了测井解释的工作效率,减轻了解释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6.
贾孝红  罗继红 《测井技术》1995,19(6):453-459
本文分析了地震测井时间与井孔声速测井积分时间之间的差异,以此作出声速校正偏差曲线。通过对它的解释,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重点讨论了对右手偏差时速度依赖校正方法,同时给出了评价校正方法的标准。利用该方法对南海某井的实际资料进行了校正处理。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测井图的构成特点及存储、处理要求,提出了Java与XML结合处理测井矢量图的方法和流程;讨论了XML文件存储测井矢量图的可行性;介绍了存储测井矢量图的XML文件的组织结构和创建过程以及从XML文件生成测井矢量图的步骤;最后给出了创建XML存储文件和通过XML文件生成测井矢量图的示例。  相似文献   

18.
测井解释人员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相关信息,如构造、层位、邻井结果、砂体连通性信息、井眼轨迹、钻录资料等,才能对目标井作出正确解释。基于3D油藏地质模型开展测井解释更符合测井分析家的需要,测井解释过程形成的层位、油水饱和度等信息能够补充和完善油藏地质模型;完善的油藏地质模型又能够更精确地指导解释工作。研制了基于3D油藏地质模型构建一体化测井解释软件平台,从设计思想、架构技术、数据流控制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应用实例。3D油藏地质模型构建测井解释平台能够更好地指导测井解释工作,有利于测井解释符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有关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通用的自然伽马测井方法无法区分总伽马计数中U、Th、K各自的贡献。当地层中含有钍矿物(如锆石英、独居石、褐帘石)、钾长石及钾矿时,^232Th、^40K同位素对伽马计数的不可忽略,文中通过实例强调了伽马能谱测井的必要性。在今后。建议能谱测井应与其它测井方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测井曲线反映了地下地层的电性特征,是石油勘探开发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基础资料之一。将测井曲线可视化可提高其研究及应用价值。对两条测井曲线进行填充显示是测井曲线可视化的一种。文中用c!伪代码描述了一种填充显示算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