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在研究Internet现有QoS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区分服务模型中缺乏资源协商信令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流标签的移动IPv6 QoS框架,即在区分服务模型中使用IPv6流标签携带QoS参数,并对绑定更新、绑定应答等消息进行修改,通过在移动IPv6 QoS协商过程中指出业务流所需的QoS信息,以达到为业务流提供端到端的QoS的目的.利用仿真工具NS-2对移动IPv6 QoS协商过程进行了模拟,对区分服务和加入资源协商的区分服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在数据丢包和延时方面的性能均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IPv6流标签的QoS控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Pv6协议对IP网络服务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它定义了流标签字段帮助实现服务质量(QoS)控制,但是如何设计和部署IPv6流标签还是一个开放的研究课题.介绍了IPv6流标签的概念,描述了IPv6流标签的处理过程,分析了IPv6流标签的结构设计方案,最后探讨了基于IPv6流标签的QoS控制机制在应用与实现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IPv6网络协议引入流标签概念,在路由器转发提供QoS支持。针对IPv6多媒体组播通信的需要,提出一种混合式流标签分级定义方案实现IPv6组播通信的QoS支持,在IPv6实验网上进行多媒体组播通信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提供满意的QoS支持。  相似文献   

4.
IPv6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协议,对IP网络的服务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尤其是其报头中20位的流标签的使用,更是比IPv4的尽力而为服务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介绍了IPv6流标签的定义和使用规范,分析了流标签在两种主要体系结构中对QoS如何支持,并用实际数据分析表现出流标签对于传统协议更能较好的支持QoS。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化管理的流透明移动IPv6 QoS解决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移动IPv6环境下的IntServ/RSVP模型在处理移动节点切按时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化移动管理的流透明移动IPv6 QoS模型,简称为HMMFT移动IPv6 QoS模型。这种模型显著地减少了移动节点发给通信节点与家乡代理的绑定更新消息,提高了MIPv6的切换速度,同时基于移动节点的区域转交地址来标识流,实现了域内切换的流透明。本文的最后利用NS2对HMMFT移动IPv6 OoS模型性能的优越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6.
IPv6中QoS的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蒲生 《现代计算机》2002,(5):36-38,59
IPv6在其头标中设置了流标志和优先级两个字段,利用这两个字段可以进行服务质量(QoS)控制。本文结合IPv6头标结构,具体分析其新增功能,并讨论了依靠流标志和优先级来实现QoS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IPv6环境下的端到端QoS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网络将向着IPv6的方向发展,提供可靠的网络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是未来IPv6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介绍了IPv6的QoS功能,在分析比较综合服务(integrated services,IntServ)、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DiffServ)和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等服务质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IPv6的端到端QoS模型,探讨了模型的功能组成和工作过程,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静  程楠  莫有权  胡捍英 《计算机工程》2008,34(14):123-125
基于IPv6及其主流的OSPFv3路由协议,分析IPv6实现单播QoS路由可能遇到的障碍,如现有IPv4 QoS路由机制的实用性缺陷、多QoS度量表达困难和洪泛更新开销大。利用IPv6的简化报头、流概念、流量类型和流标签域支持QoS路由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基于6LoWPAN边缘路由器只适用与IPv6设备互联、网络报文传输复杂繁琐、边缘路由器映射表复杂且开销大等问题,引入IEEE 802.15.4地址概念对6LoWPAN网络内报文交互方式与数据包格式进行优化,提出一种6LoWPAN与IPv4协议转换机制和边缘路由器地址映射转换方法,设计出适合在8位单片机上运行的轻量级微系统,最后用CoAP协议来访问节点数据,验证系统,实现6LoWPAN网络与IPv4,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该方法实现了6LoWPAN与IPv4网络互联通信,保留6LoWAPN与IPv6网络通信的功能,同时提高了6LoWPAN内网络的吞吐量,降低边缘路由器维护地址映射表的开销,提高了边缘路由器效率,有效降低6LoWPAN网络传输数据时的功耗,提高节点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OPNET中支持Flow Label的网络模型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程  黄小红  孙琼  马严 《计算机科学》2009,36(3):284-287
Flow Label是在IPv6报头中新增的一个20比特的域,专为实时流提供有别于尽力而为流的服务,从而提供更好的QoS管理功能.仿真是研究网络模型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基于有限的关于Flow Label应用机制的研究,构建支持Flow Label的仿真模型对Flow Label的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介绍了OPNET中支持Flow Label与QoS映射的客户端与网关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流”的宽带IPv6接入路由器的设计。为了克服传统接入技术用户管理难、认证计费不准确、综合业务提供能力差的缺点,提出了以业务流为管理对象的接入路由器的设计,实现用户认证和授权、双向流量统计、双向速率限制、预付费流量限制、访问控制列表和断线检测等功能,集接入汇聚、边缘路由和业务策略功能于一体,并提供QoS保证。  相似文献   

