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预防产妇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130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例。2组产后常规护理相同,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尿潴留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2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和产后6~8 h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显著短于、少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对照组产后6~8 h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1. 54%、12. 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能缩短产妇首次排尿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有效预防尿潴留发生。  相似文献   

2.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将162例足月初产头住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进行10周以上的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随访,评价Kegel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76例产妇(84.4%)可坚持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其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产后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方法简单,产妇的依从性好,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产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3.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在预防和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156例住院自然初次分娩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82例由专人指导于产后进行8周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74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分别于产后16周及12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盆底肌张力测定和尿垫试验,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预防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入的分娩后5周的产妇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专业盆底肌肉训练。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和产后10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尿失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10个月盆底肌力测试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可显著提高盆底肌张力,减少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肌锻炼在降低无痛分娩致产后尿潴留中的作用。方法将282例无痛分娩产妇分成两组,观察组144例实行早期盆底肌锻炼,对照组138例实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无痛分娩后排尿时间、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肌锻炼在降低无痛分娩致产后尿潴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产妇产后自主排尿,缩短了排尿时间,减少了产后尿潴留的发生,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盆底肌锻炼在降低无痛分娩产后尿潴留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无痛分娩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产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指导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锻炼。对比两组显性、隐性、顽固性尿潴留发生率,自主排尿开始时间、首次残余尿量、产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性、隐性、顽固性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排尿开始时间、产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首次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无痛分娩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锻炼,可有效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将55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全部患者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进行常规留置导尿管等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心理疏导、提肛收腹训练及膀胱灌注.结果: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残余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术前、术后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94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宫颈癌根治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做提肛运动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残余尿量、导尿管重置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残余尿量和导尿管重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提肛运动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群的反应和收缩能力,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减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头位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出院时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肌张力恢复良好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盆底肌张力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而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12周腰围、臀位、腹部皮皱、体质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身体疼痛、活动、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预防头位分娩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促进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初次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后采用常规检查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45、90、180 d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尿垫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产后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在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24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例)与对照组(13例),分别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与膀胱功能训练+低频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临床指标以及术后肌力分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尿潴留,占9.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77%(4/13)(P <0.05);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留置导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在宫颈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能够对术后尿潴留起到预防作用,减少残余尿量,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盐包早期穴位热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尿潴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阴道分娩产妇按分娩的先后顺序依次编号排列,奇数组为干预组,偶数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干预组产后早期艾盐包穴位热熨,对照组产后传统诱导排尿。采集并统计分析两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后B超膀胱残余尿量、产后尿潴留发生情况,观察预防产后尿潴留的综合效果。结果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例数分布频数比较,U=3.64,P0.01;产后首次排尿后B超检测膀胱残余尿量分布两组比较,U=3.53,P0.01;产后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50 ml例数两组比较,x~2=14.401,P0.001;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两组比较,x~2=5.056,P=0.025;预防产后尿潴留综合疗效两组比较,U=11.90,P0.001。结论艾盐包早期穴位热熨能有效预防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促进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93例宫颈癌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观察组患者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后尿动力参数及膀胱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膀胱顺应性及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及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最大程度降低膀胱残余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路径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240例,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产妇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尿潴留4例(3.33%),对照组产妇产后尿潴留14例(11.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路径能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膀胱功能训练预防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剖宫产且留置导尿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被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主动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路感染、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及排尿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较对照组短、首次排尿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腹肌锻炼联合提肛运动对剖宫产产妇留置导尿期间进行主动性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潴留,降低术后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7月~2006年12月住院分娩的4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预防组产妇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热按摩腹部膀胱区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结果 预防组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预防产后尿潴留,减轻产妇痛苦,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盱眙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42 d复查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200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给予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对比两组盆底肌张力、性生活质量及尿失禁发生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测评,观察组盆底肌张力优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程度也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应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可显著改善产妇盆底肌张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程度。  相似文献   

18.
周艳  李月华  戴丽芬 《当代护士》2021,28(7):110-112
目的 探讨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后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时段在我院分娩后的100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情况、康复情况和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复旧不全、盆底肌松弛导致阴道或膀胱膨出、尿潴留等产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初产妇实施产后母乳喂养和母婴床旁护理,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产后母乳喂养情况,提高康复效果,减少产妇抑郁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59-960
选取收治的100例产后尿潴留产妇,采用随机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产科预防产后尿潴留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和产后不同时间排尿例数。观察组并发尿潴留3例(6%),对照组为10例(20%),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护理能有效减少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促进产妇排尿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肌电值、盆底组织状态及下尿路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训练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76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随访12周,检测产后6周、12周盆底肌电值(Ⅰ、Ⅱ类纤维肌电值)、盆底组织状态[包括膀胱颈旋转角(θ)、压力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S)和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r)]、下尿路功能[包括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最大尿流率(RMF)]和夜尿≥3次率。结果两组产妇产后12周Ⅰ类、Ⅱ类纤维肌电值均较6周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Ⅰ、Ⅱ类纤维肌电值产后12周时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后12周θ、AS、Ar均较6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2周时θ、AS、Ar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后6周时下尿路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后12周时BC、VMCC、RMF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指标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2周时夜尿次数≥3次率(13.16%)较对照组(26.3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能促进盆底肌电、组织状态恢复,促进尿路功能改善,其中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