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随机抽样和定点观察的方法对沈阳城区油松发生枯枝病的病情进行调查,并对病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在沈阳城区发生普遍,其平均发病率为47.23%,病情指数为14.88。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及林分因子关系紧密。阳坡发病轻,平均发病率为79.38%,病情指数为31.41;20~30年生油松发病重,平均发病率为80.02%,病情指数为40.94;林分密度越高,发病越重,林分密度>750株.hm-2的样地的平均发病率为93.04%,病情指数为47.22;树高15m以上的油松发病重,平均发病率为97.28%,病情指数为46.21;油松和红松混交林发病最重,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为68.59。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朱蕉枯尖病的症状,分离鉴定其病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朱蕉枯尖病由粘团镰刀菌(Fusarium conglutinans Wollenw.)引起,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C,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多种氮源,最适pH值为5~10,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65℃。  相似文献   

3.
荸荠秆枯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荸荠秆枯病,俗称“荸荠瘟”,“细荸荠瘟”,是广西首报道的一种严重病害,导致植株倒伏枯死,球茎严重减产甚至失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培养性和致病性,鉴定为荸荠柱盘孢。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引起广西按树梢枯病的病原菌.[方法]对近年发生在广西河池、南宁、崇左、百色、梧州等地的桉树梢枯病进行了采样调查、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及种类鉴定.[结果]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 Griffon&Maubl]、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Pennycook&Samuels) Crous,Slippers&A.J.L Phillips]和拟隐孢壳菌(Cryptospotiopsis sp.Bub.et Kabat)均可导致桉树梢枯病的发生.[结论]为桉树梢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车前草穗枯病研究--Ⅰ.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车前草穗枯病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车前草穗枯病主要为害穗部,也为害穗轴和叶片。穗部主要表现为顶端变黑腐烂,后引起全穗枯死;叶片出现圆形、直径1~2cm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绿色.边缘暗绿色,病叶易发生焦枯;穗轴、叶柄产生椭圆形或梭形大斑,病斑呈暗绿色或灰白色。病部易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病菌鉴定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在成功完成病菌分离、回接及再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对病菌的形态及大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车前草穗枯病病原菌为一种壳梭孢属真菌(Fusicoccum s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1999-2001年,对攀西地区橡皮树真菌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鉴定,认为其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和枯枝病。  相似文献   

8.
陕西黄芩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商洛各黄芩种植区采集标样分离鉴定表明,引起商洛黄芩茎枯病的病原菌为天门冬茎点霉。回接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菌的致病率为100%。  相似文献   

9.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陕西各县区采样分离鉴定表明:引起陕西苹果腐烂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苹果壳囊孢属(Cytospo-rasp.),其次是梨壳囊孢属(C.carphospermaFr.)。回接及致病性测定表明:两种病原菌分别单独和混合接种后的致病率分别为100%,87%,100%。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孢分离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茶轮斑病的致病病原菌。结果表明:从植株发病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SQ-20-1形态学特征与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相似;菌株SQ-20-1回接致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经NCBI的BLAST比对,其DNA的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与P. trachiaarpicola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达99.8%、100%和100%;联合ITS、tef1及β-tubulin的3个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和最大简约系统发育树,菌株SQ-20-1与P. trachiaarpicola处于同一分支,支持率达66/97。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  相似文献   

14.
玉米黄斑病研究I.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近年来,我国黄上4玉米自交上普遍而严重地发生一种新病害-黄斑病。本研究首次鉴定明确了此病的病原为新月弯孢Curuularia lunata,这一病害与国外已报道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同一类病害。  相似文献   

15.
灯台树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对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um)叶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室内培养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灯台树叶枯病的病原菌为芜菁链格孢(Alternaria napiformis Purk.et Mall.)。适合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0~35℃,适宜pH值的范围6~8,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适宜培养基为植物浸汁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雪松枝枯病     
近年来雪松枝枯病在河北省发生严重,致使雪松枝条,甚至主干枯死,严重影响景观.为控制雪松枝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对保定地区雪松枝枯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分离出雪松枝枯病病原,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其病原菌是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小穴壳菌(Dothiorella sp.).该菌能在多种碳源中生长,但在麦芽糖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在氮源培养基中,蛋白胨培养基最适宜其生长.野外调查表明,此病害与人为活动有紧密关系:人为活动频繁,管理粗放,病害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7.
调查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黄山松针叶枯死现象,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证实是由斑痣盘菌种的小环绵盘菌(Cyclaneusma minus (Butin)DiCosmo,Peredo et Minter)侵染所致。病菌侵染1-2年生针叶,10月初出现症状,潜育期125d左右,次年5月在针叶上产生了子实体,并以子囊孢子进行新一轮侵染。病菌主要危害3-15年生的黄山松幼树。菌丝在PDA培养基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  相似文献   

18.
圆柏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柏枯梢病近年来呼和浩特地区一些苗圃的圆柏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病是由松色二孢菌Dipodia piea Kickx危害所致。其潜育期为7-10d,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在散射光下萌发最好。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为该菌纯培养的适宜碳源。  相似文献   

19.
芒果蒂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采后药剂试验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芒果蒂腐病是广东省芒果贮运期仅次于炭疽病的重要病害,根据病原菌形态鉴定,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及症状观察,蒂腐病主要是由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Pat.和Phomosi mangiferae Ahmad3种真菌引起的,其中D.dominicana引起的烂果约占总蒂腐病烂果的50%,D.dominican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引起云南省铁线莲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从患叶枯病的植株上采集病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大亚基(LSU)双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科赫法则进行验证。并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铁线莲叶枯病的致病菌为Spencermartinsia sp.,按照科赫法则接种植株的叶片均发病。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为其适宜培养基,生长最适温度为25 ℃,不同光照处理下生长不受影响,生长最适pH为6.5~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