12.
IPv6定义了流的概念,使用“流标识”域来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本文探讨了在IPv6中使用流标识实现QoS的基本原理,描述了流标识的特性,对IPv6流标识在区分服务应用中所遇到的数据报分类、流标识随机值、数据报分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二级结构的流状态信息表技术和相联存储器查询技术,提高了QoS路由器的查找速度。  相似文献   

13.
《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1,24(15-16):1626-1636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IPv6 traffic with multi-class QoS i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The multi-class QoS is implemented on differentiated service basis using priority scheme of 4 bits defined in the packet header of IPv6. A VPN-enabled IP router is modeled as a tandem queuing system in which each output link consists of two parallel priority output queues. The high-priority queue is used to carry the delay sensitive traffic while the low-priority queue is used to carry the delay insensitive traffic. On the other hand, multiple thresholds are implemented in each queue, respectively, for packet loss priority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is done using fluid flow techniqu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differentiated service based on the priority schemes defined in IPv6 is able to effectively satisfy the multi-class QoS requirement for supporting multimedia services in VPN. The performance trade-off between the delay sensitive traffic and delay insensitive traffic in terms of traffic throughput, packet loss probability and end-to-end delay in VPN network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邱菡  伊鹏  邬江兴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15):149-151,197
宽带接入是当前热点问题,用户的流量管理是其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宽带接入的需要,在分析现有缓存管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URED基于用户的缓存管理算法,这种算法采用虚拟用户队列和实际业务队列管理分组,将用户流状态引入到分组丢弃概率计算中,在用户区分的粒度上提供了用户流的管理并保证了业务流服务质量。通过分析和仿真,证明了URED算法的性能,比现有缓存管理算法更适合于接入路由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对IPv4/IPv6网络环境下的NAT-PT转换网关及6to4隧道技术在边界路由器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边界路由器的数据包处理流程,提出基于数据包地址分析及地址转换的协同调度算法,实现了NAT-PT及6to4的协同工作。新算法降低了数据处理复杂度,提高了边界路由器的自适应性,具备很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6.
邓亚平  陈中元 《计算机应用》2012,32(5):1236-1239
为了提升移动IPv6域间切换的性能,在FHMIPv6的机制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接入路由器的域间移动管理方案。在这种方式下,移动主机在移动到边缘接入路由器上时,进行域内切换并把链路转交地址在前移动锚点和新移动锚点上同时进行重复地址检测;完成切换后,在边缘接入路由器域内对新区域转交地址进行配置并在新MAP中与链路转交地址绑定。通过NS-2实验仿真验证能够有效减少域间切换带来的延迟,同时也降低了分组的丢失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络,需要实现IPv6协议的高性能路由器.转发系统负责路由器的核心功能——IPv6分组的转发,提出了一种分布式高性能IPv6路由器的转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包括分布式的IPv6分组转发机制,用于板间IPv6分组传递的分布式分组缓冲管理机制,基于分布式的结构实现的IPv6核心协议,以及用于转发系统的协议数据和配置信息管理的分布式控制消息通信机制.该系统已经在国家“八六三”重大科技项目“高性能IPv6路由器”上得到实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IPv6路由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当前路由器的体系结构没计。深入研究了网络处理器的技术特点,给出了基于网络处理器的IPv6路由器的设计方案,阐述了此方案在路由查找、报文交换、阻塞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讨论了IPv6路由器软件的模块设计。  相似文献   

19.
基于IPv6的防火墙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IPv是下一代的IP协议,它的提出解决了现有协议的一些安全问题,它可在网络层支持对每个分组的认证和加密,它的应用将对现有的防火墙机制产生影响。文中介绍了基于IPv6协议的防火墙的设计,并对常见的三类防火墙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系统除了具有目前防火墙系统的分组过滤和应用代理等功能外,还能够实现对IP数据报的源地址的认证,分组内容的完整性检验,以及对分组的加解密。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the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architecture supports scalable packet forwarding based on aggregate flows, the detailed procedure of Quality of Service (QoS) flow set-up within this architecture has not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a scalable QoS flow set-up using a sink-tree paradigm. The paradigm initially constructs a sink tree at each egress edge router using network topology and bandwidth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 QoS extended version o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 which is a widely used link-state routing protocol. Our sink-tree paradigm dynamically reallocates network bandwidths online according to traffic demands. As a consequence, our paradigm easily supports QoS rou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dmission control at ingress edge routers without consulting core routers in a way that the QoS flow set-up time and overhead are minimize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very encouraging in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requires significantly less communication overhead in setting up QoS flow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er-flow signaling-based methodology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high resource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