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对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 ,陆梁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 ,认为盆 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 ,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套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 ,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 (甾烷C2 9ααα2 0S) /w (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 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 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 ,陆梁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 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相似文献   

2.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口aααα20S)/ω(20S 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化特征的研究和大量地化参数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δ13C,Pr/Ph和(Pr+nC17)/(Ph+nC18)以及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等参数对原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原油运移分析及其他地质特征的研究,最终确定了莫索湾地区的油源:盆参2、芳2井区油源主要为昌吉凹陷二叠系;盆5、盆6井区油源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两井区交汇地带的盆4井和莫5井一带原油是混源的.  相似文献   

4.
胡海燕 《科技信息》2009,(36):26-27
排2井是位于车排子凸起上的一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车排子地区缺乏油源,其周围凹陷众多。排2井的原油与南边四棵树凹陷周围的原油在生标物和碳元素上有很好的可比性,成熟度与四棵树侏罗系烃源岩基本相符;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缺乏运移通道;从统计车排子东边井位的原油排出昌吉凹陷供油的可能性,所以,排2井是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地区A断块花港组原油C27、C28、C29甾烷以V型(C27≈C29>C28)分布或者L型(C27>C29>C28)分布为主;A断块烃源岩C27、C28、C29甾烷以反L型(C27>C2829)分布为主,D块(H11井)平湖组中段烃源岩以L型分布为主,与原油的生标较为相似。油源对比结果和含氮化合物相关参数显示,平湖地区花港组原油具有垂向+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断砂搭接);气源对比结果、天然气...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为多期成藏,前期成藏的原油遭到严重破坏,后期成藏的原油得到较好的保存,因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特征的叠合,导致该区油气运移研究比较困难.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在对原油成熟度与运移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莫索湾地区特点的运聚模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大量运移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该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严重影响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因此地层色层效应在原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效果较差.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和CPI两个成熟度参数明显表现出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原油运移的方向,但其原理截然不同CPI值反映的是原油成熟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高的运聚原理,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值反映的是"溶解"控制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的规律.结合油-油对比的研究,确定出该区原油混源区分布在莫5井和盆4井一带.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为多期成藏,前期成藏的原油遭到严重破坏,后期成藏的原油得到较好的保存,因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特征的叠合,导致该区油气运移研究比较困难。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在对原油成熟度与运移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莫索湾地区特点的运聚模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大量运移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该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严重影响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因此地层色层效应在原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效果较差。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和CPI两个成熟度参数明显表现出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原油运移的方向,但其原理截然不同:CPI值反映的是原油成熟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高的运聚原理,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值反映的是"溶解"控制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的规律。结合油-油对比的研究,确定出该区原油混源区分布在莫5井和盆4井一带。  相似文献   

8.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 ,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 ,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 ;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 ,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 ,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 ,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甾烷C2 9ααα2 0S) /w(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 ,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 ,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 ,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油气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及地层中岩石、矿物选择性吸附造成的色层效应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为利用油气地化特征探讨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该原理对莺琼盆地崖 13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及凝析油族组分 (烷烃、芳烃、胶质 )、C6化合物 (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 )等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气藏中天然气甲烷及凝析油族组分的δ13C1值由西到东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 ;凝析油中极性相对弱的组分含量逐渐增加 ,极性相对强的组分含量逐渐降低。这表明崖13 1气藏中的油气应主要来自一号断层西侧的莺歌海盆地 ,其运移方向是由西以东。对莺琼盆地东方 1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的研究表明 ,该气藏主要是由下覆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浅层形成的 ,气藏中大部分天然气的垂向运移距离在 2km以上  相似文献   

10.
稳定碳同位素δ13C1在煤层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气分布状态主要受控于两种地质效应:一种是热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存在于煤层气生成期;另一种是甲烷δ^13C1解吸一扩散一运移效应,存在于煤层气生成后,源于埋深变浅而造成的泄压条件下。文中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探讨了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δ^13C1解吸-扩散-运移效应。认为可以利用煤层气δ^13C1特征来评价煤层气保存条件和开采稳定性,指导煤层气田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